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吉宝妈妈,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读书|写作干货】【宝妈成长思考】,私信我回复数字“01”,送你一份自媒体运营大礼包。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1)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它已经在书架上摆放一段时间了,如果不是因为要写文,它可能还得在上面吃灰一段时间。

这就是做自媒体的魔力,输出倒逼输入。为了有东西呈现出来,不停去阅读,去学习,去经历。

先说说得到这本书的过程。

朋友圈有一个经常在她那买绘本的朋友,那天无意间看到她发的朋友圈,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图片。

我没有了解过这本书,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内容是什么,看到这个书名《愿你慢慢长大》,我就觉得这应该是本不错的书,是我想要看的育儿书。于是就找那位朋友下单买了回来。

它在我的书架上躺了半个月后,我加入了一个读书营,于是拆开书,开始阅读,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这不是一本方法论的书,也不是一本纯理论的书。

《愿你慢慢长大》是一本关于养育的散文合集,作者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有教师、作家、学者、科学家、商人、也有普通人。

内容包括父母写给孩子的书信、自身成长经历之谈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看法等,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

他们写给子女的书信温馨感人,对孩子个性的认知与思考真实客观,充满人性,对自身的成长经历充满反思,对下一代的教育拥有相对独特的看法。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2)

01 关于成功

我们这一代在做父母前大都经历过“成功学”肆意泛滥的时代,那些年,打上“成功学”标签的书必定是畅销书,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也在各大电视台轮番轰炸。

在我们的观念里,不管自己是谁,成功必定属于那些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掌声和欢呼声,财富名誉地位缺一不可的人。而每一个普通人都只能沦为平庸之辈。

而时至今日,在我们都迈入令人倍感无奈的中年,再去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却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沮丧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

作家刘瑜写给女儿小布谷的信中提到的关于成功的定义:

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贾平凹也说:

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

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和之重的,教给了他做人的起码道德和奋斗的精神,有正规的学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有社会的大学校传授人生的经验,每一个生命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自己灿烂的光芒的。

那对于我们普通父母来说,什么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孩子才算是成功的孩子,我想书中的这句话最恰当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3)

02 关于生命

生命教育已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进行生命教育,我们这一代从父辈们残留的“大爱”情怀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显然是显得手足无措。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吉宝两岁,X先生给他买了人生的第一个宠物,两只小乌龟。当他提着小塑料篮子蹦蹦跳跳从外面回来时,我心里是惶恐的。

我不喜养小动物,不是冷漠,是怕承担不想承担的结果,当一个朝夕相伴的小生命离开时,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内心的情绪,更加不知道怎么去跟一个两岁的孩子说明白我长到三十几岁也没彻底弄明白关于生命的道理。

周国平先生在《不想长大》一文中描写女儿啾啾从两岁到五岁表露出来的对生命的忧惧,对时光易逝的早熟态度。他提出了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了这种大人也不能解决的人生难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留心,要倾听,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苦恼是了解和关切的。

其次,要鼓励孩子,让他知道,他想的问题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他能够想这样的问题证明他聪明、会动脑子。

最后,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和孩子进行讨论,不知为不知,切忌用一个平庸的答案来把问题取消。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4)

03 关于爱

舐犊情深、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寸草春晖 ······这些成语都有力地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容质疑。

我相信每个父母对孩子都不缺少爱,但很多父母不知道或者错误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在贾平凹写的《关于父子》中有一段话,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有不少父亲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在每个家庭都能听到对儿子以“匪”字来下评语和“小心剥了你的皮”的警告,他们常要把外边的怄气回来发泄到儿子身上,如受了领导的压制,挨了同事的排挤,甚至丢了一串钥匙,输了一盘棋。

在中国的传统里,有“严父慈母”之说,父爱如山,这座山令孩子望而生畏,完全感觉不到爱意。

如今的父母,尽管看了许多育儿书,回到与孩子相处的现实中,因为立场不坚定,他们依然会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不能把科学育儿坚持下去,很多家庭依然在延续“打一顿就好了”的育儿方式。

或者是另外一种形式,父母撒手不管,家里的长辈对孩子极尽宠溺,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于父母应该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这本书给了我几点启发:

1. 给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2. 如果想要你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你就得把她看成大几岁的孩子来沟通和教育。

3. 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

真正的“自由”是一个逐渐放开的过程。父母内心需要很坚定,孩子可以决定什么,不可以决定什么。对原则和底线内心要清楚。

“坚定”是一定要长期执行的,要形成习惯。父母内心有原则,有底线,就要一直坚持这种原则和底线。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5)

04 关于起跑线

前两天和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两位妈妈,凑到一起,必然离不开孩子的话题,她说她对孩子的养育不是别人说的焦虑,是茫然。

