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由近及远,无论文明发源于哪只河流,皮肤是什么颜色,大家对阅读总是赞誉有加。

刘彝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演化成今日流行的签名“心灵与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义务教育强调“开卷有益”,无形中给阅读这件事披上了一层光环,好像说到阅读,就自带了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阅读是一个更大的氛围,它不仅仅是唐宋元明清,不仅仅是世界由七大洲而构成;它可以是休闲的、娱乐的,甚至是无意义、消磨,乃至无益的……

阅读有个很难被其余方式所超越的特点,它是最容易将人引入深层接纳和思考的方式。对文字的阅读是持久而深入的,说起来沉浸式阅读对大脑与想象力的刺激来说,应该是无论多少维度的力度都难以比拟的。

4 月 23 日是世界阅读日,借着这个小意义,聊聊几本很喜欢的书,一起阅读吧。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

世界读书日推荐新书好书(世界读书日书单)(1)

是余华最早期的作品,1984 年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地位。

开始接触余华的作品,是高中时候看《兄弟》,上册还没看完已经难以消化,下册搁浅至今。那时候对余华文字的印象是粗鄙,像是写了一堆乱七八糟却说不出什么来的感觉,无法接纳书中角色和情节,便没再读下去。

自那之后看到余华的作品,总有种不想打开的感受。最近机缘巧合拾起《许三观卖血记》,竟一发不可收拾。

故事梗概说出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主人公许三观的一生,不经意间和他度过了人生起落,知晓他的性格,到最后许三观想以献血来回顾人生,而寻觅无处时,替他感叹。

这本小说非常好读,语言简单平实,篇幅也并不很长。而且余华的特点很有趣,他的文字并不一本正经,常常借以小说不经意地描绘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与高贵无关,却特别真实。

正是因此,许三观才如此鲜活,他肚子里有自己的心思、坏毛病,和不那么体面的自私,又总归是善良的、能担当的。人性是复杂的,坚定和英雄和永远的小人都非常平面,只有将这种复杂合理化,才能让人物树立起来。

许三观无疑是个小人物,带着那么点愚笨,却在面对命运时,让人敬佩起来。

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我一直觉得小说和寓言包括童话,是很有力量的文学形式。比起冠冕堂皇和实操指南,故事是最容易拨动人心,给予启迪,以至改变想法的。

有力的小说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藻,好的故事在于以小见大、四两拔千斤,用简单的事物阐述深刻的道理。而且妙就妙在道理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你自己去体会的。这本小说在我看到很优秀地做到了这一点。

《象棋的故事》

[奥] 斯特凡·茨威格

世界读书日推荐新书好书(世界读书日书单)(2)

上一篇阅读分享里提到过茨威格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非常厉害,《象棋的故事》就是让我边看边感叹“太厉害”的故事,看到有个豆友形容“读得欲仙欲死”,可见一斑。

茨威格擅长在细处做得精彩绝伦。如果说伟大的作品是宏伟的建筑,茨威格应该是一个杰出的雕塑家。

大多数人知道他是通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我真是读了《一个女人的 24 小时》后真正迷上他。茨威格对人性和心理有很多的想象,他把弗洛伊德奉为偶像,他对人性的好奇和兴趣塑造了他的文字,而他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引人入胜。

当时,我才发现,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在房间里是多么聪明恶毒,对心灵的摧残是多么严重。关在集中营里,你可能要用手推车去推石头,直到双手破皮流血,直到你的双脚冻僵。你可能必须和二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挤在又臭又冷的小空间里。然而,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脸孔,看到田野,看到广场,看到树林,看到星星。你永远有一些东西可以看。可是,在这个小房间里,身边的事物永远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令人难以承受的永远。在这里,没有东西可以帮助我摆脱我的思想,摆脱我病态的思考循环。这就是他们的企图

“令人难以承受的永恒”,书中那个迷上象棋的人,犹如从绝望走到痴狂。《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希特勒时期,书中最令人寒毛直立的是对于思想恐惧的描写。

我合上书本的时候还在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怖,那在头脑里跃跃欲试的热忱与疯狂,仿佛转眼间就可以把理智吞灭。

茨威格的描写细致入微,他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催眠师,不由得跟随他的节奏,好奇下一步会走到哪里,害怕和期待共生,却从没有失望,真是美妙。

