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可以塑造,重点做好:

●提升需求

●鼓励探索

●营造氛围

●循序渐进

08价值观能否塑造

首先说明一下,这里讲的价值观是主导价值观。人的价值观是多样的,主导价值观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是否可以转变或塑造?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一个院子里,孩子白天嬉戏吵闹,邻居因为上夜班白天要休息,但是吵闹声让他难以入眠。于是,他多次劝告和屡次干涉,但是效果不好。因为孩子们很快在游戏的兴奋中把吵闹影响别人的事情忘个一干二净。

这位邻居的朋友是心理学家,偶然来访知道此事后,为他的朋友出个主意。邻居先是将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孩子们,“谁的喊声越大,谁得到的钱就越多。”结果,有些孩子得到了5角钱,有些得到了2角钱,有些只得到5分钱。等到孩子们吵闹的理由被吸引到金钱奖励上后,邻居突然大大的减少给孩子们的钱。

几天后,孩子们还希望得到的钱多起来,结果却是无论如何怎么喊叫喧天,谁都没得到一分钱,奖励被彻底停止了。结果,孩子们感到受到的待遇更加不公正了。“昨天那么喊就给几分钱“、“今天怎么这么响一分钱也不给”、“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喊”。至此,孩子们对大声喊叫完全失去了兴趣,吵闹得到了治理。

价值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信念教育2)(1)

其机制,就是把转变孩子们的兴趣,将孩子们原来对自身行为的乐趣转变成了金钱的兴趣,内部动机转变成外部动机,最后既然金钱奖励不再存在,吵闹行为就有没有理由保持。

这对价值观转变是有启发的。有一种说法,价值观决定理想,理想决定兴趣,兴趣可以给你的能力加分。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案例。 季羡林就是一例。他回忆道,他上高中时学习很努力,目的只是让母亲高兴。但是,随着徜徉在知识海洋里日久,他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越发浓厚,对知识探索的动机由外部动机转为内部动机,由社会价值观转变为整理价值观,即由取悦母亲转变为探索科学。

这一转变造就了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此外,季羡林还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09 价值观塑造

通过信念教育塑造主导价值观,主要是从四个方面着手。

●提升需求。需求是引发行动的不平衡,价值观是内在判断。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需求层次影响价值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第三层次是爱和归属感需求(Love and belonging),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Esteem),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这五种层次需求是由低到高排列的。马斯洛认为,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

马斯洛认为,人只有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需求。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说:“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中蕴含的观点与马斯洛不谋而合。

家长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创造条件,提升孩子的需求。

●鼓励探索。价值观教育要和实践教育结合。没有实践,价值观教育就是无源之水。实践就是探索。

自我同一性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指青少年自我的形成,回答的是“我是谁”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两个问题。两个问题中都包含价值观判断。

马希耳等心理学家(Marcia)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马希耳(James Marcia)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情形。它们是:

第一种情况,认同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进行了探索,做出了选择。例如,mm同学经过探索,决定攻读法律,日后捍卫社会正义。

第二种情况,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没有探索,做出了选择。例如,mm是个乖乖女,爸爸妈妈为她做出选择,攻读师范专业日后当教师,mm未加思索就接受了,但是她对教师职业只是甚少。

第三种情况,认同迷失,identity diffusion,没有探索,没有选择。例如,mm同学混一天算一天,学啥都行,但学啥都没兴趣。

第四种情况,认同延缓,moratorium,进行了探索,但还没做出选择。例如,mm同学还在探索中,尚未做出选择。

价值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信念教育2)(2)

心理学家认为,延期偿付和自我同一性达成是健康的,拒斥和分散是不健康的。需要注意的是,区别是是否进行了探索。

2019年,美籍华裔中学生支教团来福建省周宁县支教,这些学生大都是高中一年—三年级专业的学生。在和他们接触过程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件事,他们对其父母从事的职业知道的不多。当问到父母职业,回答大都是“大概是搞计算机的,具体情况不清楚。”第二件事,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却很清晰。三个孩子中,一个是准备当体育经纪人,一个是准备从事国际政治,还有一个还在徘徊。徘徊中孩子,有三个职业选项他都热爱、也都了解,他正在准备回去后在进一步了解后做出选择。经过探索做出选择,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营造氛围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有个子贡赎人的故事。故事大意: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价值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信念教育2)(3)

这个故事说明,社会对其倡导的行为给予回报是营造氛围的最佳措施。在美国学习期间,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知识很值钱”。

以高校教科书为例。美国的高校专业的教科书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贵,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我印象2000年新书价格是100美元以上,而同期沃尔玛超市的韩国三星的电视机也就是120美元。

USNEW对美国大学课本花销进行了统计,2018-2019年美国大学生平均在课本和教具上的花销为1290美元,也就是每年买书和本的钱要1万元人民币。其中,仅课本一项,大一学生每学期花费为572美元,大二每学期531美元,大三每学期439美元,大四每学期421美元。如果考虑到许多学生是复印教科书或买二手书,美国高校教科书不是强制购买的,实际上教科书花费还要高。例如,美国最流行的《经济学原理》(作者是曼昆),定价286美元。

价值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信念教育2)(4)

第二个是突出作者。署名的作者一到二人,很少统编,更没有搭车。如当时盛行《市场营销 marketing management》,作者就是Philip kotler。

第三是课堂不讲。课堂上,教师很少照本宣科讲解教科书,教科书成了教辅。当然,不读教科书是不行的,老师会通过5分钟课堂小测验进行检验。课堂是培养创造知识能力的地方。哈佛大学法学院有位教授说:“you teach you law i teach you think way of law。”知识是学生自学,思维是老师教。

给知识创造者以名利回馈,通过这样营造尊重知识的氛围,社会才会有创造知识的热情。

诺奖背后是什么? 2022年诺贝尔奖颁布。美国又成了获奖大户,有6人获奖。

中青网记者发现,截至2020年,诺贝尔奖已颁发给930个人。这些诺奖获得者来自数十个国家或地区,其中美国最多,共有384名,占总人数比例超过40%,英国、德国分列二三,获奖人数均超过100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美英德三国在菲尔茨奖(数学)和图灵奖(计算机)方面也是获奖大户。

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尊重知识的真理价值观的结果。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广为传颂。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十分敬重。亚里士多德多次指出柏拉图老师的错误和缺点,于是有人指责亚里士多德背叛老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大概就是影响诺奖获得者因素之一吧。

价值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信念教育2)(5)

●循序渐进。价值观是态度的一种。态度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态度的转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人们改变态度会经历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凯尔曼(Herbert C. Kelman)认为,第一阶段:服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一种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了服从行为。第二阶段:同化。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但没有同自身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第三阶段:内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入了自身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身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

因此,价值观教育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干扰,而是要润物细无声。(杨雪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