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

撰文丨罗书银 编辑丨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2)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9年夏天,轰动的毕加索展览正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UCCA馆长田霏宇率展览部总监一起去到纽约,与美国著名的文化评论家、策展人卡洛·麦考密克进行了一次会面,此行是为了促成关于“纽约80年代艺术现场”的展览。在讨论中,逐渐确定了如何将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代以及纽约这座特殊的城市通过展览呈现给中国的观众。

最初,展览仅希望呈现一个简单的线索:纽约80年代街头的涂鸦,还有许多中国观众熟知的艺术家巴斯奎特、凯斯·哈林、让-米歇尔等等。展览原计划在2020年上演,但疫情的突然爆发,让展览因此延后了三年,也变成了今天更完整的面貌。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3)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2年9月30日,一场重磅的大型群展“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在UCCA主展厅正式与中国观众见面。展览呈现了60位/组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包括当时朝气蓬勃的凯斯·哈林、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被称为“图像一代”的辛迪·舍曼、理查德·普林斯;世界级涂鸦艺术家Crash、Daze、唐迪;将纽约视为创作缪斯的简·迪克森、黄马鼎;以及当时对年轻艺术家产生影响的瓦莱丽·贾登、白南准……也包含了多位首次在中国地区展出的艺术家。通过一系列洞察时代气象的作品,带领观众回到了“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4)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缪斯之城”

时间倒回四十年前——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纽约,经历了70年代的萧条之后,开始迎来了繁荣的景象。然而,80年代的纽约却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纽约开始徘徊在破产边缘,城市犯罪率飙升,许多中产阶级白人选择迁往郊区,将市中心留给更扎根于纽约,通常因种族和经济处于边缘化的群体,以及因渴望逃离美国小镇而迁往大城市纽约的新移民。这时的艺术家虽然在某些方面曾受早期前卫运动的启发或与之有联系,但开始试图与过去决裂,力图超越现代主义未能实现的允诺。因此,到了80年代,即便在曼哈顿这样的城市中心,依然有贫民窟的存在。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5)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到来,美国国内保守主义盛行,这其实是对60与70年代的城市动荡、抗议运动和经济危机的一种回应。虽然纽约将因华尔街的繁荣而成为那个时代自由市场的中心,但就其他方面而言,这个城市似乎与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渐行渐远。

此时,在纽约下城,艺术的表达与探索却进入了极具创造性的时期。数十位艺术家以群体之名生活于此。他们的艺术人生也开始产生交集,其中产生了众多时代先锋人物:凯斯·哈林、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辛迪·舍曼……彼时的他们在纽约的画廊与美术馆、街头、俱乐部,以及新的替代空间中,积极进行艺术实验与公开对话,与此同时那也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艺术家和艺术家群体需要面对加速的城市士绅化和消费主义扩张的冲击,并做出了回应。他们心怀相同的梦想,彼时默默无闻,现在却已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6)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十大单元构建纽约的“下城往事”

展览“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由亲自见证这段传奇历史的策展人卡洛·麦考密克和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共同策划。在对展览进行充分讨论之后,策展人及策展团队决定不按照习惯的时间线索展开叙述,也不以风格流派,创作媒介来划分单元。

最终,展览由十个单元组成。通过背景和动机迥异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处于艾滋病危机、城市快速士绅化和消费文化飞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纽约下城区艺术群体的先锋艺术探索。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7)

“缪斯之城”章节现场

进入展厅,“缪斯之城”带领观众进入80年代的纽约现场。通过黛安·伯恩斯、帕博·克罗和凯斯·哈林于公共空间的创作与表演,证明纽约这座城市不但是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更是其创作的布景与素材。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8)

“全球品味”章节现场

“全球品味”章节展现了莎拉·查尔斯沃思、路易斯·弗兰格拉、玛莎·罗斯勒、劳丽·西蒙斯等人如何挪用艺术史、大众文化和广告图像对美国消费文化海内外扩张的批判。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9)

“黑光”章节现场

“黑光”章节汇集凯斯·哈林和肯尼·沙夫为夜总会创作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为观众呈现了当时艺术与迅速发展的夜生活相交融的场景。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0)

