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蠡良

西汉王朝的事(换种方式讲西汉)(1)

赵它本身也出自华夏,是真定人。史书上多称为“尉佗”、“赵佗”,又因“佗”与“它”相通假,《汉书•高帝纪》中有记作其名为“它”,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又有记作为“尉他”。

当时秦国兼并六国后,秦军一并攻取了杨越,并设置了象、南海和桂林三郡,专门流放犯了罪的人。而赵它当时就是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能被封到个这种地方做官,可见当时赵它也不怎么受重视。最开始赵它被安排到这么一个地方当县令,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可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赵它反而是为此因祸得福了。

赵它有个很看重自己的领导,就是南海郡尉,任嚣。任嚣觉得自己的手下赵它是个很出色的小伙子,整个南海郡属他最能干。后来陈胜带头起义,任嚣一眼就看出秦朝余祚无多,自立为王才是正道。可很不巧的是,这个任嚣有那眼光和本事,却没那命。任嚣正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居然病倒了,而且这一病,就要了他的命。

任嚣临死前,传来了赵它,表示自己要死了,而赵它又是自己最看重的部下,所以要赵它代自己做出一番事业来,对赵它说:“听说陈胜那群人造反了,秦朝的政策实在是暴虐无道,群雄都准备争夺天下。中原地区扰攘动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咱南海郡地处偏远,我怕叛军的军队来侵略我们,所以想切断中原和这里的道路。我们早做准备,等着天下大势的变化再做决定。很不巧我又病倒了,所以这伟大而又艰巨的革命任务,就要落在你的身上了。而且咱们的番禺城有山险可据,南又有大海作为屏障,纵横几千里,又有一些中原人可以辅佐我们,至少可以做个一州之主建立国家了。然而南海郡里也没有别人可以和我商讨这件事了,所以我特地把你召来。”

赵它一看自己老上级都这么蔫,基本没几天活头了,那意思就很明显了,于是赶紧俯身拜谢。接着任嚣就宣布让赵它代行南海郡尉。再之后没多久任嚣就一命呜呼了,赵它立马下诏各地组织武装防止叛军南下。接着又用各种手段杀了一群秦朝官员,实际就是借机扫除了不服自己和不能为己所用的人。然后没过两年,随着秦国灭亡,赵它也收服了桂林和象郡,还自立为南越武王。当时楚汉争霸,谁都没空管着南蛮之地。(当时很蛮,现在很发达。)

刘邦称帝之后,一堆事等着解决,而南越又离着自己实在太远了,大军一个来回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用武力征服实在是不太值,所以刘邦并不想用武力征服。刘邦思索一番,郦食其当年作为自己的头号说客用一张嘴降服了整个齐国,那么现在就给陆贾一个立功的机会吧。于是就派了陆贾作为汉朝使者前去劝降赵佗。

陆贾之前虽然是刘邦手下仅次于郦食其的说客,但说实话也一直没干成什么漂亮的大事,开始有郦食其压着,后来去跟项羽谈判也没谈成,这次总算有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了,所以陆贾也很重视这次的任务。

陆贾跋山涉水来到了南越之后,见到了赵它,结果一看这赵它简直就是个山大王,梳着少数民族的发型,像个簸箕一样坐着,哪有一点华夏人的样子?而陆贾早有准备,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很长。

陆贾对赵它说:“足下本就是中国人,亲朋好友及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冠弃带,想用区区南越这块弹丸之地抵抗天子,那你真就要大祸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投袂而起,汉王先入秦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谓至强。可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灭楚杀项。五年的时间就让中国平定。这可不是人力就能所为的,而是天意。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想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士们都想来灭了你。不过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经历了战争的苦难,所以才暂且罢兵,派我来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者。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北称臣。但您现在却想以刚建立且人心不稳的小小南越拿来嘚瑟。倘若让朝廷知道了这事,肯定刨了你祖坟杀了你全家,再派一名偏将带个十万人马前来,到时候不用朝廷出手,南越人就把你宰了,想弄死你简直易如反掌。”

