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按财富来划分,无非是富与贫,自从马克思发现经济规律以来,好像人们真的知道这经济基础是第一位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形容百害而无一利的成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形容百害而无一利的成语(千古成语今日析之安富恤贫)

形容百害而无一利的成语

社会按财富来划分,无非是富与贫,自从马克思发现经济规律以来,好像人们真的知道这经济基础是第一位的。

好多事情(我不说绝对)都是因为财富,老百姓说的笑话:说不为钱的时候,大约就是因为钱了。

不过我们看到古代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士、势)族”的门阀制度,那些暴发户是无法与他们通婚的,甚至后来的元代时蒙古人是一等人、清代的满汉难于通婚(甚至满族的内部也分几个档次),如果再放眼世界,玩的是同样的把戏,他们这个底气来自哪里?

应该是上层建筑,还是回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面,那些新兴的阶级必然要获得政治上的地位,于是马克思说,这历史开始热闹了。

不管热闹不热闹,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稳固的统治,作为一个社会的主要功能,就是财富的分配,所以《周礼•地官•大司徒》就说:“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这就是治国安民的方针,我的理解,一般富者都是强势集团,而那几个说到底大部分还是因为弱势而且贫穷(没有钱,哪能慈幼,只有饿死或卖掉;哪能养老,只好悲惨的等死;哪能宽疾,只有在床上等死),你看,现在一有农村合作医疗,医院里人满为患,连快要倒闭的乡村医院也红火起来。

任何社会不可避免的有贫富差距,但贫富差距过大又令人诟病,所以我们的社会也存在不和谐的声音,以致连最高层也感觉到了,于是提出了和谐社会,是从2004年提出来的,如今已经过去几个年头,好像还不大满意,如今我才知道,什么东西不是一说就马上见效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说了多少年,现在不是还在改吗?精兵简政更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时期李鼎铭先生提出的,我们只是难捱的苦痛。

有人说,这是门阀制度在当代中国复活了,那些固有集团的利益每次都在自己设计的改革里面得到更多的好处(贫穷的弱势集团不可能是个设计者),还是没有逃脱那个怪圈。有个段子说:有富二代,官二代,当然还有农民二代,你看,农民去地后面也带着儿子呢?

所以“安富恤贫”好像只是口头上说说,得到实行时,富有人那有那么老实(安定),还是疯狂的攫取财富,贫穷人那有被抚恤,(富人)给他的少,剥夺的更多,好像还得让老百姓感恩戴德。故遗产税和房产税为什么不能实行,因为那是制定政策的人给自己过不去,是从他们兜里掏钱,为什么《城市乞讨人管理条例》能实行,因为那些人给他们过不去,影响了他们的市容,败坏了他们的形象。

不过大家的意见,杀富济贫好像也不行,那只有上面成语的办法或者圣经上的办法:穷的越穷,富得越富(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