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来生还想和你做兄弟)(1)

文:马郡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在江苏常州去世,终年65岁。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生于1039年四川眉山,卒于1112年河南许昌。

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散文家,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之家读书识礼。苏洵和夫人程氏共生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但只有排行第五的苏轼和排行第六的苏洵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其他四位子女均早夭。

民间流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这个说法是不被史料支持的。比较早的说苏轼有个妹妹的说法出现在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题目叫做《苏小妹三难新郎》,说的是苏小妹和秦观结婚的时候呢给秦观出了个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让秦观对,说对不出来不能圆房的事。为什么说苏小妹这个人物是杜撰出来的呢,首先苏轼和他弟弟苏辙现存的互通的书信有好几百封,里面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俩还有个妹妹。其次秦观是苏轼的高徒,他们两个第一次见的时候秦观二十九岁苏轼四十三岁,那时候秦观已经结婚了夫人姓徐。

当初苏洵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用意是颇深的,轼呢是古代车上的一个木制把手,平时用不到就是什么急刹车没坐稳的时候扶一下用的,辙字就更低调了,就是车轮压过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苏洵的意思是让这兄弟俩低调谨慎做人。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苏轼明显不太符合他爸爸的预期,苏辙要比他哥哥低调很多。

苏轼苏辙兄弟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他们俩从小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同为当世的文学大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也同时期被贬。他们的政治立场人生经历非常相似,苏辙在祭奠他兄长的祭文里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古代的时候交通通讯工具都不发达,苏轼苏辙兄弟走上仕途之后天各一方聚少离多。1074年三十九岁的苏轼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向朝廷申请想到山东密州做官,因为那个时候苏辙在济南,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那首千古流传的《水调歌头》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苏轼到了密州之后想去见弟弟,结果走到那发现冬天航道被封了过不去,后来两个人因为政务繁忙一直到中秋节的时候都没见上,苏轼想起五年没见的弟弟很感慨,在中秋之夜喝了很多酒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所谓千古绝唱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无人能出其右。

苏轼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来生还想和你做兄弟)(2)

后来苏轼经历了人生中的大灾难“乌台诗案”,细节不多说了大概就是政见不同导致的文字狱。掌握官员生杀大权的御史台派人前往苏轼做官的湖州缉拿他,苏辙先一步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当时做了两件事,第一派人星夜快马去湖州通知他的兄长,结果苏辙的信使比朝廷的人早半日到湖州,给苏轼争取了半日的时间应对此事。第二件事他马上上书朝廷,请求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职来替兄长赎罪。要知道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才华不光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放眼整个封建时代那也是很优秀的。苏辙志向高远,现在为了哥哥愿意放弃自己的前途是很难得的。而苏轼呢,他被抓起来之后一度认为自己会被处死了,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弟弟,在狱中他给弟弟写过一首绝命诗很有名,中心意思就是说我要和你世世代代永永远远的做兄弟。

苏轼苏辙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两人分别被贬到海南和广东的时候,在雷州苏辙送哥哥过海。分手之后苏轼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在北返的过程中病逝于江苏常州。苏辙为兄长做了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墓志铭,之后隐退在家,74岁时病逝于河南许昌。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长按识别二维码打赏7元

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最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赏二维码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复“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有问题请添加小编微信(lishibu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