赵佗听罢,赶紧起身行礼,心想你要是打仗我赵佗不怕,可你要刨了我家祖坟杀了我全家这就太黑社会了,就是真黑社会都很少干得出来这事,赶紧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之地居住太久,忘记了中原礼仪,实在是失礼了。”

这一来,陆贾满意了,瞬间就有天朝上国的使臣那种荣誉感和优越感了。于是双方做出了进一步和谐友好的洽谈。

谈话间,两人聊得非常开心。赵它问陆贾说:“我和萧何、曹参、韩信比起来,谁更德才兼备呢?”

陆贾心想,人家萧何是那是大汉丞相,统筹后方,刘邦心中功劳第一;曹参能文能武,出则将入则相;韩信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半个江山都是他打下的。你一山大王哪能跟他们比啊?不过陆贾还是很给面子的回答说:“这个嘛……你比他们能强那么一点吧。”

赵它一听,非常开心,接着就问陆贾说:“那我和皇帝比怎么样啊?”

陆贾一拍脑门,心想这赵它也是情商低的可以,刚才说你赵它比那三人强就已经是给你面子了还不快点见好就收,现在你居然还问自己跟皇帝比,且不说你没人家刘邦厉害,就算真强过刘邦,我一朝廷使者能说你比皇帝强吗?于是回答说:“皇帝从沛县起义,讨伐暴秦,又灭强楚,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三皇五帝的功业,统治整个中国。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也是方圆万里,处在天下最富饶的地区,人多车众,物产富饶,政令一家,这种盛况是古今未有。而你南越不过几十万众,还都是群没开化的蛮夷,住在这狭山之中,最多也就比得上汉朝的一个郡而已,你说你能跟汉朝比么?”

赵它听完觉得尴尬了。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当自己自吹自擂被人浇了冷水的时候,就一定要想办法找回点面子,于是赵它强笑几声,说:“我不能在中国发迹,所以才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能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

陆贾“呵呵”了一声,心想你起点比刘邦高,自己却没人家有成就这能怪谁?你这光说自己要是能占据中国就比的上刘邦,可问题是你没那本事啊。但陆贾情商还是比较高,憋着没说话。赵它也赶紧顺坡下驴转移话题。

人际关系中,要让对方对自己快速增进好感有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专心听对方吹牛,并且要表现出信以为真很佩服的样子。最后两个人聊了很多,赵它很开心,觉得陆贾这人非常会聊天,自己对着陆贾吹起牛来特别有感觉,便把陆贾活生生的留了好几个月,天天陪自己吃喝玩乐吹牛皮。可陆贾身为朝廷使者还要回去跟皇帝复命啊,而且在这听你扯了几个月,耳朵都听出茧子了,最后陆贾终于要走了。赵它很舍不得,经过了几个月的交往赵它对陆贾真是很有感情了,便送了陆贾一个包裹,价值千金,然后又送了许多别的礼物,对赵它说:“南越人中没有一个能跟我谈的来的,等你来了之后,我才能每天听到那么多的奇闻异事。”之后陆贾再次出使南越时,赵它也确实很给自己老朋友面子。

陆贾至此,才真正有了可以让史书记载的功劳。

之前不是说改变刘邦对儒生看法的一个是叔孙通,另一个就是陆贾吗?事情是这样的,陆贾非常喜欢跟刘邦谈论文化方面的东西,对《尚书》、《诗经》之类的书籍非常有研究。但刘邦是个糙汉子,你跟他聊聊军事他还很开心,但要想要聊点诗书礼,那刘邦就头炸了。

有一次,陆贾又跟刘邦聊那些文化事,这下实在把刘邦听火了,就怒骂道:“你老子是在马背上打下的天下,哪里还用得着过《诗》、《书》这些东西?”

陆贾则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哦,您在马背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也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商汤和周武都是在马背上夺取天下,然后再用文治守成,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长治久安的上策。从前夫差、智伯都是因为极力崇拜武力而导致国家灭亡;秦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法律,最后才导致自己灭亡。要是当年秦朝统一天下,施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那还有陛下您的今天吗?”

