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所有乘胜签订的条约都对自己有利。
对于《澶渊之盟》是利是弊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有大量分析,静夜史认为: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的弊要远远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1、边界底定,北宋再无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夺回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北宋历代君主的梦想。
这个梦想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经过宋太宗赵匡胤,一直到宋徽宗时代,都没有彻底消弭。
之所以这么痴迷,不是北宋皇帝有多么热衷于向外开拓,况且这片区域面积也不大。实在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屏障,更是重要的养马基地。
一般而言,宋辽两国的实力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此消彼长。换句话说,两国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只要不确定,就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一旦条约签订,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为界,就彻底宣告了燕云十六州的永久丢失,此后北宋永远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正当理由!
对于北宋而言,失去燕云十六州绝对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北宋绝对没有自我感觉可以高枕无忧。其后北宋在河北大造柳树林和河网防线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能和平发展的,是辽国,因为他们军力强大,且占据主动。《澶渊之盟》让辽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北宋仍然是心惊胆战!
2、承认辽国正统地位,北宋形势更加被动
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王开始,中原正统成了后继王朝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这个正统问题在大一统王朝还好一些,而一旦中原突变,南北分裂,那就很麻烦了,就不仅仅是抢夺个传国玉玺这么简单了。
西晋灭亡后,伴随着五胡乱华,中原进入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南朝被认为是中原正统。而隋朝要成为中原正统,就必须要彻底消灭南朝,统一天下。
所以,中原正统只能有一个,为了争夺这个正统,并存的两个或者多个政权必须要进行殊死的争夺,比如北朝的前秦皇帝苻坚南征东晋,南朝的陈庆之北伐等。
而北宋建立后,南北朝局面再次出现。对于北宋而言,局面更加被动。首先辽国造成了封建化改革,已经具备了争夺正统的资格,其次辽国建国比北宋更早,比北宋更加有合法性!
所以,北宋面临的形势比南朝更加被动,北宋如果想要争夺正统,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争议状态,也就是不确定状态。
而《澶渊之盟》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就等于北宋默认将正统拱手让人。因为辽国占据的空间更大,包括西域、高丽等都以辽国为正统,至今俄语中还以契丹作为我国的代称!
条约的签订不仅让当时的百姓和藩属国比较蒙逼,让后代修史的官员也很为难。元朝史官脱脱权衡之后,将宋辽、宋金两国作为并立的王朝,即都是中原正统。
3、岁币加重北宋负担,经济战徒有虚名
《澶渊之盟》被传颂得最厉害的,就是它的经济价值。
在这个经济价值中,流传着两种观点:
一是“省钱理论”。即北宋和辽国战争每年花费数以亿万计,而条约一签订,北宋每年只需要付出岁银10万,绢20万,实在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二是“经济战”理论。即北宋利用这30万岁币和边境的榷场对辽国进行经济战。虽然赔了30万,但榷场一会儿的功夫就赚回来了,而且还可以让辽国对北宋产生经济依赖,北宋用经济手段足以拖垮辽国!
说省钱的,大概不知道仁宗时期的“庆历增币”,看到北宋和西夏屡战屡败,辽国就趁机来讹诈北宋!而且虽然宋辽停战,但辽国从来没有化身和平使者,他们开始退居二线,转而扶持西夏和北宋开战,北宋之前在辽国战争中花费的钱,现在花到了西夏的身上!
就好像你虽然不抽烟20年,但是也不一定就可以攒下一辆宝马的钱。钱不花在烟上,也可能花在其他方面!
请问钱省到了哪里?
说经济战的,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弱国可以成功对强国发动经济战的!
因为经济战发动的前提,是强大的国力!在经济战玩不转的时候,强国可以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比如美国这样的。
而当辽国感觉吃亏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打击北宋,而北宋如何能保证经济战的成功实施?
所以,《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绝对是吃亏的。因为随着北宋“三冗”问题的加重,后期岁币也成了北宋的巨大负担!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