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始终是充电桩行业的一个“魔咒”,即便是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充电桩行业中仍难见盈利。
中国充电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较4月公共充电桩数量增加8.7万台,5月较去年同比增长60.5%。截至2022年5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141.9万台……然而,自2014年开放社会资本充电桩运营至今已有8年,即使公用充电桩运营商中“头号玩家”的利用率目前仍维持在6%以下,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这不禁令人好奇,充电桩行业距离盈利究竟还有多远?
01 行业上行 盈利“掉队”
从增长数据看,充电桩行业发展呈现繁荣景象。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5月,中国充电联盟内成员单位拥有的公共充电桩中,其中直流充电桩61.3万台,交流充电桩80.6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5台。从2021年6月到2022年5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4.5万台。
同时,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湖北、山东、安徽、河南、福建等数量位居前十位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72.3%。广东省公共充电桩保有量遥遥领先,达28万台。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充电桩保有量均超10万台。截至2022年5月,公共充电桩运营前五名企业保有量占比70.4%;前十名企业保有量占比85.1%;前15名企业占比92.4%。星星充电和特来电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超27万台,国家电网和云快充充电桩保有量超17万台。
“之所以尚未达到盈利平衡点,是因为充电桩利用率上存在‘旱涝不均’现象。”山东一家充电桩运营企业市场经理余强告诉记者,目前,充电桩的利用率存在大城市趋紧、中小城市利用率不高的两极分化现象。2021年充电补能行业整体利用率3%-5%左右,而据光大证券研究测算,要达到典型的60kW直流桩和7kW交流桩的盈亏平衡点,利用率需要分别达到8.29%和8.12%。
“调研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中信证券分析师路海波向《中国汽车报》记者分析,一是公共充电桩的总体性价比不高,如部分城市的家用私桩充电价格一般为每度电0.3元左右,无需缴纳停车费,而公共充电桩价格则需要每度电2元,而市区一小时停车费要20元。二是企业运营效能不足,分布不够合理,部分公共充电桩布局时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并且运营企业为降低成本,大幅减少了维护人员,导致部分公共充电桩有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三是充电桩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但如何去升级,旧桩如何处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其本身的安装和运营都需要高投入,如何及时补充资金也是个现实问题。
据光大证券分析模型测算,以6万元的单桩成本,平均每度电0.6元计算,如果单桩利用率为5%,即每天使用1.2小时,60kW的直流快充桩的投资回收期需要3.8年,要再加上运维、土地、建设等成本,这个时间只会更长。
此外,充电桩运营的背后,还需要大数据、信息传输分析、智能研发等创新投入,高投入是必然的。
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再加上较高的运营成本,部分充电桩运营企业在资金不足中黯然离场。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两年多时间内,国内充电桩企业有近一半已经选择退出。
02 投资不断 潜力仍在
公共充电桩虽然投入成本高且回报周期长,但依然吸引着各路资本纷纷投入。2021年5月,星星充电宣布获得高瓴领投、IDG等跟投B轮融资。2021年9月,云快充宣布完成由蔚来资本等投资的B2轮融资。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销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为公共充电桩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而且,不少主流的新能源车企还会随车配送相应的充电设备,但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约有一半的设备无法进入小区安装。原因是需要协调的难度较大,以及老旧小区的电网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如此,公共充电桩有了更多的机遇。
在政策层面,公共充电桩也获得了支持。当前,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充电桩补贴却进一步加码。从主管部门到一些地方,明确支持加强充电桩补贴。而且,即使已经出现了续驶里程达上千公里的电动汽车,但其依然离不开公共充电桩的支持。
而对于换电模式的冲击,余强认为,未来一定时间内换电还不会成为主流技术路线,而是作为快充的补充方案。
“随着高压快充技术推广、下游车端销量超预期以及服务费管控逐步放开,行业盈利拐点有望提前到来。”路海波表示,未来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加速充电桩与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融合,利用新的技术来提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充电桩行业的盈利能力。
03 如何与行业同步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96.3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200.3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
一位从事过多年充电桩运营工作的业内人士曾表示:“从商业模式看,充电桩行业几乎没有门槛。”他表示,一般是制造或购买设备建设充电站,通过向车主收取电费和服务费盈利。由于2020年之前政府对服务费的上限有明确要求,想要盈利,则需要从周转率和规模效应着手,而这两者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时往往会互相制约。而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左右,距离充电桩盈利平衡点也越来越近,但每家充电桩运营企业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此外,在盈利模式上,其无法像加油站一样可以承载诸如便利店这样的业态,因此盈利模式更加单一,也就更难确保实现盈利。
近年来的充电桩市场上,除了智能充电桩,也有越来越多的高压充电平台,包括小鹏、岚图、广汽埃安在内的多家电动汽车公司正在力推高压平台,理论上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续驶200-400公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充电桩的利用率。
“总体上,在经历市场的洗牌之后,现有的很多充电桩运营企业开始精耕细作,逐步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行业发展的希望。”路海波表示。
文:赵建国 编辑/版式:李沛洋
给小编加个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