“身陷危机”章节现场

“身陷危机”章节则再现了艾滋病对80年代的沉重打击。面对自身的死亡,或为了纪念逝去的朋友,艺术家们以带有浓重忧郁色彩的作品试图唤起人们对身体脆弱性的关注。面对悲伤,许多艺术家一如在“现场”章节中马里珀和曾广智镜头下聚会的音乐家、歌星和俱乐部成员那样,试图在群体中寻求藉慰。除了在俱乐部中所展现的角色之外,艺术家们还对新的身份和自我表演模式展开了探索。“流动的身份”章节中,阿什利·比克顿将自己风格化的个人品牌置于企业商标之中、斯特蒂文特则复制了凯斯·哈林的作品,洛兰·奥格雷迪通过行为表演挑战了艺术界内外对黑人身份的构建与接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1)

“神话与原型”章节现场,白南准作品

在“神话与原型”章节中,不拘一格的艺术家,如罗伯特·霍金斯、珍妮·霍尔泽、托马斯·拉尼根-施密特、尼古拉斯·穆法雷格、辛迪·舍曼、白南准、理查德·普林斯和南希·斯佩罗,通过对漫画、低俗小说和神话中图像的挪用和批判,介入美国例外主义的叙述,并打破了人们对性别的既定观念。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2)

“幕布和舞台”章节现场

“幕布和舞台”章节则汇集了罗伯特·库什纳、朱利安·施纳贝尔等其他艺术家针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性创作,这些艺术实践涉及戏剧、舞蹈,以及最早被涂鸦占据的墙壁和地铁。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3)

“从未到来的未来”章节现场

在“从未到来的未来”章节中,拉梅尔兹和埃尔斯沃思·奥斯比沉醉于非洲未来主义所蕴含的自由潜力,而肯尼·沙夫色彩鲜艳的动画片《杰森一家》的角色则预示着对曾许诺的未来的怀念,这种伤感亦将持续几十年之久。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4)

“物逝人非”章节现场,黄马鼎画作《过时的生物》

正因如此,展览的最后一章“物逝人非”(Obsolete Creatures)转向20世纪80时代落寞的谢幕,此章节标题源自黄马鼎描绘恐龙骨架的画作《过时的生物》(Obsolete Creatures),他也是众多不幸因艾滋病离世的杰出艺术家之一。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到来,纽约以及艺术家群体也发生了改变。就某些方面而言,下城区的艺术家们对街头文化、高级艺术(high art)和前沿技术的远见卓识已被广告和大众媒体所接纳。而在之后的十年间,互联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互联时代,并对纽约的世界文化之都的自我定位提出了挑战。

置身展厅,观众可以“穿越”到世界另一端的纽约下城,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1800平米的大展厅内领略涂鸦、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回顾并感受那个年代纽约街头的魅力与氛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5)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四十年后的回望

此次展览,是四十年之后对纽约艺术现场的回望。展览特别邀请两位策展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策划。田霏宇介绍到:“卡洛·麦考密克是一位亲身经历者,在当时就与展览中的所有艺术家认识,有许多共同成长的经历。彼得·逸利是一位出身于纽约的70后策展人,因此他更多的是从后来人的视角去观看这一段历史。他们一个更加个人、感性,另外一个则更加学术、理性。他们的组合,可以更加凸显出艺术的力量。”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6)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在当天的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UCCA副馆长尤洋说到:“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他们的许多曾经都默默无闻,但如今已经被视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艺术家。本次展览的重点是带观众重新回到当年的艺术现场。让北京迥异、创作意图多元的艺术家展开对话。共同讲述在面临着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城市各种问题加剧的挑战下,艺术实验是如何勃发,富有生命力。”

馆长田霏宇在随后的视频致辞中谈到:“此次展览,我们希望讲述一个完整、多元的故事。60位艺术家中,有大量的女性,不同的身份、角度、倾向。把丰富多彩的80年代纽约艺术现场彻底的展现出来。疫情三年来,人们很久没有跨洲旅行的机会,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带给观众一种超越、探索的可能性。展览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艺术家,也有许多惊喜的陌生面孔,通过对比和多元化的呈现,可以让观众看到艺术自身的力量。”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7)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而站在四十年之后回望,或许我们能更好地审视与理解曾经发生的一切。

