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偏安临安却造就了伟大的诗人陆游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南宋偏安临安却造就了伟大的诗人陆游)(1)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被后世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在淮河船上喜得第三子,便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今浙江金华东阳),至此,家境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斯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北南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金人的入侵,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二岁便能为诗作文,因祖上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陆游进京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陆游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之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

次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病死。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今浙江杭州),任敕令所删定官。陆游入朝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宋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斯时,孝宗正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张焘入宫质问,宋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符离之战,宋军大败,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

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斯时正是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只好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有人向皇帝进言,说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随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斯时,吴璘之子吴挺代父掌兵,骄傲放纵、多次因微小过失杀人,王炎不敢得罪。陆游建议用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挺掌管兵权。王炎认为“吴拱胆怯、缺少智谋,遇到敌人必败”,陆游反驳说:“吴挺遇敌,又怎能保证他不败?如果吴挺立有战功,更难驾驭。”到韩侂胄北伐时,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果然得到验证。

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陆游感到无比愤恚。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