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度夏养殖模式

据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7年全国鲍产量14.85万吨,其中福建12.3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3.1%,可见福建是鲍养殖大省,鲍养殖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山东养鲍占全国总产量的9.0%,广东占6.1%。

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鲍养殖者虽然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养殖经验,但鲍产业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种质退化、不耐高温、成活率低等问题。近十年来,随着北鲍南移规模化养殖试验的成功,皱纹盘鲍养殖已成为福建省鲍养殖的主要品种,但伴随着皱纹盘鲍养殖面积与产量的急剧增加,其种质不断退化,不耐高温的性状也不断显现,经常在高温季节大面积死亡,已严重威胁福建省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南北接力”养殖情况

2018年11月6-9日,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鲍技术服务队到荣成烟墩角就鲍养殖度夏模式— — “南北接力”进行调研。福建每年约有3万吨鲍来荣成度夏,约占全省鲍产量的25%,此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鲍成活率,增加了养殖效益。鲍“南北接力”养殖模式始于 2003 年,因2003年南方福建海域发生持续40余天的米氏凯伦藻有毒赤潮,对南方海上养殖鲍造成极大的威胁,连江、秀屿等鲍养殖大户开始尝试在北方山东荣成租用海区,将海上挂养的鲍用活水船运往北方海区继续养成。

近年来加强南北合作,促进养殖链向南北延伸,“南北接力”养殖是近年来的一项重大创新,它的出现为推动鲍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南北接力”就是选择在每年4-5月将养殖满一年的二龄鲍移至北方海域继续养殖,10月再移回当地海域养殖。如此循环接力,可避开南方高温期、台风和赤潮季节对鲍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

据调查获悉,采取这种“南北接力”养殖模式,养殖成活率可提高20%左右,且可提前半年达到商品规格,养殖产量也相应增加15%以上,养殖效益显现。据养殖户和经销商推算,2018年福建省在荣成海域暂养鲍360万笼,约有25%的海上挂养鲍采取南北接力养殖形式移至北方海域,北移数量占北方养殖总量的70%以上。

搬运可采用陆路与水路,陆路即采取活水车运输,从福建海域运往山东荣成海区需24~25小时;水路即活水船运输,运输时间较长,约需5昼夜。本次调研的宁德市蕉城区寒垅鲍养殖专业社荣成“南北接力”养殖基地,采取的是陆路运输,在荣成烟墩角公司租用海带养殖区,2018年5月10日前后开始搬移鲍,搬运5车次,每车次可运4吨,共20吨半成品鲍到荣成海域暂养。南北搬运鲍水温条件,每年5月,当北方荣成海域水温回升到6~7℃时,福建海域水温16~17℃即可搬运。

鲍鱼养殖要多少天(鲍鱼度夏养殖模式)(1)

鲍鱼养殖要多少天(鲍鱼度夏养殖模式)(2)

二、存在问题

1.南北接力,局限凸显。“南北接力”是个较好的养殖模式,养殖周期可缩短6个月左右,既节约了成本,又可提前上市,因此很受养殖户欢迎。这几年有条件的养殖户都普遍采用了这一养殖模式。然而,由于管理协调问题,给南方地区的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2.“南北接力”运输成本增加,同时增加了不确定性。如船运时遇到赤潮造成鲍死亡,车运时也可能因缺氧死亡,运输风险增加。

3.在荣成市没形成贯穿一、二、三产业的链条。鲍产业发展仅靠一个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薄的养成端,第二、第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养殖户虽通过“南北接力”但只能销售成品鲍,长远发展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三、建议

1.正确引导,规范管理。通过鲍鱼协会等民间社团组织参与沟通、联系、协调,与北方的海域地区联系对接,实行统一租用海域、统一装船运输、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分摊费用、统一集中销售,以更好地维护北上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2.加强鲍种业工程建设,加强鲍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力度。近几年厦门大学开展西盘鲍、绿盘鲍杂交研究获得了成功,目前已经在南方地区推广养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两种杂交鲍具有生长快、耐高温特性,适合南方地区养殖,养殖户就不需采取“南北接力”。因此要大力引进和推广绿盘鲍和西盘鲍养殖,加快养殖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要尽快建成鲍遗传育种中心、鲍良种场和育苗场三级种业体系,并使种鲍培育专业化,促进鲍养殖良种化。

3. 产业融合度亟待提升。虽然福建鲍产量大,但没有专业市场,活鲍物流销售、冷链物流、快递配送机制和网络不健全。鲍文化开发利用不足,要与旅游业、休闲渔业、餐饮业、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