一语中的,她精确的表达出我心里的困惑,是我在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再回到现实中,依然束手无策的根源。

焦虑是你看着别的父母带着孩子往前冲,你赶紧跟上去,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困惑是你站在涌动的人流中,踌躇不前,既不想跟着别人一起跑,也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我理解鸡娃就是给娃设计人生,让他按照你规划的道路去走。我自觉没有能力去规划一条精英路线让他去走,我也没有那么伟大,付出全部精力只为他能比别人跑快一点,甚至只是不被别人抛开得太远。

BBC有一部记录片《人生七年》,28年跟拍13个孩子,得出一个很扎心但父母又不得不面对的结论: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说实话看过这部纪录片,我内心有点欣喜。我也是个决定不鸡娃的佛系普妈,我接受我的孩子成为一个普娃。这部记录片好像证明了我的决定有点“英明”。

李银河在写给壮壮的信中说:因为你的一生不是十几年,而是几十年,输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失败,赢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成功。

蔡春猪写给自闭症的儿子那封信更让我深省,面对孩子是自闭症的事实,他痛苦纠结,但最终接受了现实。

我们对普通不屑一顾,总希望孩子能够攀上更高的阶层,而对于这些特殊孩子的父母来说,成为普通人却是他们对孩子的夙愿。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6)

05 关于独立

庆山在《我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写道:

女人即便身为母亲,最重要的核心,依然是需要又自己的生活。母亲不仅仅是给儿女做日常生活的琐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围绕孩子打转。我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她要成长,我要成长,应是如此。

虽然我只是一个普妈,丢在来来往往的人潮里都不会被人多看几眼,但我依然渴望自己自始至终都是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在成为妈妈后,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我怕自己在妈妈的角色里迷失了自我。

前段时间回家,我爸很难得地跟我谈了一次话,他说:你最好还是出去上个班,在家带孩子久了,就越来越出不去了。

我想起张桂梅校长对那个选择在家做家庭主妇的女学生的“恨铁不成钢”,可能和我爸的心境非常相似。他奋力供她女儿成为一个大学生,他希望她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用过着手心朝上的日子。

当自己的发展和孩子的教育成长冲突时,如何平衡这些矛盾,应该是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的问题。过去几个月我都非常纠结这个问题,直到我在这本书看到一个我想要的答案:

孩子总是按照她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

我现在唯一所想的,就是让她时时觉得欣喜,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和天性去成长。她的快乐和自尊是重要的。

至于其他,终有一天她会知道。而且,她现在知道的事情,已经超过一些标准化答案太多太多。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7)

06 关于读书

读书不只是孩子的事情,也不只是父母为教育孩子而读书,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为什么要读书?

胡适说: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钱穆说:

一是培养情趣。二是提高境界。

我更喜欢把读书看作是一种能量的运转,疲乏、迷茫、丧气的时候,总喜欢去翻翻书,安静的呆着,和书里的文字交流,能感觉自己随时都能“脉动”回去,回到最好的状态里,自身的能量在这里得到补充,然后流向在做的其他事情,良性循环。

现在这样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珍惜。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

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将来,你的孩子也是。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8)

07 关于父母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加没有完全相同的父母。

有父母像梁实秋说的那样,反对把孩子当成一家之主,认为需要从小就管教的。也有父母像丰子恺那样,童心满满,一起与孩子打闹,认为孩提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

一千个父母有一千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父母虽然不同,但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郑渊洁说,只要你有了孩子,你就应该是演员。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是任何奥斯卡影帝、影后都望尘莫及的。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要当至少十八年演员。

演员有两种:本色演员和演技派演员。如果你想让孩子和你一样有出息,你就当本色演员;如果你想让孩子比你有出息,你就当演技派演员。

比如,你不爱看书,但是当孩子在场时,你也要像煞有介事地捧着一本书看,使孩子从小对读书产生崇拜心理——教育孩子的根本是身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9)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望子成“人”,而不是成“龙”。孩子,望你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人。

孩子,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END


感谢你,一直看到了这里。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我吧~你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谢谢你!❤❤❤

按时成长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关于慢养育的七大命题)(10)

私信我回复数字“01”,送你一份自媒体运营大礼包。

私信回复数字“02”,送你一本《愿你慢慢长大》电子书。

往期精彩内容:

我承认,我很丧

2022年最后100天,写给自己的自律清单

99%的新手不知道的关于选题的秘密

优秀妈妈都在培养自己的6种能力

适合新手的10个公众号排版小技巧

作者介绍:

吉宝妈妈,85后文字爱好者,二胎宝妈,专注读书写作,成长思考,偶尔讲个小故事,是妈妈,更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