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篇是《论语》一书中最长的篇目,也能集中体现孔子的思想。但是,我这次上完课之后,感觉到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好。

我的设想是,这一篇文章大概的三个方向的学习目的:首先是关于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和翻译;其次是孔子师生对话过程中人物性格的展现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第三是关于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分析和理解。

文言基础知识方面,学生手中有相关的辅助读物,逐句都有详细的翻译。而且,这是开学第一课的课文,在假期曾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有心的学生会完成得不错。所以,这一块检测效果还不错。

人物性格和孔子的儒家思想这两块内容,我后来反思,不应该完全割裂开来。

我上课期间,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孔子、子路……这样的顺序分析人物,那样显得刻板而枯燥。我让学生对比阅读子路和冉有两个人的发言,从中体会人物性格上的差异,而后再次阅读公西华的发言,比较公西华和前两个人发言的内容上不同之处。补充课外文化常识的知识,祭祀在古代社会里的重要地位。接着看孔子对三位学生的评价,在翻译和分析的过程中,把文言文的学习中“文”和“言”融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孔子治国思想和政治观点:礼治。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接下来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人物性格的概括分析,以及孔子思想的归纳。这一环节并不理想,学生表述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比较差,很多时候词不达意,用词也不够准确,再加上对孔子的思想和生平等常识了解十分有限,课堂显得生硬,不够流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主要反思如下:

首先,自己业务不精。对相关材料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一知半解,对孔子生平及其思想了解不深刻不准确,不能流畅自如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表述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难矣!自身的相关材料,阅读没有跟上,源头活水,出现问题,直接导致课堂生涩、缺乏活力。

其次,对优秀教案,课堂实录等系列的优秀资料研读不够,课堂设计和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出入,虽然可以勉强完成相关的目标任务,但是因为自己准备不足、学生相关知识面窄等各种原因导致缺乏课堂流畅性差,可观赏性不强,不算一节合格的精品课。尤其是作为开学第一篇文言文的课文处理,这是很令人不满意的。

第三,今后一定要继续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开拓视野,至少懂得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不至于一问三不知,更不必说去提炼精华、拔高、升华。师生不在一个频道上,不在一个“场”里,自己只能尴尬地唱独角戏。

总之,语文的学习仍然需要从读和写入手,自己也需要继续不停地努力,勤加阅读,练习写作。同时,继续引导孩子们博览群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师生共勉,共创美好的语文课堂,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