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虫洞

尼科巴群岛上,尼科巴部落的毁灭,不是因为自然灾害,也不是因为人为的战争打斗,而是因为一场以人道救援为出发点的世界性救援。

事件背景

2004年12月26日凌晨,苏门答腊岛北部西海岸发生9.1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后果惨烈的印度洋海啸。在这起灾难中,有大约23万人死亡。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1)

受灾地中包括尼科巴群岛,群岛中的一些小岛遭到15米以上的海浪袭击,村庄被卷走,部分土地沉到水下,人员死伤惨重。

尼科巴群岛上分布着尼科巴人等人种,尼科巴人以狩猎、采集、养猪、捕鱼为生,身高不突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6米,但是体格相当健壮。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2)

印度洋海啸十周年悼念遇难者

印度独立后,政府开始接管尼科巴群岛,并立法禁止外来者进入,以免当地部落受到外来干涉。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世界各地纷纷施以援手,一场世界性的救援就此展开。

当时,全球各地募集的善款超过140亿美元,其中39%为私人捐款,印度政府也成立了救援机构,解救了尼科巴群岛上近2.9万名幸存者,并送来各种物资。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3)

然而,这场起于人道主义的救援,并没有让尼科巴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反而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被彻底摧毁了。


沟通方式引发争端

尼科巴人以村落为行政单位,由酋长、老年人委员会共同管理。然而在海啸发生后,印度政府更倾向于选择年轻人沟通。

这些年轻人虽然没有主见和经验,但是会说印地语或者英语,交流起来更加方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无法代表群体的真实意见,原本掌握话语权的长者,权威被削弱了。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4)

尼科巴部落中,土地为集体所有,私人可以拥有椰子树等果树,妇女的地位很高,不仅能自由择偶,也拥有财产继承权。

可在分配政府的补偿款的时候,以男性为首的小家庭拿到了这些钱,甚至有一些人暗藏私心,分给自己家庭更多的钱,导致了冲突和争端。

精神被腐蚀

社会结构决定意识形态,当支撑尼科巴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消失,他们的精神也会被一步步腐蚀。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5)

海啸发生前,尼科巴人相信神灵、喜欢体育运动,居住在一种名叫“干栏”的高脚屋里,屋子下方的阴凉处可以饲养猪和鸡。

但是海啸发生后,尼科巴人被安置在临时搭建的住所中,他们没有斧头去砍木材建造房屋,就连播种季节到了,也只能窝在营地里靠救济粮生活

在营地中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尼科巴人跟印度移民密切接触,却遭到了后者的“歧视”,后者认为尼科巴人是半裸体、吃生鱼的原始人。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6)

渐渐地,一些尼科巴的年轻人开始对自己部落的文化感到羞耻,产生不认同感。他们开始购买电视、摩托车等现代商品证明自己的富有,有些人因此被敲诈欺骗。

被迫停止劳作以及免费的物资,使得尼科巴人逐渐丧失劳动的动力,他们的饮食结构从果子和鱼类变成了印度菜和快餐。

他们逐渐远离部落原有的生活状态,并对救济产生了依赖。许多人变得颓废,开始借酒浇愁,心理压力大,生活方式也不健康。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7)

而在另一头,政府搭建的永久性房屋也存在很大问题。

他们在建造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尼科巴部落的特有文化,而是直接将大家庭划分成小家庭,从根本上冲击了尼科巴部落的社会基础。

此外,这些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建筑,对于尼科巴人来说是陌生的,一旦出现损坏,他们必须求助政府,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全靠部落解决。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8)

现代建筑的搭建需要工人参与,但是施工完毕之后,许多工人并没有离开,而是在尼科巴群岛上定居,侵占了尼科巴人的土地。

以上种种迹象,都暗示着尼科巴部落即将面临一场不亚于海啸的危机,甚至带来的伤害更大,彻底地破坏了尼科巴人的精神和文化。

灾难浮现

在建好房屋和做好安置工作后,政府就停止了对尼科巴群岛的援助,而尼科巴人也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不到酒的人开始吸食毒品。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9)

社会基础被破坏、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很多尼科巴人患上了现代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但岛上并没有能够治疗的医疗设备,许多人就这么去世了。

精神文化方面,尼科巴人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统都在消失,不断膨胀的需求跟有限的资源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尼科巴的长老也不得不对此感到绝望。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10)

身体健康和精神都遭到腐蚀,社会基础也被毁掉,尼科巴部落被毁灭了。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这场所谓的“救援”,到底是救助还是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被政府强制搬迁到其他小岛上的尼科巴人,有一部分已经下定决心要重返家园,哪怕他们世代居住的小岛并不是那么安全。

人道主义的国家(来自全世界的人道主义)(11)

我们也许应该反思,在对受灾区域施加援助时,是否要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采用更适合的方式。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