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品味一下放在1990年代极为超前,现在也极为适用的经营哲理:“事在人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一个企业真正要发展,必须采取超时空行动,进入无竞争领域,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文:中外管理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从0到世界500强——敬业集团成长启示录》(独家解密,全书28万字)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中国19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南方谈话后,不少人乘风破浪于当时的下海热潮,“92派”成为形容一代企业家的新兴名词。当时,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南方讲话的影响,纷纷主动下海创业。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释放出来,平山县化工厂(敬业集团前身)也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利用国家开放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的优越的条件,每年迈出一大步,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93年,(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在“平山县村支部书记干部会”做经验分享时,总结了平山县化工厂“三年迈出四大步”的经验。

水杨酸生产线投产后,经过4个月的摸爬滚打,结合生产销售数据,李赶坡发现,年产400吨的水杨酸生产线无法满足市场竞争,因为产量还是太低了,要想长期站住脚跟,必须扩大生产能力。

随后,李赶坡果断决定扩产,因为此时平山县化工厂已正常运转,在平山县政府和当地农行的支持下,化工厂成功融资80万元。又经过四个月的努力,1990年底,扩建任务顺利完成,此举让平山县化工厂的水杨酸产量由年产400吨跃升至1000吨,年产值也由560万元提升至1300万元,翻了一倍还要多。

在李赶坡看来,这正是平山县化工厂迈出的第一大步。

世界500强及其创始人(这位世界500强掌舵人)(1)

筹建中的平山县化工厂

从一开始,政治老师出身的李赶坡似乎就有着“举一反三”的经营哲学,当有的同行重复着“买原料-生产-销售-买原料”的简单劳动时,平山县化工厂通过持续的“小步快跑”,不断改进,相当于每年创造一个“升级版”。“苦干加巧干”,这一方法长期被敬业集团坚持了下来,并延续至今。

前文说过,水杨酸的制作工艺是由苯酚钠与二氧化碳羧基化后再经酸化而得,所以苯酚是生产水杨酸的两大主要原料之一。李赶坡开始琢磨:苯酚对水杨酸的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苯酚的行情决定着水杨酸的行情,平山县化工厂能不能自产苯酚降低成本呢?如果有了自主生产苯酚的能力,那么水杨酸的生产成本就会大为下降。

与此同时,水杨酸是生产阿司匹林的原料,假如能够延伸产业链,自行生产阿司匹林,岂不可以进一步扩大优势。但生产阿司匹林,工艺较为繁琐,同时需要医药生产资质,能不能先进行铺垫,把制作阿司匹林的另一种重要原料醋酐的生产线先搭建起来?

有了这些想法后,李赶坡进一步推问:这两种原料目前在市场上是短缺还是过剩?到底是自己生产合适,还是采购原料成本更低?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李赶坡决定,对于苯酚和醋酐,也搞一个类似于之前水杨酸式的“实弹侦查”,再次进行市场调查,投石问路。

世界500强及其创始人(这位世界500强掌舵人)(2)

当年的水杨酸产品订货会广告

此时,平山县化工厂已经有了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口碑,不用再自行组织“订货会”了。1990年下半年,平山县化工厂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化工产品订货会时,顺带进行了“实弹侦察”。他们一方面推广水杨酸产品,另一方面对苯酚、醋酐市场进行摸底调查。

所以,当时平山县化工厂“书法作品”式的广告纸上,除了介绍水杨酸产品,还写上了“平山县化工厂苯酚、醋酐生产线正式投产”的广告语。

经过“地摊式”“地推式”的营销,业务人员发现,前来咨询苯酚和醋酐产品的客户,竟然大大超过了咨询水杨酸的客户,有的客户直接进行了预订。即便有的客户没有询问,但他们也都得知了平山县化工厂可以生产苯酚和醋酐的消息。

订货会一结束,终端客户、经销商、产业链下游厂家纷纷联系,电话一个接一个,业务团队立即对客户需求进行了统计,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苯酚和醋酐的需求量都在5000吨以上!