《身份的焦虑》

[英] 阿兰·德波顿

世界读书日推荐新书好书(世界读书日书单)(3)

第一次读阿兰·德波顿,对这位英国作家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初看标题和目录,会觉得是一本比较学术的书籍,然而读下来酣畅淋漓,又收获良多。

从焦虑的起因到解决方法一一阐述。这本书不适合生活状态十分自得的人,正如书名的直白,像我这样会产生困惑,有时在理想现实之间徘徊的人,会在书里找到一定的安慰和解答。

这种书不比文学,不输出意境,但提供价值框架和观点。全书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满篇干货,应接不暇,不似故事,却有种身临其境而不知身处何处的“故事感”。

阿兰德波顿引经据典,原来生活真相与哲理早就被前人发现。

决定我幸福的不是我的社会地位,而是我的判断;这些判断是我能够随身携带的东西……

——艾比克泰德《谈话录》(约公元 100 年)

与其说在书中找到了解决焦虑的方法,不如说书中的观点与我的价值观相合,又旁征博引不由得拍手赞同。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替代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过多地关注他们(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在这个“向钱看”的时代,盲目跟风物欲横流,不如看得本质一点。物质不可或缺,但能力亦有限。当今社会对于金钱的光环效应,不免过度放大,从而带来社会认知和结构的失衡。

金钱携带着一种到的品质。它的存在体现了拥有者的美德,就如同它体现了它所能够买的物质商品一样。

拥有大量的物质商品成为必需,其主要原因并非商品能够带来快乐(虽然它们也可能会带来快乐),而是因为商品能够带来尊严。

而所谓的 Loser(失败者)又该如何定义呢?人是社会性动物,讨论人一定离不开社会,在自我与社会性之间一定是要找到平衡点,才能生活得比较自洽的。书中从某些角度给人以思考,好在选择时去衡量斟酌。

文中不乏金玉良言,让你对事物的认知可能更透彻一点,或者说,激起读者对事物的思考,不妄定对错,至少出发点是理性的。这样便是有价值的。

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

贫穷对自尊的影响取决于周围的人对贫穷的理解和看法。

如果失败的想法使我们痛苦,那是因为成功是唯一可以使这个世界给予我们其友好的可靠因素。

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

《流言》

张爱玲

世界读书日推荐新书好书(世界读书日书单)(4)

我从未是张爱玲的拥趸,没有好好完整地读过她的小说,只是在不少文章里看到引用她的文字,也在没看过她思想的情况下听过多少她的生平事迹。

她那张穿着旗袍,仰着头桀骜不羁的样子,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世界读书日推荐新书好书(世界读书日书单)(5)

读了《流言》之后,不由思索之前不读张大概是打开方式有错,作为一个“张学”初学者,我一开始就误打误撞读起了《小团圆》,对于张爱玲不了解的人,从《小团圆》开始的话很难读懂她。

《流言》是张爱玲的散文集,收录了很多她当时发表在书刊杂志上的文章,有些短小,有些则长一些。散文里有她的生活、回忆,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便出自于此。

读《流言》,就像越过那些虚实掺杂的故事真正看到她,也像她卸下了高傲和层层的防备,把自己说给你听。

读《流言》,才开始感受到她的一针见血,那种对世界的不屑,又把自己深埋其中的感觉。

从这里,我才了解她的成长和家庭,包括她冷漠性格中不易透露的温情及某种暴戾;才看到她的描写和想法真的有非常独特的地方。才从她这里的文字中,看到她的血肉。

你看她在《谈女人》中用的这个形容:

你向女人猛然提出一个问句,她的第一个回答大约是正史,第二个就是小说了。

像不像“冰冷女王”的幽默?还有这句:

女人们真是幸运——外科医生无法解刨她们的良心。

简直是种自嘲。

她会从看戏说道:“中国人在哪里都躲不了旁观者。”

也会有“诗人向他自己说话,被世人偷听了去”这种美丽的句子。

作为一个才女,她说:

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多大区别。

文中无处不见她的生活感受:

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

以此来形容未经雕琢的孩子其实是最通透的。

读《流言》之前,没想过要读张爱玲,读了之后,开始有点想爱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