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水一方下一句(书写诗经所谓伊人)(1)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第一章,大意是: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找寻,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寻,仿佛在那水中央。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篇,尤其是八十年代那会,琼瑶和金庸携手言情和武打小说双双敲开大陆的文化门户,文革之后短暂的艺文荒漠让嗷嗷待哺的人们填鸭式的饱餐了港台随“滚滚红尘”而来的“卿本佳人”和“射雕英雄”。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正值青春期的那一代人,对此都有非常精准而又极其深刻的记忆。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水一方》,随着主题曲“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传唱,让《蒹葭》一诗广为人知。

我们先来看看经典文献的解读:

《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一为贤惜,一为世望。曰‘伊人’,曰‘从之’,曰‘宛在’,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乎远矣。”

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位置正好“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诗经《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以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为主题,像《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清末陈继揆《读风臆补》: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从以上评述来看,《蒹葭》在秦风中是出人意料的。相比秦人的粗厉豪爽,《蒹葭》的叙事带来的是温煦的和风、优柔的朦胧。

诗经在水一方下一句(书写诗经所谓伊人)(2)

与《诗经》中多数诗歌内容往往比较具象实景不同,这首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认,伊人是何许人也?是男人还是女人?长什么样?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了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曹植《杂诗七首》所说的“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中的“南国佳人”一样迁徙无定?

被齐白石夸赞诚实的陈子展老先生在他的《诗三百解题》中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从文学角度来讲,《蒹葭》在事实的虚化和意象的空灵方面的处理,都是后来的诗歌难以企及的典范。

《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在他的《毛诗稽古编·附录》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用的非常精妙,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无疑这样的处理更加增进了人物的艺术魅力。

诗经在水一方下一句(书写诗经所谓伊人)(3)

关于《诗经》的释读,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对文本的阐释越来越具有当代性,这正好印证了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历史观念》中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诗经《蒹葭》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审美追求,于是就有了琼瑶的《在水一方》。而歌曲《在水一方》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在水一方》由琼瑶填词,林家庆谱曲,这首歌是琼瑶1975年时为她的电影《在水一方》谱写的同名主题歌,由高凌风、江蕾原唱。1980年,邓丽君翻唱了这首歌并将其收录于同名专辑《在水一方》中,从此,《在水一方》红透了大江南北。1988年,琼瑶推出《在水一方》的电视剧版本,这首歌改由李碧华演唱,那是后话。我们来看看邓丽君翻唱的《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诗经在水一方下一句(书写诗经所谓伊人)(4)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一则类似于《蒹葭》“伊人犹在而不得”的故事:

坦塔罗斯是宙斯的儿子,他统治着吕狄亚的西庇洛斯,以富有而出名。由于出身高贵,诸神对他十分尊敬。他可以跟宙斯同桌用餐,不用回避神祇们的谈话,因此变得骄傲自大,侮辱众神。后被打入地狱,在那里备受苦难和折磨。他站在一池深水中间,波浪就在他的下颌翻滚。可是他却喝不上一滴水,他只要弯下腰去,池水立即就从身旁流走;同时他又饥饿难忍,在他身后岸上长着一排果树,树枝被果实压弯了,吊在他的额前,只要他踮起脚来想要摘取时,空中就会刮起一阵大风,把树枝吹向空中。清泉和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西方人以“坦塔罗斯的苦恼”喻指能够看到目标却永远达不到目标的痛苦,而《蒹葭》却用“宛在水中央”这样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同样的思想,想必这也是西方多出理论家和哲学家而东方多出诗人的缘由。

《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宋玉在《九辩》中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纷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由此可见受到《秦风·蒹葭》的影响,《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秦风·蒹葭》的笔法。魏晋时期曹丕诗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以及曹植的《洛神赋》,还有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蒹葭之思”被省称为“葭思”、“蒹葭伊人”甚至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

王国维曾将《蒹葭》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最得风人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