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大诗人也会有童心童趣,写一些天真美好的诗句。这首《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他描写了由儿童主导的一次科学实验,赋予这首诗不一样的味道。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等人齐名,是南宋诗坛宗师级人物。他开创了“诚斋体”诗风,活泼自然,充满谐趣。

解读宋代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古代儿童的一次科学实验)(1)

安仁是地名,位于江西。杨万里就是江西人,故此可以判断,他在诗中描述的情形,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写诗讲究真情实感,文采只是作为辅助力量。倘若创作中丢了一个“真”字,诗歌的魅力将会大打折扣。

解读宋代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古代儿童的一次科学实验)(2)

杨万里乘船路过安仁,他看到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这两个孩子收起蒿杆,放下船桨,好像坐在船中休息。杨万里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画面,明明没有下雨,两个孩子却打开了雨伞。杨万里琢磨好久,经过仔细观察,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两个孩子打开雨伞不是为了挡雨,而是想拿雨伞当作船帆使用,希望风吹雨伞可以带动渔船前行。

解读宋代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古代儿童的一次科学实验)(3)

看到这里,脑海中就补足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小小年纪为了帮助父母养家,主动划船打渔。无奈身小体弱,划船不久就累了。于是,两个小孩子开动脑筋,想着让渔船自动划行。他们平日里看到过帆船,知道可以借助风的力量。他们觉得雨伞可以兜风,就放下船桨,一心一意进行实验。

解读宋代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古代儿童的一次科学实验)(4)

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两个小孩子成功了吗?杨万里最终看到了什么?先从这首诗的体例进行分析,《舟过安仁》是七言绝句,既可以是四句,也可以是八句。如果两个孩子实验成功,杨万里一定会继续写下去。从这个细节可以判断,两个孩子没有成功。

解读宋代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古代儿童的一次科学实验)(5)

再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南宋的伞是竹骨纸伞,伞的表面刷上桐油,用来防水。当然了,南宋时期还有更高档的青绢伞,比油纸伞轻便但价格昂贵。很明显,渔家子弟买不起这种青绢伞。油纸伞的表面积有限,伞面的强度不足,哪怕有狂风略过,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所以,两个小朋友不可能成功。

哪怕实验失败,杨万里也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他赞美两个小孩子聪明善良,他觉得有了这份美好的品德,比实验结果更加重要。杨万里恐怕没有想到,他写诗一首,记录下两个有科学素养的孩童。现代人读完这首诗,也会给这两个小孩子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