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邵萌 见习记者 冯锐

总土地面积644.3382万亩,总人口3.78万,相当于人均170余亩。这,正是地广人稀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

李恰如真实身份(3500米海拔碌曲草原找到的4个答案)(1)

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碌曲,是长江、黄河重要支流白龙江和洮河之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影

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碌曲,是长江、黄河重要支流白龙江和洮河之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甘肃重要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9月中旬,北京最高温超过30℃,而碌曲最低温接近冰点,部分草场中秋前就下起了小雪。谈及年均气温2.3℃的碌曲,生于1985年的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盛略带玩笑地说——这里的天气,不是冬天,就是在冬天的路上。

也是9月,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介绍自然资源发展与成就。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十年来,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区位,实施66个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和4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让广袤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

正是9月,在平均海拔约3500米的碌曲,记者开启了有关草畜平衡、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探访。而答案,不少和“李恰如”有关。

李恰如是谁?

故事从六十年前的国有牧场讲起

李恰如真实身份(3500米海拔碌曲草原找到的4个答案)(2)

位于甘肃碌曲的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正探索从生态保护中寻求经济发展。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影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碌曲,牦牛和高寒草地组成的草畜系统,对高原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王盛表示,碌曲草场总面积628.4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595.98万亩,其中草畜平衡区510.98万亩,禁牧区85万亩。“牦牛产业是碌曲畜牧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碌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世忠透露,1961年,碌曲开始建设李恰如种畜场,可利用草场面积19万亩。2001年,十多万草场承包给了农牧户。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场部2万亩草原及附属设施由甘南州尕秀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尕秀农业)承租,“这片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国有牧场,正打造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在王盛看来,尕秀农业探索的正是从生态保护中寻求经济发展,依托绿色低碳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李恰如是谁?

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探寻

尕秀农业总经理李沅峰认为,李恰如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地标,一个品牌,一种探寻。“在很多人眼中,这三个字只是对藏族同胞口语的音译,但对我们来说,它承载着重要使命,比如乡村振兴。”

在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李世忠看到一个明显差异,牦牛养殖方式迥异于传统——通过圈养、放牧、补饲“三结合”进行科学养殖。

李沅峰相信,这一“顺势养殖法”将助力碌曲做大牦牛产业,也将让牧民感受到传统养殖与现代养殖的收益差距。

李恰如真实身份(3500米海拔碌曲草原找到的4个答案)(3)

碌曲县加仓村的扬旗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探索“十户联产”模式。图为正在兴建的“牧游结合”定居点。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影

位于尕海镇加仓村的扬旗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过中年的红尕是法定代表人。对世代生活在高原的他来说,同在一个镇的李恰如是他熟悉的地方。去年,他和村民开始探索“十户联产”模式。在加仓村,他带记者参观了一排牧游结合定居点。屋内,既有独立的客厅、厨房、卧室,也有公共卫生间、淋浴室。屋后,还有超过1300平方米的“暖棚”养殖场。

“我们这里分冬、夏牧场。冬季放牧,由于天气等原因,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尕海镇党委书记王麟说,定居点建成后,冬季负责放牧的合作社牧民,可在此居住,牦牛也能在这里养。他也提到了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圈养、放牧、补饲方式。在他看来,定居点带来的另一个不同是——夏季,牧民在外放牧,这里可接待游客。

对红尕来说,无论定居点,还是屋内的公共浴室,屋外的篮球场,都是从前不熟悉甚至未曾想过的事。而关于“十户联产”,他用朴实的方式表达支持——拿出自己牧场盖定居点。

李恰如真实身份(3500米海拔碌曲草原找到的4个答案)(4)

碌曲将现代畜牧业、旅游业等纳入主要产业之中。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影

在王盛看来,“十户联产”模式核心是“抱团”,关键是“联”。能否成功主要看四大因素,一是组建“联产体”,以村为单位,按居住相连、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等要素,以十户左右形成联产;二是选定“户长”,选出带动能力强、责任心强的“领头雁”,把劳动力统筹起来,共享技术、资金等;三是选定产业,比如碌曲五大产业之中的现代畜牧业、旅游业、藏中药材种植等;四是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参与全县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户增收,还要肩负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等。

王麟表示,通过将农牧户的草场、牛羊、资金、劳力等“折股量化”,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就能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不仅能帮农牧户节约成本、增加效益,还能更有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促进与现代农牧业衔接。

记者注意到,按《碌曲县“十户联产”抱团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县统筹、镇为主、村实施”机制,不仅制定了乡镇级实施方案,还确定了各项任务负责部门、责任人甚至时间节点。

比如在金融保障方面,王盛透露,碌曲注入两千万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作为担保金,撬动了两亿银行贷款,解决了合作组织资金短缺问题。

截至目前,碌曲有意愿参与“十户联产”的已达1128户。在王盛看来,加快农牧产业发展,推行“十户联产”固然重要,但必须做到草畜平衡。他谈到,以前牧民认为谁家牦牛多,谁家就富有。现在要转变思维,牦牛多不一定收入就多。“比如一头牦牛养了四五年,可能体重不再增加,而草场还在消耗。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方式,不仅节约了草场,也提高了出栏率。”王盛希望,这一模式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李恰如是谁?

