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定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一般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与公务员是不同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类事业编和公务员有什么区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类事业编和公务员有什么区别
一、相关定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一般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与公务员是不同的。
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属于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宗旨目标和内容、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等由国家确定,不得开展经营活动,其经费需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撑。
二、公益一类工作人员与公务员区别
(一)编制不同
公务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主要为政府机关工作,公务员的编制属于国家行政编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的单位,都是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像出版社、学校、文化局、公立医院等,所以这类工作人员的编制只是专业性人才事业编制。
(二)两者晋升机制不同
鉴于职务与公务员人数比例问题,为提高公务员积极性,特别是基础公务员职务提升难,升职天花板问题,《新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晋升,如科级(各级主任科员)、处级(各级调研员)、局级(各级巡视员)、省级、国家级等,其工资也是按照职级发放。按照目前制度分析,公务员只要不犯错,态度认真,在退休前,县里公务员职级升为一级主任科员,市级公务员职级升为四级调研员,省里公务员职级升为一级调研员,部里公务员职级升为一巡基本问题不大。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则是通过职称或职务晋升,职务同样参照公务员,有如科级、处级(各级调研员)、局级、省级。但因各单位职级数量少,单位级别也不高。县里最高为副科级,大部分为股级;市里最高为副处级,一般为正科级;省里最高为副厅级,一般为正处级;部里最高为副部,一般为正厅级。而且一个单位一般也就是一正,两副。所以大部分以走职称为主,主要为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等。但是由于各单位职称职数也有限,导致存在很多人有资格,无职数现象。
同时一个单位的公务员职级和职务是全单位共享的,也就是说公务员可以在一个单位的各部门之间流动,即在一个部门工作,在其他部门提升。但是事业单位没有打破这个壁垒,事业单位其实就是一个单位的一个部门。其员工提升,只能在本单位解决,各事业单位之间无法顺利流动,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是事业单位人员的升迁空间。
(三)薪资差距
两者的薪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公务员的工资是根据国家财政状况进行调整,事业单位却是按照“市场价”进行调整。从工资角度来说,公务员的薪资总体上要比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要更高些。主要差距在公务员有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则没有。同时年终奖也存在较大差距,因为事业单位的年终奖很大部分其实就是工作人员平时的“绩效奖金”留存的部分,而公务员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因为公务员工资高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导致公积金也高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样同级别的两种编制人员,工资基本差一个级别。
经常有人会说事业单位可以走职称,副高就相当于副处。其实副高还分为5、6、7三个级别,7级工资只能等同于公务员一级主任科员;6级等同于四级调研员,5级等同于3级调研员工资。而一个单位副高本来就少,5,6级别的副高就更少。因此大部分人都是7级以下就退休了。
(四)工作积极性差距
公务员因为晋升通道的多样性,工资有保障,因此工作积极性基本有保障。即使存在少数不积极或者工作出现错误提拔无望的人员,领导也会把他调到不好的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工作, 以免影响整体工作性,但是这些毕竟是少数。
因为工资差距,职务和职称上升瓶颈等各方面原因,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到达一定位置后,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现象。因为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现实就是他再怎么努力,向上也没有可能。同时跟他们同一批的人,公务员身份的有可能都是局长,处长,厅长,甚至跟高位置,自己虽然有个职称,但啥职务都没有的时候,心里落差是很大的。因此很多人会选择沉默,甚至开始慢慢疏远同事,也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把时间都放在工作上,积极工作。开始把更多时间放在自己和家庭身上,有事就慢慢做,没事就喝喝茶,聊聊天,有空就出去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