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中,关羽的来历是个谜,大家只知道他是“亡命涿郡”的河东解人,原先也不叫关云长而叫关长生。于是有人说关羽原本并不姓关,就像徐庶原本不姓徐而姓单一样,都是隐姓埋名逃避官府的追捕。

但是按照清康熙十七年出土的关羽墓砖记载,关羽确切无疑是姓关,其祖关审字问之,其父关毅字道远,关毅于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生关羽。从关羽墓砖开始推演,我们能发现这样的关羽履历:武圣原本是读书人,还差点当了黄巾军小元帅——他本来就跟那个想任命他当小元帅的家伙有仇,这时候正好趁机行刺,刺杀此人之后,才亡命江湖跑到涿郡投奔了刘备。

关于关羽的画像(从关羽墓砖开始推演)(1)

关羽墓砖出土,事见于清康熙年间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宋荦所著《筠廊随笔》)。宋荦为人为官都十分正直,还被康熙称赞“清廉为天下第一巡抚”,他掌握的史料,当然要比我们多,人品也比较可信,他也不需要杜撰关羽墓砖来抬升名气。

既然关羽姓关确切无疑,我们就可以把清代宋荦《筠廊随笔》、梁章钜《归田琐记》和元代的《三国志平话》、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综合到一起,来看看关羽为什么要杀人、他杀的那个人到底叫什么名字?

话说在山西蒲州解良县,有一个大户人家,乃是世代书香门第,其家有一个比较淘气的公子哥,姓关名羽字长生。

关于关羽的画像(从关羽墓砖开始推演)(2)

可能后汉乱世的公子哥都比较嚣张,袁绍曹操偷人家的新娘子,关羽则是每天跟人家打架。家长关毅十分头痛,就把小关羽锁在后花园的小房间闭门读书——关羽后来戎马倥偬仍手不释卷,可能就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

鲁提辖跟史进喝酒能听到女子嘤嘤而啼,关羽读书的时候,也听到了哭声,不过那哭声不是嘤嘤而是呕哑,一听就是老翁老妪相对痛哭。

关羽跳墙出去,问明了情况:这对翁妪有一个美貌女儿被解良县县令的小舅子看上并抢去了。到县衙去告状肯定没好果子吃,老人家就去蒲州府击鼓鸣冤,却被府尹臧一贵喝令一顿乱棒打出——官官相护,古今同概。

关羽闻听书斋之外还有如此不平之事,气得涨红了脸膛。但是父母管束很严,县衙和府衙戒备也很严,关羽单人独剑肯定闯不进去,于是关羽习文之余刻苦修炼武功,准备有朝一日能替这对可怜的老人报仇雪恨。

关于关羽的画像(从关羽墓砖开始推演)(3)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机会说来就来:张角张宝张梁拉起黄巾军,各地官吏中的投机分子也纷纷起兵响应,名为黄巾军部属,实际是割据自立。蒲州府尹臧一贵和解良县县令及其小舅子摇身一变,也都成了“大方小方(黄巾军万人为一大方,六七千人为一小方)之首”。

府尹和县令平时欺压百姓在行,让他们带着民团衙役跟大汉正规军作战,既没有胆气也没有能力,所以他们就想起了身长九尺二寸文武双全的关羽关长生(关云长是后来改的)。

身为“大方之首”的蒲州府尹臧一贵郑重其事地筑坛设祭,要拜关羽为“大方之帅”。关羽熟读兵书,当然知道蒲州的“大方之帅”其实也就是黄巾军的一个小元帅。这样的小元帅,在战场上扔一堆石头就能砸死好几个,被砸伤的可能也有好几个是副元帅。

关于关羽的画像(从关羽墓砖开始推演)(4)

但是关羽还是答应了臧一贵的邀请,并表示要跟解良县县令郎舅二人共聚一坛,以便拜帅之后商议军情。

被蒙在鼓里的臧一贵欢天喜地并郑重其事地向关羽奉上帅印,但他等来的不是关羽口称“主公”跪接帅印,而是一柄闪着寒光的斩马剑——汉军斩马剑长五尺、环首、长柄可容双手握,力劈之下可断奔马。

斩马剑诛贪官,一剑一个,蒲州府尹臧一贵、解良县县令及其小舅子都成了祭旗之物。三个首领被斩,参与“拜帅盛典”的万人黄巾队齐刷刷跪倒,愿奉关羽为“大方之首”、“大方之帅”。

关于关羽的画像(从关羽墓砖开始推演)(5)

出身当地望族和书香门第的关羽知道张角三兄弟成不了大事儿,权衡再三,他拒绝了众黄巾的挽留,收拾行囊踏上了江湖路——不是逃难,而是寻找明主。关羽从山西解良县一路闯荡,这才在涿州遇到了桃花庄庄主、颇有庄田卖酒屠猪的张飞。

关羽跟张飞因为一言不合打了起来,卖草席草鞋的刘备冲上来拉架,这才有了民间“一龙分二虎”的传说。

前面咱们说过了,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也就是公元160年,而刘备则生于延熹四年,也就是公元161年,按照实际年龄计算,关羽比刘备还大一岁。

年长的关羽拜刘备为大哥,看中的是刘备乃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再加上刘备双手过膝大耳垂肩,天生一副帝王之相,跟着这样的人混,起码比当黄巾军的小元帅有出息。

关于关羽的画像(从关羽墓砖开始推演)(6)

于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了在涿郡的“创业之路”——往来贩运马匹的张世平和苏双之所以献上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金,其实也就是向刘关张的“桃园帮”交保护费。

由一堆墓砖和基本笔记推演出关羽的前期履历,当然不敢说是完全属实,但是两千年过去了,谁又知道当年刘关张到底有没有结拜?又有谁知道关羽为什么放着黄巾军小元帅不当,偏偏要给卖草鞋的刘备当小弟?

笔者依据两本清代笔记和两出元代平话杂剧做出上述推演,只能算抛砖引玉,读者诸君可能还掌握着更多史料和笔记,于是文章最后还是要请教读者诸君:关羽指关为姓是否确有其事?如果关羽以蒲州黄巾万人大方为基础,能否打下一份自己的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