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视频
说课稿
《面积单位》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容桂小学 陈晶
一、解读知识体系,揭示前后联系
从小学阶段整个知识体系来看,长度、面积和体积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最基本的测量概念,体现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空间变化。从认识方式上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共同之处,从概念本质上看,三者存在内在联系,教学时应打通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学好本课为后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以及面积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梳理学生起点,把握教学方向
对班上50名学生进行学情前测,通过数据分析得知:
1.共性学情: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构建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测量活动经验,具有一定的度量意识,同时对“面的大小”具备一定感知能力。
2.个性学情:没有建立“面积”空间模型,长度与面积的概念容易混淆。
三、单元视角,精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并感知实际大小。为长方形面积计算、单位换算积累活动经验。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四、精准定位,把握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并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五、基于真实情境,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着尊重教材原则,将教材的第2、3个问题有机整合,每个小组准备了学具包,每人一张学习记录单,通过多种活动充分感知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再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感知平方分米、平方米。
六、说教学
1.教学片段一:对比中唤醒量感
出示情境图。
设问:同学们,同一本书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通过交流谈论,引导学生体会,需要用同样大小的格子去量,也就是用相同的面积单位去量。(板书:面积单位。)
2.教学片段二:操作中探究量感
通过长度单位猜想面积单位。
设置问题“厘米和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呢?”
画一画:独立在方格纸上画1cm的线段和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通过直观对比初步建立表象后,引导学生描述: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在cm的右上角写2也可以表示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直观感知厘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本质区别,又初步感受他们之间的联系。
剪一剪、说一说:引导学生把刚才画的正方形剪下来,仔细观察, 1平方厘米有多大?
估一估、量一量:橡皮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厘米、平方厘米的关联入手,层层推进充分感知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培养学生的量感。
3.教学片段三:建构中深化量感
想一想: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包含几个1平方厘米?
追问“10个1平方厘米摆出来的图形是正方形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悟除了考虑一边摆10个,还要考虑摆10行,由此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面积单位是二维量的本质,培养空间观念。
说一说:根据1分米=10厘米以及一平方厘米的概念,描述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量一量: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测量大报纸的面积,有了前面的活动基础,学生可能想到不用摆,边量边标记,一行摆10个,需要摆10行,这张大报纸包含100个1平方分米。
说一说:引导学生根据1米=10分米以及对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的经验感悟,描述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长度单位的关系,把三个面积单位进行串联,为后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换算”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也使学生在建构中深化量感
创新点:巧用长度单位“负迁移”,聚焦知识结构,助力量感生长。
整体感知面积单位:同学们,我们认识面积单位中的cm2、dm2、m2三位好朋友,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请伸出你的小手,为cm2点赞,与dm2击掌、和m2来个大大的拥抱。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培养学生充满正能量,热爱生活,落实立德树人。
量一量:教室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通过在真实情景中灵活选用面积单位,整体感知实际大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打通关键路径培养学生的“量感”。
4.综合运用,用出量感
(1)基本练习:
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②练习本的面积约2 。
③妈妈的身高约165 。
④单人床的面积约2 。
(2)变式练习:
判断:下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5.有效评价概括创新
过程性评价:小组比拼榜
激励性语言:你很善于发现!你的想法很独特!你对细节把握得真好!你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老师们,本节课基于知识结构,抓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深度学习,聚焦知识结构、助力量感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