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马克思,就一定不能忽略马克思一生的挚友、伙伴——恩格斯,他出生于1820年11月28日莱茵省巴门,比马克思小两岁,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战友、兄弟。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城市,究竟是怎样的机缘让他们互相认识对方,并在之后建立了长久的、超越物质利益关系的伟大的友谊,又是怎样建立了属于他们的合作精神?这要从他们童年及青年时代的经历讲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童年到青年时代求学经历并不相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同。成长的经历不同却能形成高度相似的价值观。但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总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找到必然。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1)

  探寻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他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价值观的形成。马克思之所以在中学时期就能够写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此志存高远的文章,与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出生的特利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莱茵地区的西南部,毗邻法国,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曾被划归法国,因而这座古老的小城又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古老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交汇中,这个小城的人更多了一份对于封建专制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拿破仑战争失败后,这座小城虽然重新划归德意志领土,由于拿破仑统治时期实行的社会改革,莱茵省在经济上的蓬勃发展和政治上的开放自由已经超越了当时还是封建农业性质的普鲁士王国。家境富裕能够让马克思接受良好教育,他就读的中学是一所崇尚自由平等,拥有着出色的学者和教师的学校,更有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的长辈们为良师益友,这使得马克思思想活跃、前卫。他爱好文学诗歌,他也有叛逆期,在大学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曾在生活中放纵自己,击剑、骑马,喝酒畅饮,过于吵闹扰乱学校夜间宁静而被关禁闭;因为性格刚烈,也曾与人争斗。这个志存高远的年轻人可没有把娱乐活动当做生活的全部,为创作诗歌而参加的青年诗人小组,实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带有政治倾向的“俱乐部”,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当然也得到了父亲的赞许。童年以及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生活是幸福的,富足殷实的家庭环境与良好的学校教育是他成长的沃土。可是,现实不都是美好的,摩塞尔河谷葡萄农苦难的生活,流落街头乞讨的人,让他感到社会现实是复杂而艰辛的,更是残酷的。自由散漫的生活氛围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来说没有好处,只有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关心生活苦难的农民才能让人生更有价值。在转入柏林大学之后,这对于他了解社会现实与研究学问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的变化引起思想的变化,对世间冷暖的感知,激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现状的不满激起他的革命精神,他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日渐清晰,对于职业发展的考虑越来越成熟,他正在成长为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眼界开阔的青年。

  恩格斯的童年生活同样是幸福的,出生在名门望族,父亲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母亲满腹诗书,富有教养,就读的中学同样是一所风气开放的学校,加之恩格斯良好的天赋和对文学的浓厚兴趣爱好,恩格斯对语言的掌握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才能,作为一个生意人,他热衷于民主主义的政治家、法国德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他应该是生意人里写文章最好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促使恩格斯决心要揭露社会生活黑暗面的,是他亲身经历与亲眼所见工厂主对工人的残酷压榨。启蒙思想已经不足以改变社会现实,理想追求只有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具有改变社会现状的力量。

  在对现实生活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逐渐意识到现实斗争的重要性,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接受与批判中,他们离正确理解哲学与世界越来越近,在同错误思想进行论战的过程中,他们敢于亮剑、发声,坚决捍卫正确思想,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不回避矛盾,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对学问的钻研与执着向着革命民主主义道路方面,虽未谋面,逐渐成长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越来越高度一致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的开启始于1842年,他们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杂志《德国年鉴》、反政府的莱茵省资产阶级的报纸《莱茵报》等报刊、杂志的固定作者团队,他们积极为这些平台撰稿。尽管马克思犀利、锋芒毕露的笔风,毫不客气地谈论涉及与政府和教会相关的问题,而被检查机关禁止刊登,却不见马克思有丝毫退缩和改变之意。1842年10月起,马克思移居科伦,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他的领导下,该报开始具有越来越明确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马克思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办好看报纸,如何更好发挥报纸平台的作用,他不断撰写文章,研究的领域也更广泛,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沙·傅立叶、埃·卡贝、德·德萨米、比·勒鲁、维·孔西得朗等人的观点、著作都在他的视野里。

  1842年11月,恩格斯前往英国到欧门——恩格斯公司在曼彻斯特的纺纱工厂实习经商。途中,恩格斯访问了科伦的《莱茵报》编辑部,在那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见面。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会面由于一些误会不是很成功。当时,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未曾想到日后互相间会成为在精神上高度默契的“黄金搭档”,他们对哲学研究的热爱,他们所做的探索和研究竟然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844年,马克思流亡到巴黎期间创办了《德法年鉴》,刊物收到一篇来稿——《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读了以后非常欣赏、推崇,认为这是天才的大纲。马克思发现,论文的观点、看法与自己不谋而合,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这篇来稿的作者,就是恩格斯。8月,两人约在巴黎范尼大街著名的摄政咖啡馆见面。马恩见面,相见恨晚,一拍即合,恩格斯直接住进了马克思的家里,两人开怀畅谈了十天。

  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有很多假设,但是,更值得思考的是什么让经历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有如此默契?经历截然不同,却因他们都抱有对无产阶级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成长环境,成就了马克思的学术积累与恩格斯的实践经验,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引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来源。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如果没有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和支持,马克思主义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

  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特别是恩格斯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后代,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两人都是可以相互比肩的伟大人物。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注定要成为相伴一声的挚友和同志!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网采编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阮益嫘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