“下城往事”所呈现的艺术实践在今时今日,尤其是在中国,仍然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早期,城市正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此次展出的作品仍将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引导我们在充满变化以及不确定的当下,探究艺术和所有创造性自我表达的无数可能。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共同策展人卡洛·麦考密克表示道:“出于分享、试图让观众了解我们过去的经历、恐惧和希望,我们构思了‘下城往事’,并相信尽管我们存在种种不同,但依然可以从过去面对的挑战和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找到许多共通性。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8)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世纪80年代初的纽约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希望与问题,艺术家们对艺术与社会发展的集体不满,引发了对过往或现状的质疑,激发了他们积极寻找新方向的热情。当时的人们对过去倍感失望——现代主义、工业主义和城市主义的伟大计划已经没落——在质疑、遗弃和被忽视的真空中,新一代的艺术家,或以群体或以个人所展现出的非凡能量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19)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

查理·阿赫恩(生于1951)、约翰·阿赫恩(生于1951)、埃尔斯沃思·奥斯比(1942-2011)、让-米歇尔·巴斯奎特(1960-1988)、格雷琴·本德尔(1951-2004)、埃多·贝托格里奥(生于1951)、阿什利·比克顿(生于1959)、麦克·彼得罗(生于1953)、黛安·伯恩斯(1956-2006)、莎拉·查尔斯沃思(1947-2013)、帕博·克罗(生于1946)、阿奇·康奈利(1950-1993)、吉米·德萨纳(1949-1990)、简·迪克森(生于1952)、克里斯·“戴斯”·埃利斯(生于1962)、LA2(生于1967)、路易斯·弗兰格拉(1944-1990)、富图拉(生于1955)、彼得·哈雷(生于1953)、凯斯·哈林(1958-1990)、罗伯特·霍金斯(生于1951)、珍妮·霍尔泽(生于1951)、彼得·于亚尔(1934-1987)、瓦莱丽·贾登(生于1945)、凯利·詹金斯(1959-2005)、罗伯特 · 库什纳(生于1949)、托马斯·拉尼根-施密特(生于1948)、露易丝·劳勒(生于1947)、罗伯特·隆戈(生于1953)、罗伯特·梅普尔索普(1946-1989)、马里珀(生于1957)、约翰·“克拉什”·马托斯(生于1961)、麦克德莫特(生于1952)和麦高夫(生于1958)、尼古拉斯·穆法雷格(1947-1985)、伊丽莎白·默里(1940-2007)、洛兰·奥格雷迪(生于1934)、乔·奥弗斯特里特(1933-2019)、白南准(1932-2006)、朱迪·普法夫(生于1946)、理查德·普林斯(生于1949)、李·奎诺尼斯(生于1960)、拉梅尔兹(1960-2010)、朱迪·里夫卡(生于1945)、沃尔特·罗宾逊(生于1950)、玛莎·罗斯勒(生于1943)、克里斯蒂·拉普(生于1949)、肯尼·沙夫(生于1958)、朱利安·施纳贝尔(生于1951)、辛迪·舍曼(生于1954)、劳丽·西蒙斯(生于1949)、奇奇·史密斯(生于1954)、南希·斯佩罗(1926-2009)、哈伊姆·施泰因巴赫(生于1944)、斯特蒂文特(1924-2014)、塔布!(生于1959)、里戈贝托·托雷斯(生于1960)、曾广智(1950-1990)、唐迪·怀特(1961-1998)、大卫·沃纳罗维奇(1954-1992)、黄马鼎(1946-1999)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20)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出时间 :2022.10.1 – 2023.1.29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最后入场时间18:30)

特殊开放时间 :

2022.10.3(周一)正常开放

2022.12.16(周五)14:00-19:00闭馆

展览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END-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21)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52年展览(雅昌专稿UCCA)(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