刘邦听完当然很不开心了,不过这就是刘邦和赵它的区别,也是王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刘邦被陆贾狠狠打脸之后,并没有强词夺理,虽然面露不快,但还是对陆贾说:“那就请您总结一下秦朝失天下,我们得天下的原因吧。以及古代各朝代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没多久,陆贾就总结了古代各朝的经验,国家兴亡的征兆和原因,一共写了十二篇。刘邦和群臣传阅后都称赞不已。而陆贾所撰,便是著名的《新语》。

顺便要说,写《史记》的司马迁和《汉书》的班固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而《汉书》在汉武帝之前的记述又基本是照搬了《史记》。司马迁那个时代正是汉武帝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是绝对的大流,绝对的正统思想。司马迁为了提高儒家的地位,便将很多身兼百家之长,却“无门无派”的贤才都硬写为“儒生”,在当时“儒生”一词还不是泛指读书人,就是单纯的儒家学生。而班固所处的东汉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东汉号称是“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陆贾的《新语》中虽说有王道的仁义,却也有道家的顺从天地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正是司马迁把太多的人物和史事刻意“儒家化”,所以后来《竹书纪年》出土后与《史记》记载有许多相悖之处,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五帝至商周时的伟人事迹,怀疑上古时的圣人是否真的如此贤明。

不可置否的是,儒家文化绝对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如明珠般闪烁在历史中上千年,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更难得可贵的是,儒家文化没有因为人们的推崇而选择宗教化。

解决了南越问题后,刘邦人生的最后一战也打响了。淮南王英布反叛。

对于英布的反叛,刘邦很淡定,群臣也表现不一。萧何认为英布不会是真谋反;群臣武将还是老态度,嚷嚷着要活埋了英布;还有一个人表示英布的造反是意料之中,这个人是夏侯婴的门客,前楚国令尹薛公。

先来说说英布怎么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谋反了?这事起因还是离不开陈豨的造反。

陈豨的造反,导致了彭越的死,而彭越除了头被挂在城门示众外,身体被砍成了肉泥,让刘邦分食给了诸侯,希望能起到威胁作用。刘邦的目的达到了,这一下子实在是太威慑诸侯了,而且威慑效果远远超出了刘邦的想象,兔子急了都咬人,更何况英布这样的豪杰人物?英布当时还在郊外打猎呢,就看着朝廷的使者来了。再一看使者送来的是彭越的肉酱后,英布后背一阵发凉。

冷静下来后的英布,立刻集结军队,部署防线随时准备反抗。

结果如同抄袭的一幕又上演了,英布被下属给告发了。其实比起韩信和彭越,英布被告发也不算冤枉,毕竟英布的确集结军队做了反叛的准备。可英布想要造反也实在是出于恐惧,几位汉朝大股东先后都跪了,吴芮那种小股东根本影响不了公司的方向,自己这仅剩的一位在股东中有点影响力的英布什么心情还用说吗?

英布有个爱妾病了,就去求医。而这个医生的家刚好在英布手下中大夫贲赫家对门。这贲赫也是想巴结上司,知道老板娘病了在自己邻居家求医,就送去了很多礼物,还陪着老板娘在医生家里喝酒。这一下子就捅破天了,你个下属就算去陪老板女儿睡觉也绝对不能陪老板的女人吃饭,陪老板女儿睡觉说不定还能睡成老板女婿,你这陪小老板娘算是什么事?

