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强降雨,迫使新安江水库也不得不开闸泄洪,磅礴而下的九孔″农夫山泉",滔滔不绝的涌向富春江和钱塘江,漫过地势较低的圩堤,造成许多公路、田园、商场和百姓人家一片汪洋……

儿时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姚根忠记忆深处的那场洪水)(1)

望着没完没了的暴雨,我想起了七岁那年我们小山村发生的那场洪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是在这个梅雨季节,7月5日那天(俗称7.5洪水),我们村尽头山脚下的红泥坞水库,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傍晚突然坍塌了——洪水裹着泥石滚滚而来,顷刻之间吞没了整个村庄……

那几天,小山村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人们已无法外出劳作,只能呆在家里望雨兴叹,忧心忡忡,总担心会发生什么不祥之事。

雨就这样一直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受了委屈伤透了心的女人,不停地在抽泣。那天清晨,村西头白家劳累了一辈子的老母亲,突然去世了。死讯很快传遍了小山村的每个角落。

在村里,尽管平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相互间争争吵吵,甚至会闹得面红耳赤,但一遇上重大的事,无论发生在谁家,没有人会袖手旁观,关键时刻大家都能放下心中的恩怨,伸出手来帮一把。

听到白家人的哭声,几乎全村人都停下手中的活计,不约而同地来到白家,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特别是那些善良的女人们,有的陪着白家人一起哭,有的忙着为逝者宽衣擦洗身体,赶在逝者还未僵硬时从头到脚擦洗一遍,然后换上干净的 “寿衣"。

人死不能复生。按村里风俗,躺在门板上的死者,需要有人轮换“守夜”。守夜的人,有子女和亲戚,也有邻居,他们日夜守护在逝者身边,不间断地为"长明灯"添油,或时不时地上香、烧纸,以此表达对亡灵的追思和哀悼。

守夜的人,特别是逝者的亲人们,看着突然去世的长辈,心里十分难过,不免又要哭上一阵。为了让守夜人不犯困,有人摆好了一张八仙桌,东南西北各自坐定,稀里哗啦地叠起了"长城"……就在他们你来我往的“战斗"中,一阵阵奇怪的响声由远而近一一哗啦啦一一轰隆隆一一像极了高山上往下放毛竹的撕裂之声,让人陡然感到地动山摇起来……

连日的风雨交加,让大队干部们心急如焚,他们早已指定人员对山塘水库进行不间断的巡查,以防不测。我们村里尽头的大山脚下有座红泥坞水库,尽管库容量不大,但要是倒塌了,洪水泛滥,也足以毁掉整个小村庄!因为我们的村庄处在地形如葫芦般的口子上,一旦洪水来袭,非常危险。

人算不如天算。那时经济落后,老百姓为了多打粮食,拼命地在山坡上开垦种粮,造成植被严重破坏,裸露的山体经不起雨水的浸泡,很容易引起山体滑坡……果不其然,那座泥巴垒的山塘水库大坝,经不住洪水长时间的浸泡,终于扛不牢了一一于是,哗啦啦的坍塌了。

儿时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姚根忠记忆深处的那场洪水)(2)

不好!经验丰富有点口吃的生产队洪队长,立刻丢下手里的麻将牌,猛地站起身来,涨红着脸大吼道:“红泥坞水、水、水库塌了,大家快、快、快点逃命啊!”

虽然我们村子小,总共只有十几户人家,平时有事只要大叫一声,基本上全村都能听到。但那个傍晚的雨实在是太大了,很多人还在忙着家务活,根本听不清外面有人在喊。在全村老少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村里几个年轻人挨家挨户奔走相告,他们大声高呼着:"水库塌啦一一快逃命啊一一"边喊边敲门,有的甚至来不及敲门,直接一脚踢开了大门!

村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哭声喊声雨声,响彻了山村的天空。惊慌失措的人们,已顾不得带上贵重的东西(那年月也没有值钱的物品),赶紧拉上老人抱着孩子,拼命地逃往高处的前山或后山。

惊魂未定的人们,站在雨幕下,个个呆若木鸡,大气都不敢喘一声。几十双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睛,一齐望向了山脚下的小村庄。此时,空气也似乎凝固了,令人窒息。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猛如怪兽般的洪峰到来,轰隆隆地从山下穿村而过,席卷着村庄和田园……

就在洪峰即将到来之时,谁也没有想到,白家老大冷不防地冲出了人群,箭一般的向家中奔跑而去。他的妻子和儿女们,大声的哭喊着叫他回来,可他全然没有听见。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晚上吃剩下的半篮米饭,是三兄弟好不容易凑起来的一点粮食,还要留着第二天给客人们吃的,决不能白白浪费了。

儿时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姚根忠记忆深处的那场洪水)(3)

他奋不顾身的跑回家,从横梁挂钩上取下半篮米饭,紧紧地抱在怀里,然后掉转头来向门外飞奔——但还是晚了一步。来势汹汹的洪水,已经扑向了村庄。他好不容易跨上了那座石拱小桥,只要再坚持几秒钟就能冲出洪水的包围圈。可就在这时,小桥突然“嘭”地一声断了,他被无情的洪水连人带半篮米饭一起卷走了……三天之后,在几十里外的桑地里,人们找到了白家老大的尸体。

天哪!白家老大的死,无疑让白家人雪上加霜,犹如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他们痛苦不堪。真是旧伤未愈又添新痛,那种悲惨的场面,有谁不为之动容?当然,这场洪水,不仅仅是白家人的悲哀,整个小山村都是一片狼藉,家破、田毁、人亡,人们欲哭无泪。

儿时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姚根忠记忆深处的那场洪水)(4)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在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府及时发放救灾粮,村里才没有人背井离乡去讨饭。在人民公社的号召下,小山村来了许多自带干粮的青壮年,帮我们重整家园,让我们度过了难关。后来,政府又出资,在水库的原址上重新建起了十分坚固的混凝土钢筋大坝……

一场洪水,半篮米饭,两条人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注:部分照片来自于网络)

儿时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姚根忠记忆深处的那场洪水)(5)

作者简介:姚根忠,1962年生,杭州富阳人。1981年入伍,先在83026部队一机连当战士,后调任83402部队一营二连战士、班长。1985年退伍,现为杭州市富春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作品多次在《中国劳动教养》《浙江新闻客户端》《东方法苑》《浙江老年报》《富阳日报》等媒体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