显然,这两种化工原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紧缺状态,很有必要立即上马这两条生产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次不能再像水杨酸项目那样贻误战机了。

1991年4月,经过紧张的筹备,投资500万元的苯酚生产线破土动工。经过一年的努力,1992年3月,年产2500吨的苯酚生产线顺利投产了。李赶坡还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让苯酚生产线升格为独立核算的单位—苯酚厂,以激发苯酚生产线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他们做到内部供应与外部销售双管齐下。

此举让平山县化工厂成为国内第一家自备苯酚原料的水杨酸生产厂家,解决了水杨酸产能扩大后原料紧缺的难题,彻底让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

此前,平山县化工厂所用的苯酚原料都是从山西太原某国企采购,因为苯酚是紧俏货,这家企业当时还没有客户思维,把平山化工厂这样的小客户根本不放在眼里。每次去进货时,平山化工厂负责采购的任三都要说尽好话,甚至还要送些礼品,等待好几天才能装上货—这无疑也延误了水杨酸产品的生产进度。

如此,自有的苯酚生产线不但解决了这些问题,还让平山县化工厂的水杨酸产品在国内竞争中占尽了优势,当时李赶坡算了一笔账,仅此一举,可以增加产值2000万元,增加利润200万元—是为李赶坡眼中平山县化工厂发展的第二大步。

1990年10月,平山县化工厂又筹建了年产1000吨的医药水杨酸生产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这条生产线完全由平山县化工厂在三个月内自主完成,图纸是自己设计,厂房是自己盖的,设备也是自己制作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缩减成本,最大化利用设备的各项功能,这一做法在后期的敬业集团,也屡试不爽,频获成功。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山县化工厂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杨酸生产厂家,占据了全国水杨酸产量的1/3江山,迈出了第三大步。

世界500强及其创始人(这位世界500强掌舵人)(3)

平山县化工厂早期的水杨酸产品

当时,平山县化工厂吸引了大量外贸企业前来订货,产品自此走出了国门。加上产品品质稳定,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有了知名度。俄罗斯、中国香港地区的客户陆续前来订货,甚至,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一的丸红株式会社也来洽谈业务,他们都对平山县化工厂的产品质量高度认可,赞叹不已。

李赶坡似乎也恰到好处地掌握着扩大规模和延伸产业链的节奏,并没有“大干快上”,而是稳中有进,让平山县化工厂的每一步发展都踩在了“点”上。

比如,虽然经过市场调查,了解了醋酐项目的市场潜力,但李赶坡还是比较慎重,并没有急于上马此项目—也许,这就是“攻坚”思维,在火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集中起来解决最要害的问题,而不是多点齐发,否则就很容易招致盲目扩张的风险。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苯酚是水杨酸的原料,是与平山县化工厂主业相关的重要项目,而醋酐和主打产品水杨酸并无直接关系,是为下一步生产阿司匹林做的铺垫。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苯酚项目属于主业内的资源重构,而醋酐项目就属于主业之外的扩张了。

轻重缓急之间,李赶坡张弛有度的经营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反观不少企业,相继倒在盲目扩张的不归路上,他们一度处于“投资饥渴”的环境下,普遍存在着盲目“做大做强”的动力,一旦货币供应宽松,就如斑马线前看到红灯变绿灯的汽车,唯恐“起步晚了”般无序扩张。但须知,盲目“做大做强”的另一后果,有可能就是“做歪做僵”。

扩张确实要讲究方法和对策。深谙此道的李赶坡,在市场调查两年后,方才重启了醋酐项目的落地工作。1992年6月,李赶坡带领团队坐火车到吉林,再次对几个醋酐厂进行了考察。即便企业经营已有起色,但李赶坡等人继续住着小旅店,办事还是挤公交,有时交通不方便时甚至还要步行上几公里。

此前,做罐头前李赶坡考察过多家罐头厂,做水杨酸前也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水杨酸厂家,这次,他又要实地看一看才会做出决策。毕竟,如果有市场,就叫扩大产能,而没有市场,就是盲目扩张。

经过进一步的深入考察,李赶坡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最终决定上马醋酐项目,投建醋酐厂。

1992年7月,投资700万元的醋酐厂破土动工,经过10个月的建设,1993年6月,年产3000吨的醋酐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为平山县化工厂生产终端产品阿司匹林创造了条件。

醋酐项目为平山县化工厂增加产值1890万元。至此,平山县化工厂的总产值达到了6500多万元。李赶坡计划中的第四大步也完成了。

就这样,凭借着“一年几大步,几年一层楼”,平山县化工厂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已经成为全国水杨酸行业的翘楚。当时,平山县化工厂已有七个分厂,并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可以做到“图纸自己设计,厂房自己建筑,设备自己制作”—这一做法也贯穿至后期的钢铁厂。

公司如人生,看似道路很长,但关键的只有那几步。领导者非常时刻的决断力和预判力,往往决定了得失成败。

在1993年的那次“平山县村支部书记干部会”上,李赶坡即兴说起来:“下一步怎么办?第五步还迈不迈,是停步不前,还是继续奋斗?面对考验,我们的回答是,办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然参与了竞争,就只有勇往直前。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六步的工作,第七步的准备。”

在众多“92派”投身商海后,国家层面也鼓励体制内人员下海创业,所以当时李赶坡做分享的“平山县村支部书记干部会”,就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