后来英布的爱妾病好了,也知道贲赫讨好自己那么久就是想自己在英布面前说点好话,于是就找了个机会把贲赫好一个夸。可英布听了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英布怒问:“他贲赫好不好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爱妾心中无愧啊,觉得自己就是跟贲赫很清白,也没什么大不了,一五一十的跟英布把先前的事全说了。这英布一听就忍不了了,英布哪知道贲赫是想巴结自己还是想给自己戴绿帽子?于是非常生气准备逮捕贲赫。

结果是消息走露了,贲赫吓得连夜跑路,跑到刘邦那里告了英布一状说英布想造反。刘邦看了贲赫的报告后,就叫过来萧何一起商量该咋办。萧何一看这剧情也觉得似曾相识啊,就说:“我觉得英布不会做出这种事,应该是仇家诬告。应该先把贲赫抓起来,然后派人暗中调查一下英布再做定夺。”

英布那边一听贲赫跑去刘邦那里了,就怀疑贲赫把自己布防的事情抖出去了。正好此时刘邦的使者也来了,于是英布知道这事算是无法挽回了,先下令杀了贲赫全家,然后起兵造反。

英布造反的消息传到中央后,刘邦就放了贲赫,并任命为将军,然后召集诸将领。可刘邦手下那群将领大多都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全都只会那一句话“活埋了那小子。”

关键时刻夏侯婴又帮大忙了,夏侯婴虽然在汉初功臣中文治武功的能力并不突出,但是夏侯婴的礼贤下士、知书达理绝对是刘邦那群亲信中无人能及。挽救韩信、保护太子、帮助季布,还收留了很多能人异士,时时刻刻把领导的烦恼当成自己的心事,重要的是对领导的忠心。可以说夏侯婴就是所有领导心中最理想的司机。

现在夏侯婴看到刘邦对英布的造反感到烦恼,就找来了手下前楚国令尹薛公询问对策。薛公知道英布造反后并不意外,回答说:“他本来就应该造反。”此话一出可把夏侯婴吓了一跳,夏侯婴问道:“皇上分封土地立他为王,让他成为面南听政的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要反呢?”

薛公回答说:“往年杀死彭越,前年杀了韩信,这三人有同样的功劳,可谓结为一体,自然会怀疑自己也会引祸上身,所以就造反了。”

夏侯婴听罢之后觉得薛公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把这些话告诉了刘邦,并主动把薛公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听完夏侯婴所说之后,也觉得薛公所言极是,就召见了薛公。

刘邦对当年楚国的这些官员并不陌生,见了薛公后,就问道薛公有什么好建议。薛公对刘邦说:“英布造反不奇怪,假如英布计出上策,那山东地区(崤山以东)就不归汉王所有了;如果计出中策,那谁胜谁败就难说了;如果英布选择下策,那皇上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听完立马就被吊起胃口了,问道:“那什么是上策?”

薛公回答说:“东取吴国,西取楚国,吞齐占鲁,再传一直檄文,胁迫燕赵固守本土,那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了。”

刘邦听完又问道:“那中策呢?”

薛公又回答说:“东占吴,西霸楚,吞韩占魏,占据敖仓,封锁成皋要道,那就胜负难定了。”

刘邦又问:“那下策是什么?”

薛公说:“东夺吴,西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运往越地,自己跑到长沙,那皇上则可以放心,汉朝无忧矣。”

那么薛公的上中下三策到底是怎么分的?其实这三策中,上策是最难完成的,那么为什么被称为上策?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从英布的决策中看出英布的视野和思维到底是个什么层次。同样大家都是披星戴月地努力着,成就却有天壤之别,抛去运气和机遇,决定高度的就是视野和思维。

如果英布选择了上策,那一旦成功立马就让汉朝的实力回到了当年回师三秦的时候,整个中原一大半都是英布的了,并且说明英布有推翻汉朝的意思,整个汉朝则危若累卵。如果选择中策,那也是退可守进可攻,韩信、彭越等人已死,双方僵持不下平分江山也是有可能。但如果选择下策,那说明英布眼界太低,能维持住眼前的富贵,偏安一隅当个王就能接受,虽然短时间内对汉朝造成了伤害,但绝对不会颠覆汉朝。

最后刘邦问薛公说:“那英布会选择哪种策略?”

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听完很激动,又问道:“那他为什么会放弃上、中两策而去选择下策呢?”

