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是三篇在艺术造诣上几入化境的游记小品文,也都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皆是字字珠玑,短小凝练,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小石潭记》字数最多,也只有193字,《湖心亭看雪》159字,《记承天寺夜游》84字。三位作者用不到二百字,就能将事、景、情甚至对话一并交代清楚,遣词造句的功力实在了得。字里行间又透出的无尽言外之意,不管是柳宗元的失落寂寥、苏轼的洒脱淡然、张岱的追思怀念,虽未明见笔端,却已意会神交于每个有过相似经历、相同感受的读者心中。

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游记文章赏析(三篇游记小品文的品鉴)(1)

八年级下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游记文章赏析(三篇游记小品文的品鉴)(2)

九年级上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游记文章赏析(三篇游记小品文的品鉴)(3)

第这三位作者在写作这三篇散文时,可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柳宗元当时被贬为永州司马,内心恐惧忧虑,只有寄情山水,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本文为第四篇。苏轼当时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四年,心情同样不怎么的,但好在他本性旷达,尚能自我调侃。张岱,生于1597年,47岁明亡后,即隐居绍兴剡溪四明山中。这位大学者是高寿之人,卒于康熙二十八年,享年93岁。《湖心亭看雪》是回忆之作,看雪发生于崇祯五年,但写作时间是在明亡和隐居之后,故国故园皆已被清军的铁蹄踏碎,这番回忆自然也难念透出一丝苦涩!

在写景上,这三篇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千古名句”。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二句历来最为人称颂。小石潭的潭水太过清澈,以至于让柳宗元产生幻觉,以为无水而只有鱼;而承天寺的月色却有凝练如水的光泽和质感,让苏轼产生庭中有一池澄澈的积水似的错觉。一个是有水似无水,另一个却是无水似有水,真是分外有趣!其实,这样的景致,有过一些山水游历经历的人心中,可能都曾亲见过,但却从来无法用语言形容出来,这二位,一二句话就做到了“状难言之景列在目前”!

张岱的写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是描写出一副极其素雅的雪后西湖图,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语,既是写景,但更像画笔的技法,让人随着他的画笔在脑中勾勒这一幅水墨小品!

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这三次游玩赏景的参与人,也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柳宗元游玩小石潭,一共有六人,可以说是很热闹的。但其余五人,他只是在文章最后罗列名字而已,在之前的描写中,你几乎感觉不到其他人的存在。朋友们可能在周围有说有笑,探山玩水,但他却浑然不知,只觉“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最后还说:“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当时的心情可见一斑。

苏轼则恰好相反,夜色那么美,却“无与为乐者”,于是也不管时间晚不晚,人家睡没睡,就上门邀约张怀民一起赏月。无酒亦无话,两个大男人就默默的站在庭下,沉浸在溶溶的月色中,末了调侃自己和朋友是两个闲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淡淡失落中仿佛也得意于还有张怀民这样可以共赏风月的知己。

张岱在雪后晚上八点左右,划船前往人鸟声俱绝的西湖湖心亭,这么奢侈而又浪漫的行为,当然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更何况他家本是世家大族,家中不缺仆佣。想来至少有一个下人,或划船,或负责炉火烧水。但他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可以理解的,虽有下人,但不是可以畅谈聊天的对象,所以是“独往”。至岛上,遇见同来赏雪的两位雅士,也带着童子,甚至还温酒对饮。这一看就是身份、地位、乃至欣赏品味差不多的人,所以“强饮三大白”,算是向同道中人致意。最后,本来说自己“独往”的张岱,却又让他的下人出场,说出了一句甚得张岱之心的点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局外人的一句话,却是此篇中的点睛和升华之笔。

游记文章赏析(三篇游记小品文的品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