引发牧区关注的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26岁的才让加,是从碌曲牧区考出去,最终回到家乡创业的大学生。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的他,虽已结婚并撑起一个家庭,但面对记者,印着高原红的脸上依然会显出腼腆。

就在中秋节前三天,他收到一个特别的礼物——碌曲县博纳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作为法定代表人,这家公司承载了他振兴家乡的期望。“大学毕业后,也想过去大城市工作,但家乡可能更需要我。”

他的想法,得到了尕秀农业总经理李沅峰的支持,“就像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是我们的重要探索。培养当地人才,也是我们的重点任务。”

在才让加这家公司的股东名单上,记者看到了尕秀农业的名字。才让加说,2021年,尕秀农业与碌曲县政府共同打造李恰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这件事在当地影响很大,我从那时就开始关注这个基地,那里不仅养牦牛,还养生态鸡。”

因为疫情,好几个月没回成都看望家人的李沅峰说,“虽然我的家不在这里,但我的事业在这里。希望把基地做好,也希望培养更多当地人才。”

才让加已开始在李恰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学习养殖、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知识,他希望依托所学,帮家乡养殖户获得更高收入。

他将实践的第一站,选在了双岔镇二地村。来自甘南州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是这次合作的亲历者。工作队队员透露,目前,生态鸡养殖产业方案已制定,正倒排时间、倒排工期、倒逼任务,推进项目顺利完成。

李恰如是谁?

草畜平衡、绿色发展的探索者

李恰如真实身份(3500米海拔碌曲草原找到的4个答案)(5)

如何实现草畜平衡,是碌曲正在探索的命题。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影

采访中,王盛没有回避碌曲曾存在的“超载过载放牧问题。”他告诉记者,中央及甘肃省环保督察调研反馈2020年碌曲实际载畜量95.43万羊单位,但省定理论载畜量为90万羊单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认领,多次召开禁牧和草畜平衡部署会、推进会,并制定禁牧和草畜平衡超载牲畜核减方案。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李恰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碌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英环也谈及自己的思考,建立草畜平衡机制,推广划区轮牧、高效养殖、半舍饲等适用技术,将对天然草地保护利用、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畜牧业强力支撑、离不开牦牛产业健康发展。这也是牧区群众防止返贫的有效手段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在王盛看来,推进牦牛由传统放牧饲养向“夏秋放牧、冬春舍饲或补饲”转变,不仅是减少过冬损耗的重要方式,也是减轻牧区天然草场压力,实现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确保草畜平衡的重要路径。

他表示,将利用农区秸秆资源和养殖圈舍等,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模式,鼓励引导牧民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做到四季出栏、均衡出栏、全年出栏。

“生态优先,总量控制”,李世忠也认为,在天然草场科学利用的基础上推进草畜联动,实现草畜平衡,坚持以质立足、以质创优,才能推动形成生产与生态协调的绿色发展模式。

在李沅峰眼中,畜牧业现代化,除了养殖,还有品控、销售等诸多环节,“品牌很重要,这也是选择李恰如作为品牌的原因之一。我们不仅要建立产品生产标准和评价标准,还要推进养殖规范化、加工标准化、物流现代化、营销网络化。只有着力打造好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美誉度,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新格局。”

他透露,李恰如牦牛产品年底有望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而为了保证包括李恰如在内的碌曲牦牛产品质量,当地正建立产品全程追溯体系。

采访中,当地有关负责人多次谈到“智慧畜牧业”。比如李世忠表示,打造智慧畜牧业技术平台,实现“从草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检测和效率提升。比如王盛表示,按“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要求,建立防伪溯源信息平台及追溯体系,提高碌曲牦牛产品的可靠度、信誉度,等等。

采访结束已过黄昏,气温低了下来,但碌曲的夜色并未沉静。行走在街头的人们和闪烁着霓虹的商店,提醒着这个位于西部、地处高原的县城充满着希望。

在“职业经理人”才让加眼里,那个叫李恰如的地方,是他为之奋斗的家乡的一部分;在来自“天府之国”的李沅峰心中,以李恰如为名的基地,是他实现科学养殖的路径;在接受采访的牧民心里,李恰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为现代养殖提供了参照;在对话的多位当地领导心中,这个基地不只是招商引资的成果,更是草畜平衡、智慧牧业的探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