薛公说:“英布本就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努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也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我猜他会选择下策。”

刘邦听完了薛公的分析后,立马有了信心,觉得英布已经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了。之前都是先把敌人打败,再另封新王,这次刘邦还没出兵,就先封了自己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另封了薛公为千户侯。

然而此时刘邦是太轻视英布了,再加上刘邦已经是年老病衰,所以刘邦想借此机会磨练下太子。因为经过了许多年的太子之争,刘邦也动摇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心,所以想借此机会看看刘盈是否堪当大任。如果刘盈做的还不错,那也就别搞那么多麻烦事了;如果刘盈担不了大事,那自己就要再好好斟酌一下了。于是刘邦就告诉了太子说让他去平叛英布。

太子听完老爹的意思之后倒没什么反应,但商山四皓听了可就觉得不行了。这四个人商量说:“我们几个之所以来,就是要保全太子,太子如果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险了。”

于是这四个小老头就屁颠屁颠地找到了吕泽,劝说道:“太子率军出战,如果立了功,那权位也不可能高过太子了;如果无功而返,那就等着倒霉吧。何况跟着太子出征的将领,哪个不是当年跟着皇帝平定天下的猛人?现在让太子统率这么群人,这跟羊指挥狼有什么区别。他们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地听命太子,那太子必然就不能建功了。‘母爱者子抱’,现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赵王如意则被抱在胸前,皇上还说过‘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赵王如意很可能取代太子,您何不快点去让吕后劝劝皇上,‘黥布乃天下猛将,很会用兵,现今将军都是皇上的同辈,您让太子统领这些人,无异于羊指挥狼,没人肯真心效力。到时候黥布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大张旗鼓地向西进犯。皇上虽然患病,但还可以勉强地乘坐辎车,躺着统率军队,有皇上在众将也不敢不出尽力。皇上虽然辛苦些,但为了妻儿还是可以努力一下的。’”

吕泽对这四个老头也很尊崇,听了之后立马就去找到了吕后,然后吕后又照着商山四皓的指示在刘邦面前哭诉了一番。最后刘邦一看,还没出师先怂成这样了,还是自己去吧,别误了大事,最后愤愤的说道:“我就觉得这小子不靠谱,还是我亲自出马吧。”

可以说商山四皓这办法真不是什么多高明的计策,皇上第一次将重任交给太子,商山四皓先想着怎么逃避来让太子不出错,结果是刘盈的逃避进一步加深了刘邦对刘盈的厌恶,跟打了败仗没有多大的区别。老师不该教学生怎么去逃避责任,而是应该教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更何况太子是未来的皇帝,难道以后刘盈当了皇帝后,碰上难解决的事就想办法躲过去?商山四皓不想办法如何去教刘盈驾驭群臣,只想着如何巩固地位和权力,治标不治本。现在有刘邦在,那刘邦不在了刘盈该如何稳住江山控制朝臣?可见商山四皓做个幕僚还可以,要成为帝师那还差的太远。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如果能力配不上职位,最后也难免落个凄凉下场。

像《水浒传》一样,梁山好汉们前面清掉了无数劲敌,到了最后打方腊眼看就要功德圆满,偏偏就出事了。刘邦被迫平叛英布,也没想到,这一战会受到重伤导致自己加快了去黄泉的步伐。

多年的并肩作战,张良和刘邦似乎已经有了某种感应。刘邦出征,张良生着病却一路送到了曲邮,对刘邦说:“我本应跟从前往,可无奈病势严重。楚国人彪悍迅猛,希望皇上不要和楚国硬拼。”张良缓了缓,又说道:“让太子做将军,留守关中吧。”

刘邦看了看教给自己兵法,为自己出谋策划多年的张良,叹了口气,说:“子房你虽然患病,也要勉强卧床辅佐太子啊。”然后任命张良为少傅。

张良看着刘邦对自己信任的目光,缓缓的点了点头,刘邦临行前又看了看张良,叹了口气,率军东去。两人曾经热血激昂,立志成就一番大事,如今大事虽成,却也都是愁潘病沈,不禁感到人世苍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