在这个高考无比重要的年代,年年的高考都是热门话题。而其中的语文作文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在2009年6月17日,网上流传着一篇以“甲骨文”写成的作文。这个新闻在当时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写出这篇作文的黄蛉虽然高考分数连“500分”都没有到达,但仍然凭借这篇作文被“985高校”破格录取。
但是在入学不久之后,黄蛉的导师却向学校递交了辞职信,并放话“我宁愿离职也不教他!”,这又是什么原因?
格格不入
黄蛉1989年出生于四川绵阳,然而这个热情似火的城市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多少阳光和快乐。
黄蛉小的时候,他的父母为了生活就远走四川打工,经常几年才回来一次。所以黄蛉从童年到青年时代,都是在老人的照看下度过的。
而在老人们的心中,孩子的身体健康就是最重要的,所以难免对小黄蛉的情绪和心理缺少关怀。因为缺少父母的教导,黄蛉从小在班级里,就缺少和同龄人的交流。
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也大多都是寡言少语的状态。黄蛉的某位同桌曾说:“他在班里面话比较少的,有的时候还会在座位上练习坐禅。”
其实特立独行,展示性格,是每个幼年时期的孩子都会有的现象。但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与进行人际交往,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可是不善表达的黄蛉却始终没有与人交流的习惯,从小到大,他都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好像只有用“坐禅”、“少言”这种个性十足的行为,才能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
这种现象就一直持续到了他高考失败后复读的那年。
2008年,就读于四川绵阳南山中学的黄蛉第一次参加高考。
由于他在校期间成绩平平,再加上考试时又颇感紧张,高考后的分数距离一本线还差一大截。
于是,在得知上一本无望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复读。
也是在复读班的语文课堂上,他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
相见恨晚当时复读班的语文老师名叫蒲体超,而他的第一堂课,就深深吸引了青年黄蛉的注意。
课上的蒲体超对教授文言文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他本身就对“甲骨文”感兴趣,于是将甲骨文融入了文言文的课堂中,从字形的角度来讲述字义。这种新奇的教学角度立刻吸引了黄蛉的全部注意力。
虽说黄蛉在班级中寡言少语,但是他从高二偶然接触到甲骨文之后就对此颇感兴趣。
而黄蛉与教室中的吵闹“格格不入”的特性,也让蒲体超觉得,这个孩子必定胸有丘壑。于是两人相识后,聊得十分畅快,好像神交许久。
从此之后,黄蛉就跟着老师蒲体超,在课余时间学习甲骨文的具体知识。在他原有自学了皮毛的基础上,又将甲骨文知识系统化。
而当年研究甲骨文的人少之又少,导致09年时,记录在册的甲骨文只有一千多字,而黄蛉在老师的教导下,高考前已经学习掌握了七八百字。
经过了这些系统性的学习后,黄蛉就将“甲骨文”应用到了学习、生活中。从用甲骨文记笔记,到用它写同学的名字,甚至毕业时的留言册上,都写满了甲骨文的寄语。
而这些优异的表现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同学们的夸奖,至此,黄蛉才逐渐增多了和同学、身边人的交流。
同学们也会请黄蛉帮忙写个名字,时间久了,他难免会碰到不会写的字。面对这种窘况,黄蛉很聪明地选择“编一个字”出来。
在日积月累的夸赞下,黄蛉有点飘了。
他一直向往着复旦大学,也关注新闻,知道复旦大学有一位刘钊教授,破格录取了一名热爱甲骨文研究的三轮车夫。
于是,他坚信,只要自己能够被大众看到,就一定可以通过刘钊教授,破格进入复旦大学的校门。
一朝闻名可是经过一年的复读,黄蛉的成绩距离一本线还是距离较远,多次考试的成绩都是在二本线附近徘徊。
于是考场上的他决定拼一把。
拿到语文卷子的那一刻,他就开始写作文。150分钟的考试时间,他仅仅写作文就花去了90分钟,剩下的试题全部作答十分困难。
可以说,黄蛉孤注一掷,把未来全都压在了作文上。而之后的发展,正如同他希望的那样。
在我国高考恢复的几十年来,什么样的卷子阅卷组都批阅过,却唯独没有见过用甲骨文写成的作文。看到这么一份“特殊考卷”,阅卷组也慌了。
你说它不合格吧,作文书写规定中也没有注明不能用甲骨文;但是合格吧,对其他考生又不公平,而且这篇文章实在没人能看懂。
“甲骨文”文章
于是阅卷的老师们当即上报了语文质检组,而质检组则请来了甲骨文方面的专家,经过集体翻译、审阅后。阅卷组对黄蛉的作文给出了6分!理由是,这篇高考作文题目是“熟悉”,但是不管是立意还是内容,都与题目相去甚远。
这篇作文被当时的媒体报道之后,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不少人都评论,“这孩子小小年纪能有如此造诣,未来不可限量啊!”