世界500强及其创始人(这位世界500强掌舵人)(4)

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

在市场大潮中已经历练多年的李赶坡,当时直言道:“上级领导提倡干部下海搞企业,到市场中去游泳,于是乎人心有所骚动。我也是一名干部,还真有点稳坐钓鱼台之感。因我下海已八年,游了好长时间,虽饱尝了海水的苦涩,却也锻炼了水性,现在倒有点游起来不可自制之势。”

同时,李赶坡还说了一句当时极为超前,现在也极为适用的经营哲理:事在人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一个企业真正要发展,必须采取超时空行动,进入无竞争领域,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仔细琢磨下李赶坡的这句话,大名鼎鼎的华为,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有的中小企业不思进取,始终制造低附加值的产品,当这个产品兴旺的时候,企业就兴盛,当产品衰亡的时候,企业就灭亡,如此,造成中国的企业普遍寿命很短,树立百年基业只能是一种奢望。另外,还造成同类企业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这都是没有“采取超时空行动,进入无竞争领域”的后果。

当时,李赶坡还谈了企业“上项目”的心得,如今看来,仍然都不过时,仍然都是至理名言,都是很实用的战略思维,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让人感慨的是,李赶坡当时就想明白了,而当前不少企业还没有想明白:

“在几年的实践中,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谈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第一,上项目要纵横考察,内外考察。办企业选项目是关键,选好项目就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选坏了项目则早晚要倒闭。所以选择项目,要反复考察。一是对产品的现状进行考察。二是对产品的历史进行考察。不考查产品过去,就无法预测产品的未来,就无法决策。三是对产品国际市场的考察。在眼界正在放开、地球正在缩小的现在,国际市场不断冲击国内市场,所以对国际市场的考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二,上项目要立足竞争。什么产品短缺就上什么项目,是不全面的。因为短缺有时是假象。越短缺的东西,商家越囤积,经营者越多,大量的产品到了经营者手中,用户买不到,一时乎好像紧缺得很,一旦外来因素冲击市场,经营者大量抛出,就不是紧而是松了。在目前市场竞争的社会中,从上项目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到竞争,自己没有竞争条件的产品再紧缺也不宜上,自己有竞争条件的产品不紧缺也可以上。

第三,企业越兴旺越要上项目。金融部门不是扶贫办公室,是扶起不扶落,扶富不扶贫。企业兴盛才肯支持,企业衰败就无人问津了。所以在企业兴盛时,要抓紧更新换代或扩大规模,企业衰败了再上项目就晚了。

第四,利用危机上项目。在两种情况下最适宜上项目:一是国家经济过热紧缩银根的时候,这时银行控制贷款,各企业经营艰难,形成物价下跌,劳动力便宜。二是当危机出现时。此时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办大事,经济起飞了,企业就产生效益了。”

这里面的第四条,贯穿于敬业集团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其多次腾飞的“核动力”。在笔者看来,敬业集团发展史就是一部反危机史。

有时,方向的确比努力更重要。想通了,也就能做对,想透彻了,也就能少走弯路。稻盛和夫也有句名言:“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内心的磁石吸引而来,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心相’在现实中原封不动的投影而已。”理念先行一步,太重要了!

当年的那场“报告”,相当于李赶坡二次下海创办化工厂后一个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小试牛刀并初尝创业果实的他,动情说道:“仅仅五年时间,在原来一片学大寨都未曾开发的荒岭上,建起楼房林立,烟囱高耸,昼夜车水马龙的化工厂。自1988年秋季,我独自招兵买马,四处奔走,八方呼唤,到现在坐在高级写字台前,电报、传真雪片般飞来,电话铃响个不停。上设备有机械专家,搞工艺有化工行家,谈经营有经营能手,这种简直可称为呼风唤雨的程度。”

那时,走在路上,李赶坡终于腰杆可以挺直了,也不用再戴鸭舌帽了,不过他背后仍然会有“议论纷纷”,只是从冷言冷语,变成了“想不到”的感叹和“不容易”的感慨,还有“了不起”的赞叹。

李赶坡的志向依然远大,他的一番话让当时的会场掌声雷动:有人认为企业如此之大,还何需再奋斗?而我却仍然上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办了一个又一个分厂。产值不到一个亿决不罢休,到了一个亿也决不停止。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不是为名,即是为利。我又为何?为名,我从不愿当官,决不找县太爷要位子;为利,我不需要钱,坐车、住宿、请客从不用自己掏腰包,发给我的工资足矣。那么我又为何?想起来自己也说不清楚。猛然醒悟,“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在世,就要奋斗,就要奉献。坐吃等穿,安逸享乐,岂不辜负了上天恩赐给我们每个人的几十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