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面的"削"

刀削面,别称“驸马面”,是山西省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为“中国十大面食”之一。"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诵读这首赞美刀削面的诗,菜名研究者还会联想到"斩鱼丸"、"蟠龙卷切"等菜名。刀削面的""、斩鱼丸的"斩"、蟠龙卷切的"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烹饪刀工写入菜名了。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1)

刀削面的问世,是因为当时没找到切面用的菜刀,用一个薄铁片代替菜刀,把和好的面"砍"成面片后,下锅煮制。因此,最早的刀削面,被称为"刀砍面"。这事儿,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元朝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防止民间出现手持菜刀造反起义,蒙古族鞑靶曾作出规定∶10户人家用一把菜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交回蒙古族鞑靶统一保管。一天中午,有位老婆婆准备给全家人做刀切面吃。她把面粉、甘薯粉放到盆里,加入清水,充分搅拌,揉成面团之后,让老公公快去鞑鞋那里取菜刀。老公公一看面已和好,急等刀切,也就急忙行动,直奔鞑鞋。此时家家都在准备午饭,来取菜刀的,"还有早行人",老公公空手而返。走出鞑鞋大门时,老公公急匆匆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低头一看,一个薄铁片刮碰了他的鞋。他顺手捡起那薄铁片,揣入怀中。老公公回到家中,看到煮刀切面的水已经烧热,全家人都在等着吃刀切面,可他却没取来菜刀。情急之下,他猛然想起刚检到的薄铁片,便从怀里掏了出来,用水洗净,又在磨石上磨了几下,递给老婆婆∶"用这个铁片切面。"老婆婆接过铁片,又看又试,那是又薄又软啊,嘟嚷道∶"这东西哪能切面?"老公公又出高招∶"不能切就砍!'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2)

砍,也称劈,是一种常用的烹饪刀工。随着"不能切就砍"的声音,老婆婆想起了直刀砍、跟刀砍、开刀砍等多种砍法,眼前一亮,心中也有数了。只见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砍一片,一片接一片落入锅中,很快就煮熟了,捞入碗中,浇上卤汁。老公公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再也不用菜刀切面了。"他家的"刀砍面",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晋中大地。到了明末清初,"刀砍面"更加普及,却很少有人称它"刀砍面"了,而是将"砍"换成了"削"——刀削面。以"削"代"砍",使这个菜名更为准确。削,也是常用的烹饪刀工。削的刀法有两种∶一是左手持原料,右手持刀,刀刃向外,对准要削的部位削;另一种是左手持原料,右手持刀,刀刃向里,对准要削的部位削。采用削制刀法,一是原料去皮;二是将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三是食品雕刻的基本刀法。刀削面的"削",属于"将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这时候涌现出刀削面的代表人物,山西榆次名厨五蛮,人称"削面五"。他削面时,站在离锅一米开外的地方,将小枕头似的面团顺放在垫了笼布的左臂上,右手扬刀、削出的面片如流星飞溅,直落锅内,在沸水中翻滚,如银鱼跳跃,煞是好看。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3)

2003年举办的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由14位厨师表演的刀削面,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他们左手拿面,右手持刀,手腕灵,持刀平,快削如飞,面片形如柳叶,又薄又细又长,一片追赶一片,如流星追月,似银鱼戏水。欣赏刀削面,简直就是观看杂技表演。内行人看门道∶削出的第一片面刚进锅,第二片面已在半空中,第三片面也即将飞出刀口了,是一连串的动作。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4)

斩鱼丸的"斩"

浙江菜里有一道名品“斩鱼丸”,又叫“烧鱼丸”。斩是烹饪刀工,烧是烹饪技法。或许为了突出刀工技艺,记录这道菜的书籍和报刊,大都用"斩鱼丸"之名。在金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趣味饮食》里,就有一篇写"斩鱼丸"的文章,题目是《歪打正着烧出的"斩鱼丸"》。这"歪打正着",便记录了斩鱼丸的来历。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5)

