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手诊(掌健识上海肾脏周)(1)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多见于30~6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结石沉积于肾脏内部,并不一定会引起临床症状,这种结石称为无症状结石,往往体检时被发现,只有当结石进入输尿管或者堵塞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时,才会引起疼痛和梗阻。

肾脏手诊(掌健识上海肾脏周)(2)

肾脏手诊(掌健识上海肾脏周)(3)

据统计,既往患过肾结石者,即使经过有效的手术治疗,10年内肾结石再发率高达50%。一些患者反复出现肾结石,究其原因,其实是与其“成石”体质相关。结石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尿液中各种盐类溶解和析出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尿液中某些物质过度饱和就会在肾脏形成结晶,并缓慢增大,最终发展为肾结石。脱水及肾脏分泌过多的钙离子、草酸盐、磷酸盐、胱氨酸、尿酸等均可致尿液过饱和,而尿液中一些“抑石”成分的减少,又会促进尿液过饱和结晶的产生。

1. “抑石”成分

枸橼酸盐

尿液中枸橼酸盐的浓度是24小时尿液分析的主要检查项目之一。枸橼酸盐在尿液中可以起到抑制含钙结晶形成的作用,是含钙结石形成的主要抑制成分。枸橼酸盐与尿液中钙离子螯合,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枸橼酸钙,从而减少尿液中的钙离子浓度,继而降低草酸钙和磷酸钙的饱和度。国外的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尿枸橼酸的浓度与含钙结石的发生成反比,20%~60%的含钙结石患者会出现低枸橼酸尿。

2. “成石”成分

草酸盐

草酸钙结石是最常见的结石成分之一。尿液中草酸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度较低的草酸钙,过饱和后易形成结晶,黏附聚集后形成结石。高草酸尿的原因可粗略分为原发件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以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尿毒症。继发性高草酸尿症的出现可能与草酸摄入增多或肠道内的草酸吸收增加有关。高草酸的食物包括巧克力、可可、绿叶蔬菜(尤其是大黄和菠菜)、红茶、坚果、花生酱或杨桃等。调查发现,24%~53%的尿液草酸盐可归因于饮食中的草酸盐。一些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胃切除术后导致脂肪类物质和胆汁酸盐的吸收不良可导致高草酸尿,这是因为这些未吸收的脂肪和胆汁酸可以与肠道腔内的钙形成复合物,使钙与草酸的结合减少,导致肠道内游离草酸增加。此外,饮食中钙的不足,维生素C摄入过多和维生素B缺乏也可导致高草酸尿症。我国饮食结构中素食量相对较多、且食物中钙偏少,因此我国结石患者的高草酸尿症比例较高。

尿酸

肾脏手诊(掌健识上海肾脏周)(4)

人体代谢的尿酸约1/3通过肠道排出,2/3经过尿液排泄。高嘌呤饮食是导致高尿酸尿的常见原因,痛风体质也是高尿酸尿的原因之一。尿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容易导致尿酸结石形成,而且尿酸结晶也可以通过取向附生的机制诱发草酸钙结石形成。尿酸为酸性物质,可以降低尿液pH值,这也有利于草酸钙结晶的形成。

高钙尿

肾脏手诊(掌健识上海肾脏周)(5)

高钙尿是形成含钙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尿中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因素很多,包括高钙血症、吸收性高钙尿、饮食因素等。因子,对肾结石患者进行尿钙检查的目的之一是要寻找高尿钙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其二是采取措施控制高钙尿来减少结石复发的机会。

尿量少

肾脏手诊(掌健识上海肾脏周)(6)

尿量减少是指每天尿量小于1000毫升。尿量减少常见的原因是液体摄入过少、大量出汗或者腹泻导致液体丢失过多等。若长期液体量摄入较少,导致尿液浓缩,尿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而导致结晶析出,进而形成结石。

结石患者通过全面的24小时尿液代谢检查,就能够了解到是否存在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肾脏手诊(掌健识上海肾脏周)(7)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

执笔:汤晓静 毛志国 上海长征医院肾脏病科

审核:蒋更如 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

   汪年松 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