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黄昏思故乡(斯人已逝十二载纺棉花歌声犹在耳)(1)

楚天都市报讯图为:骆文伉俪和长子在延安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徐颖)他既是一位著名文人,也是众多著名文人的伯乐。昨日,我省纪念骆文诞辰百年座谈会在省作协隆重举行。

纪念活动现场,一部纪录片《爱与火之歌——永远的骆文》、一部由骆文子女编纂的《延河伴侣——骆文、王淑耘图传》,重温了骆文的人生。骆文1915年出生在江苏句容县,1941年骆文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在延河畔展开了他为中国革命文艺奉献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骆文来到武汉,和战友们一起创建了中南文工团、中南(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他三次晋京找文化部,终获得巨额拨款,在解放大道旁建筑了迄今仍在使用的武汉剧院。1957年初任剧协主席,1962年任省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曾主编《长江戏剧》、《长江文艺》及《长江》文学丛刊数年之久。2003年,骆文不幸遭遇车祸去世。

骆文不仅自己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如革命歌词《纺棉花》,诗集《一颗红心为革命》,散文集《贝多芬只有一个》,歌剧剧本《牧歌》,话剧剧本《疯了的母亲》、《矿山的主人》等,而且还培养了几代文艺工作者,在剧协工作期间,培养了谢芳、马奕等演员,在文联工作期间,扶植了众多青年作家如熊召政、沈虹光、方方、张映泉、陈应松等。

熊召政动情回忆,他的成名作《致苏区人民》当时颇有些“犯忌”,是骆文同志慧眼识珠,拍板发表了这首诗,并把标题改为《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方方形容骆文是一位“谦谦君子”,她说,当年她年轻时说话有些“冲”,而骆文同志提点她时只是说她“童言无忌”。

昨日来到现场的骆文之子骆地忆起父亲,是这样一幅图景:离休后以80多岁高龄,忍受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到黑龙江体验生活,完成70万字的长篇小说《桦树皮上的情书》。当骆地用深沉的嗓音朗读父亲遗作中的经典句子“年老何须惆怅”,“助燃那高高海岩上灯塔光亮,让世界人民航船破浪前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