而对黄蛉来说,事件的发展虽说没有料想的那般“完美”,但是大体的方向是对的。至少他的确被大家熟知了,而且进入复旦大学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不少。
坎坷求学路虽说当时的作文成绩只有6分,但是不少学校都看中了黄蛉求新、踏实的学习精神,准备对他破格录取。其中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对录取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直言:只要他愿意来,学费全免。
但是此时的黄蛉还在反复摇摆,且心心念念的都是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于是,在老师蒲体超的陪伴下,两人先是去了同样有招收意愿的四川大学。
当时四川大学的古文学研究老师们组织了一场对黄蛉的测试,而“甲骨文”测试的结果,和是否录取的结果,都需要在家耐心等待。
可是黄蛉不甘心,他依旧想去见见刘钊教授。
于是两人又来到了复旦大学,他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刘钊教授。刘教授显然也对这个“甲骨文写作文”的考生略有耳闻。于是在听说了他们的来意之后,夸奖了黄蛉的创新,和甲骨文知识。
但也委婉地说道“现在不行,如果研究生的时候来,他一定可以代为推荐。”拜访老教授的上海之行,最终以教授赠予黄蛉的一本《古文字构形学》,画上了句号。
屡次碰壁的黄蛉,只能回到老家,耐心等待四川大学的通知。如果四川大学再予以回绝,那他将面对无学可上的尴尬境况。
所幸,当年的九月中旬,他还是等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人生转折点
在黄蛉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后,身边还是会有不少的同学的朋友问他“是不是那个写甲骨文作文的人”。
他听到之后都会摇头否定。因为在他心里,这些事情已经是过去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和媒体都开始放映对他的采访和简报,他还是被身边的人认出来了。
大学中的黄蛉依旧十分刻苦地钻研甲骨文。不知不觉两年就过去了。四川大学看到他优秀的成绩和认真的态度,决定破格提拔他到四川大学本部学习。
学校为了帮助他学习,还专门返聘了当时早已退休的历史文化学教授何崝,对他进行专门的辅导。足以可见当时的川大对他的殷切希望和重视。
当时媒体的报道
当时的新闻报道也对这件事进行了多次报道,因为这种“草根逆袭”的剧本式发展,是现象级的正能量。可是当时这波报道的余温还没过去,黄蛉的导师就向学校递交了辞呈,声称“我宁愿离职,都不愿意再教他。”
这一切的原因还要从黄蛉本身说起。原来自从他进入四川大学后,面对导师的任务和专业作业,就没有好好地按时完成过。要么时间过了还没交,要么交的作业错漏百出。
对于一个从事多年古文字研究的老教授来说,这种对学术毫不负责的态度,是他坚决难以忍受的。
而黄蛉面对媒体的“高傲和浮夸”,则更让教授惊呼“靠不住”!
在某次面对媒体的采访时,当黄蛉被问到“最近在学习什么时”,他竟然脱口而出“最近在看《文心雕龙》。”
而作为他的导师,何崝教授当然对他在研究什么一清二楚。当时布置的作业明明是先秦古典文学和古文字,怎么在他嘴里就变成了《文心雕龙》?
这种佶屈聱牙的古书,连教授自己都不能肯定完全理解。而黄蛉这么做,无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想吹嘘他的文学造诣。
可是在导师看来,黄蛉对甲骨文方面的了解也只是粗浅马虎。这种对什么都毫不在意,却过分追求虚名的态度,终于让教授忍无可忍,最终递出了辞呈。
而在教授放弃教导他后,黄蛉声称自己还是要努力去考研究生,继续做学问。
其实无论人生决定要走哪条路,都要脚踏实地得做出成绩,因为生活是自己的。荣耀和夸赞也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所有的虚名都是外界的,只有学到手的知识和健康的身体,永远都是自己的。
黄蛉(右一)
而黄蛉学术领域的起起落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最初的兴趣驱动,整日沉迷放松学业,到后来的追求虚名放弃精进。每一条路能长久地走下去都不容易,普通人一旦面对外力的影响,就很难再坚持自己的初心。
这也是做学问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无数的科学家不是一蹴而就,就有了惊天动地的学问。都是在经历了千百个日夜的枯坐之后,才有了绞尽脑汁的发现。
而学术研究最宝贵的不是人前的显贵,正好是经历那千百个和自己较劲的黑夜,才会有辉煌闪耀的一瞬间。如果一味地追求暂时的虚名,却对学术毫无敬畏,那这种人必定难成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