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于11月中旬圆满闭幕。对本次参演的外地剧目做一次梳理,分析它们在题材选择、主题呈现、艺术风格上的坚持与变化、守正与创新,为上海的舞台艺术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堪比那缤纷花事虽过,空中犹有余香存焉,既当过往的回味,又作未来的期待。

此次外地展演剧作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题材多为本土,人物多为本地,故事大多围绕本土本地开展,同时向外辐射。北京京剧院京剧《李大钊》、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彩调剧《新刘三姐》、西安话剧院话剧《长安第二碗》等均如此,从而形成了一种现象级景观。可以看到,主创们怀着对本土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的热烈情感和强大自信,作了深入的思考、深度的解读和深远的开发,并以独特的戏剧构思及艺术手段展现出来。例如川剧《草鞋县令》演绎清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勤政廉政的故事,这是川地真人真事,以家乡剧表现可谓理顺、情畅而艺达。又如话剧《深海》以相似的戏剧结构,表现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迹,黄旭华院士是广东省汕尾市人,他的几十年心路历程由广州话剧院来演绎,自是顺理成章——君是本乡人,最知本乡事,这是“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更切近、更鲜明的体现。

上海有什么代表戏曲剧种(上海舞台可向兄弟剧种学什么)(1)

图说:话剧《长安第二碗》海报 官方图

在众多再现日寇攻占南京、中华民族遭遇浩劫的文艺作品中,江苏大剧院的话剧《朝天宫下》显得特立独行。该剧并未表现战斗场面,也不展示屠杀惨状,而是演绎了几位文化人在南京朝天宫中守护一批“南迁文物”的故事。这台以“文化抗战、文脉抗战”为核心主题的话剧,仰仗于江苏本土、南京当地曾发生过的一段真人真事。概言之,历史的“地气”撑起了创作的底气、艺术的勇气和戏剧的场气。更可贵的是,《朝天宫下》百分百地使用了本土编导演员,实现了“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生产、凸显江苏原创水平”的追求。所谓“文章脚下做,不须远方求”,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这一创作现象及趋势与本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增长有关,与文化开放同步、艺术信息共享的现实有关。这与十几年前戏剧创作在题材上好高骛远、在主创上舍近求远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上海有什么代表戏曲剧种(上海舞台可向兄弟剧种学什么)(2)

图说:话剧《朝天宫下》剧照 官方图

许多外地剧目在深挖并呈现本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又根据剧本实际,在思想性上拓宽广度、在艺术性上尝试突破、在观赏性上进行强化,力求使作品既具备扎根本土的魅力,又拥有走向全国的能力。《草鞋县令》作为原创作品,既保持了主唱腔和“帮打唱”,又特意以名角为核心,添加了不少超出传统程式的唱做手段,更掺杂了一些当代词汇。此举效果优劣,暂时不谈,却可看到外地戏曲原创勇于革新的胆量及践行能力。

尤其值得关照的是常州市滑稽剧团的《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将本属于话剧的沉重主题与本属于滑稽戏的诙谐风格,十分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完成了一次对滑稽戏本体有力且有效的突破。该剧以时间为线索,演绎一个农民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五十多年的悲欢遭际,该剧视角独特,开掘深刻,表现曲折,笑料充足且有的十分巧妙。最关键的是,主创对这一剧种作了明显的改造或大量的拓展,诸如主演一演到底、台词全部用普通话、取消“什锦戏”等等。尽管对演员作了偶戏化装的处理,并加入了众多人偶的舞蹈场面,但该剧依然难以阻止观众产生“名为滑稽戏,实为话剧”的印象。笔者的看法是,该剧主创借用了滑稽戏的躯壳,注入了北方话剧的厚重质感,却也保留了滑稽戏的闹剧质地,再加上人偶戏提供的夸张因子,产生了传统戏曲性的间离效果,营造了类似荒诞派的滑稽风格。该剧的步子貌似迈得很大,但从历史上看,滑稽戏正是由话剧派生而来的新剧种,因此该剧仍以滑稽戏命名,也不能算名实悖离。总之,《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既坚持了“滑稽戏的生命是笑”(童双春)之说,又坚持了“话剧绝不是由人来白相的”(田汉)之言,是一台公认的好戏。我们与其多争论其在剧种定位上的“错位”,倒不如多欣赏其对本体的一次卓有成效却难仿效的突破,一次度身订制而难以复制的成功。

上海有什么代表戏曲剧种(上海舞台可向兄弟剧种学什么)(3)

图说:《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笔者认为,任何艺术创作,对观赏性的注重和投入是极重要和极必要的。若观赏性低下,主题思想再好也无法感染观众、赢得人心;若观赏性上佳,则其义自显、其意必彰。这在上海近几年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等身上已有了最鲜明的印证。归根结底,广阔的生活基础、开放的创作观念、丰富的表达手段,使“主旋律”找到了思想提升的平台、艺术突破的可能、争取观众的资本。正所谓“艺”起前行,这是舞台艺术工作者对传统、对艺术的主动探索,对社会、对观众的应有回应,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一次昂扬奋发的践行。(胡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