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季的奇葩说实在太接地气了,辩题是“要不要在家长群里跟风吹捧老师?”对这个话题有共鸣的人可能实在太多了,当晚就飘上了热搜,阅读量竟然有4亿。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1)

OK没上幼儿园之前,我也听说过不少家长群的勾心斗角,当时就觉得——“有这么夸张吗?这些家长都是戏精吗?给老师花式吹彩虹屁有必要吗?”比如这种家长,早上睁眼第一件事,不是赶着上班也不是忙着伺候小祖宗,而是在群里嘘寒问暖。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2)

还有这种,为了表现澎湃的感激之情,时不时赋诗一首。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3)

真的好做作!!风水轮流转,没过几年自己就成为了家长群中的一员,只有身处其中才知道,为什么这件在生活中小到不能再小的事,会成为父母心中的一块大石。

我经常工作忙起来就顾不上及时打开家长群,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别的家长已经齐刷刷的一波复制黏贴完了,这时候就开始焦虑了:自己是跟还是不跟呢?跟了有点刻意,不跟万一老师就记在心里了呢?

只是单纯的站好队形复制黏贴也就算了,前排还会冷不丁地跳出一个“戏精”,用文采斐然的小作文来表达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赞美!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4)

跟在这样的家长后面,简直鸭梨山大!不搞点新意,就显得敷衍;搞出点新意,又会尴尬到自己。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一开始还是偏向反方的:家长群里都在吹捧老师,我不跟。不跟风吹捧,既能保持彼此的社交的边界感,也能让家长群安安静静的回复到本质——发挥家校通知群的作用就好。节目一开始大部分的观众也都是站反方的。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5)

首先,吹捧本身就不是一个褒义词,它代表着言不由衷的夸大其词,做这样的事本身就不是出自我们的真心。上班的时候996,对着老板溜须拍马,回家要继续吹捧老师,做人不累吗?其次,跟风就是别人都在做的事,我也要做,透露着满满的中年人的油腻,活到这把年纪了,难道就不能保留一点自尊和个性吗?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跟风吹这个事情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治不了标也治不了本。反方小鹿说的一段话特别好: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不就是孩子自己吗!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吹捧老师上,还不如真的好好的花一点时间好好的跟孩子沟通鼓励他。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6)

“复制黏贴的王老师是海淀区刘诗诗这句话,真的能让你的孩子上清华吗?这完全是家长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安慰。”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7)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个别家长真的能“夸”到老师心里。这种“夸”是非常高级的,是直接从语言落实到行动上,实实在在的可以帮老师排忧解难。比如OK的幼儿园会有家长课堂,每个学期都要有1-2名家长到幼儿园给孩子开课的,这种时候,老师心里当然盼着家长群一通知,马上就来一排家长高举双手积极响应。这样的家长别说老师了,我也想打从心里给他加分,这种好感也会很自然的迁移到孩子身上。反方的冉高銘也对此进行了反驳:如果是因为老师对家长的感谢或者愧疚,而让孩子得到什么甜头的,那是不是也会给到孩子一个不太好的暗示,他不是依靠自己的优秀得到老师的肯定的,而是靠家长?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8)

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敏感和小自尊的,他也希望老师的表扬是因为他真的表现好,而不是家长在背后做了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靠你自己也能行!反方说得在情在理,也很符合我们这些不想随大流“委屈”自己的80后、90后父母,但是当听完正方的臧鸿飞发言的时候,我的立场就开始动摇了。家长群的跟风吹捧,或多或少都会带着讨好和谄媚,会让不少成年人觉得卑微,但,当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自尊就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了。生产时,到处托人,希望找一个好的大夫,希望医院能留出床位,希望能开个后门不要每次做个检查都排好几小时的队;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掏空6个人的钱袋,就为了买一个看起来一点都不值的老破小学区房;等到孩子毕业了工作了,又开始操心婚姻大事,手上拿着儿子女儿的照片,在公园的相亲角站上8小时,逢人就说你知道我儿子多优秀吗?你知道我女儿成绩有多好吗?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9)

看到这里很戳心。孩子在跨进学校围墙的那一刻,这个曾经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小小人儿,我们就不能挡在他们的前面了,你看着他这么矮,歪歪斜斜的跨进校门,就像一个世界上最矮小的战士那样。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10)

这个矮小的战士,要面对的是一大堆比他高的同学,比他厉害的大人。我们进不去这个围墙,只能呆在家长群里,不停的和老师说话,不停的夸老师,不停的积极表现。这就是我们这些无能为力的家长,为小战士加油的唯一方式!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11)

动动手指,打几个字,复制粘贴几句话,就这么简单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纠结的呢?归根到底,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更为现实的问题: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家长、老师、孩子之间最良性的互动?成年人对“家长群”感到压力满满的真相,其实就是因为现在的教育现状让我们太过恐慌了,我们生怕任何一件小事做不好,都会耽误了孩子的将来,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反复掂量“我要不要做?“万一”我不做,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下的家长群跟风吹捧,和早十年前逢年过节父母给老师送礼,和现在一窝蜂的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安慰键”,仿佛只要做了这一步,按下了这个键,我们就给到了自己一个交代——在为人父母上已经尽到了足够的责任了。然而,真正良性的家校互动,不应该只是把老师夸到位,而是要把自己的孩子管到位。老师和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都是一个战壕的盟友。我们希望自家的娃优秀,老师也一样期待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孩子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成长,才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KPI。对于老师,他们期待不是每天收获几百条家长群的跟风吹捧,而是和家长真正有效的沟通。真心关心孩子的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无论自己多忙,都能每个月抽上几分钟和老师聊一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也听老师讲一讲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彼此都更全面了解孩子,才知道什么样的引导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对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看到家长群里一窝蜂的吹捧,内心还在纠结要不要跟风的,觉得言不由衷是很大的煎熬和折磨,其实也大可不必。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花式彩虹屁、或者得体及时的嘘寒问暖,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这可能和他们从事的工作、和在社会上锤炼出来的圆滑妥帖的性格有关。但凡“跟风”的行为,会让自己内心纠结、困惑、不痛快的,不妨大大方方的放过自己,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父母是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窗口,我们自己活得鲜艳热烈,才能让孩子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当然,最后不得不感慨一句,老师的工作确实不易,我们平时对着娃没多久就没啥耐心要大吼,而老师每天要面对的是这样的“伤害值”再乘以数十倍,光是这一点,都要对老师心生感激和敬意。但我们对于老师工作的肯定和尊重,并不需要通过讨好和卑微来体现。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明白,老师最期待的尊重,是“我负责传道受业,家长负责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看完这期奇葩说后,我特地去问了之前在我们号分享过文章的Z老师,她对什么样的家校沟通形式才是老师喜欢的,分析得特别到位。(戳这里看《教师节送不送?10年教龄的班主任揭秘家长圈真相!》)对这个辩题,Z老师的看法是:家长群的跟风吹捧都是无效刷屏,老师也会觉得是很大的社交负担,但是确实很真诚,能帮助到工作的,也会觉得很感动。

家长群为什么会让别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12)

奇葩说的辩题往往就是这样,站哪一边其实都没有错,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即便是执教经验丰富的Z老师,也没有给到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而我们为人父母的,更是一早就被裹进了“大风筒”里,这个风筒不停旋转向前,我们又有什么能力可以逆势倒退呢?大家持什么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继续聊聊你们的想法哦,疑惑和见解,你的人生经验或许也能给到大家不小的启发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