秦始皇非常注重养生保健,在饮食上忌讳多多。御厨们都知道他很爱吃鱼,又害怕鱼刺。他对烹制的鱼菜不满意,厨师有遭杀头的危险。有一天,秦始皇下令,让楚国大厨给他烹制一道鱼菜。得知此令,这个大厨很是害怕,鱼菜做不好,性命难保啊!就在此前不久,秦始皇南巡,途中出现"刺杀未遂"事就有厨师因制作"无刺鱼"失败,断送了性命。这个大厨城根越害怕之时,秦始皇连连派人摧菜。皇命不敢违。这个大耐不得不抓起一条鲢鱼,开始了这道鱼菜的制作。由于惊惧和恐慌,手中的菜刀失准,用力过大,这条鲢鱼近乎"一刀两断",不能"整鱼上桌"了。这可怎么办?又来人摧菜。情急之下,无奈之下,这个厨师只好"一不作二不休"了∶举起菜刀,在鱼身上拍击,再拍击,反复拍击之下,鱼骨和鱼刺纷纷从鱼肉中分离出去。大厨确认鱼肉中无骨又无刺,变成了鱼泥。随后,把这黏性很强的鱼泥盛到罐里,陆续加入清水和姜汁、盐等调味料,顺着同一个方向搅拌,鱼泥起小泡,上劲,涨发。大厨左手抓起鱼泥,从虎口处向外挤,右手执勺接住挤出的鱼丸,放入冷水锅中凝结,增白,再将锅移到火上加热。水将沸腾时,加入半勺冷水,用勺在锅中翻转鱼丸,撇去锅中的浮沫。这样反复三、四次,鱼丸在"小火"和"清水"中养熟了。再用漏勺把鱼丸捞入锅里烧沸的鸡汤中,加入调味料…一阵忙碌之后,这道鱼菜终于端上了秦始皇的餐桌。以往,鱼菜上桌,秦始皇疑虑重重。吃到鱼刺,他说厨师有意戳破他的喉咙;鱼肉酥烂,他说厨师诅咒他碎尸万段。今天上桌的这道斩鱼丸,看上去洁白晶莹,入口后鲜美滑嫩。秦始皇享受了眼福和口福,非常高兴,大加赞赏。仍在提心吊胆的大厨听说之后,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从此,斩鱼丸高频率地出现在秦始皇的餐桌上,他常吃不厌。可是,秦始皇忌讳"丸"的谐音"完",这个菜名得改。怎么改呢?因为"丸"是圆形的,便称"鱼丸"为"鱼圆"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6)

用鱼泥制成的球形的小东西,如同"肉丸"、"药丸""弹丸"等丸状物,很多人还是愿意直呼其名"鱼丸",并加上了个彰显烹饪刀工技艺的"斩"字——斩鱼丸。斩鱼丸早已成为浙江的一道名菜,经久不衰。其鱼肉变成鱼泥再变成鱼丸,所使用的刀工刀法不断完善,正如《中国烹饪文化大典》所说∶"排斩透彻,刮肉细腻,拍刀柔中有刚。"在制作斩鱼丸的长期实践中,浙江还流行这样一句烹饪谚语∶"鱼丸会刮"。刮,是重要而又常用的一种烹饪刀工,也是专业厨师练刀工的必修课。斩鱼丸已被列为中式烹调师职业技能鉴定操作考试的重点菜品。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7)

蟠龙卷切的"切"

蟠龙卷切,这个菜名有烹饪刀工里的"切"。顾名思义,是对卷成蟠龙形的菜肴进行切制。正是这刀下之切,更便于菜肴码盘,拼出龙形——蟠龙卷切。然而,初创这道菜时,并没考虑到装盘,也没有码盘前的切制工序。初创时的菜名,称为"龙菜"。"蟠龙"、"蟠龙卷切",则是经过一改再改的菜名。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8)

相传嘉靖(朱厚熜)进京前,皇室家族早有明争暗斗,章太后迫于政势,密诏颁达了三位亲王,并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这一历史典故流传至今),当时,住兴王府的朱厚熜属离京最远的一位亲王,为赶时间,幕客严嵩献计,要朱厚熜假扮钦犯做囚车,日夜兼程直奔京城。而朱厚熜乃藩王世子,中日生活繁华、奢侈。坐囚车还能忍受,而途中吃饭可就成了大问题,因沿街靠站用膳耽误时间,用膳只能在囚车上。心灵手巧的詹厨师,偶尔悟出了配方,在众多厨师的通力合作下,成功的做出了一道吃肉不见肉而携带又方便的不是红薯的“红薯”真乃美味佳肴。其配方与作法:用精肥肉、精瘦肉再加以淀粉、鸡蛋、盐、姜等辅助佐料而成,是一道吃肉不见肉,携带方便的菜肴。食用时,装碗成形后,酷似“龙”的形状,宛如蟠龙腾飞,食而不腻,美味爽口,故被嘉靖皇帝封为“蟠龙菜”。张涛一口气制作许多"龙菜",盘卷起来,放到囚车上。他和装扮囚犯的朱厚一同坐上囚车,赶往京城。路上饿了,朱厚就拽下一段吃。一路安全,回到皇宫。不久,武宗临死前宣布∶朱厚继承皇位。朱厚成为明朝的嘉靖皇帝。他给予鲁安、张涛奖赏∶鲁安到翰林院任职;张涛到御膳房任总厨。他还下令∶"龙菜"改名"蟠龙",列入皇宫菜谱。随后,制作蟠龙的方法也得以改进∶不再是用薄鸡蛋饼卷肉的"龙",而是将薄鸡蛋饼卷入肉泥的卷切成片,再拼成"龙"。这么一来,制作更精细,造型更美观,寓意更明显,食用更方便。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9)

因为此菜有卷制和切片的工序,人们便在菜名"蟠龙"后面加上了"卷"和"切"——蟠龙卷切。这个菜名和制作技艺传入民间,成为湖北的一道传统名菜。据《湖北省钟祥县志》记载∶蟠龙"其质取猪肉之精者,和板油与鲜鱼剁成肉泥,和以绿豆粉、鸡蛋清,后因鸡蛋皮裹之,皮间附以银米,蒸熟后切成薄片,盘于碗中,红黄相间,宛然成龙形。"

体现江苏刀工的代表菜名(菜名里的刀工)(10)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