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帮助一位姜姓人寻根的话,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来到这样一个“孤村”。

这个村的名字叫作草庵村,以前属于威海乳山市马石店乡,现归崖子镇管辖。“孤村”这个词,不是笔者的发明,而是草庵村村民的自称。当我们翻越5里多的山路,从同属马石店片区的台上村来到草庵村,跟村民攀谈时,感慨进村不易。接话的一位大叔说到:“对啊,我们这个村到外面是挺远,周围五六里没有其他村子,算个‘孤村’。”

乳山第二大姓(威海乳山这个村不到百户人家)(1)

之所以有机会来到这里,还要感谢烟台栖霞一支姜姓人家族谱的记载。栖霞市桃村镇有个上桃村村,村中有不少姓姜的人家,祖上保存下来的族谱写到:“吾姜姓家世,宁海州青山乡小巷村。”

可惜的是,现在的草庵村,虽然也有姓姜的,但户数已经不多,且缺乏族谱资料,因此难以对照。寻根虽然没有确切的结果,但在姓氏方面,却有其他的收获。笔者发现,群山环绕中的草庵村,现在不到百户人家,但姓氏结构却十分复杂,有张、于、矫、沙、史、栾、隋、姜等近十个姓氏,大姓不过二三十户,小姓可能仅有两三户人家。

关于这些姓氏的迁徙,倒是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中,张姓来自附近的东井口村,于姓则从文登迁来(大水泊?),史姓来自崖子镇附近的史家村,沙姓祖先来自栖霞大庄,矫姓祖先来自牟平埠西头,隋姓迁自海阳前夼。

乳山第二大姓(威海乳山这个村不到百户人家)(2)

一个小小的村子,为何会有如此复杂的姓氏结构?根据推测,原因大致有二,从姜姓人最早的迁徙时间来看,明朝崇祯年间,战乱频仍,此时来到深山,应该有避乱之意;其次,草庵既然是个寺庙的名字,山周围的土地当初很可能是庙里的田产,而逐户迁来的这些姓氏,最早可能是草庵庙的佃户。

乳山第二大姓(威海乳山这个村不到百户人家)(3)

当然,除了姓氏之外,这个山间的小村子环境也很清新,有兴趣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理论上,进出草庵村只有井口附近进山的一条水泥路,但如果不怕山地驾驶的话,可以从南面的台上走山路进村,走此路,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乳山第二大姓(威海乳山这个村不到百户人家)(4)

(从井口附近到草庵村,要穿过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