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散文集《背影》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散文集按作者所写内容共分了四部分:第一编《追忆似水年华》、第二编《漂泊的踪迹》、第三编《行走于游思》、第四编《标准与尺度》。我目前把前两部分读完了,而且对每篇散文都写了读后感。

读后感四篇40个字(42篇读后感的总结)(1)

朱自清塑像

第一编《追忆似水年华》共有18篇文章,有6篇是写朱自清先生和友人交往的:《我所见的叶圣陶》、《怀魏握青君》、《白采》、《哀韦杰三君》、《〈梅花〉后记》、《飘零》。在这些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回忆了和朋友之间交往的情谊,也同时反映了当时很多人的思想和生活状态。这些朋友中,有为理想苦苦坚持的文人,也有为国家和人民抗争的烈士,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时间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背影》、《给亡妇》、《择偶记》、《冬天》、《儿女》、《新年底故事》、《一封信》这7篇文章,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家人和生活情况。另外5篇是:《阿河》、《憎》、《赠言》、《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先生对于社会和人性做了深刻的剖析。

第二编《漂泊的踪迹》共有20篇文章,主要是以写景和游记为主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匆匆》、《歌声》这5篇文字优美、具有诗韵的名篇就汇编在这部分。《温州的踪迹》、《白马湖》、《扬州的夏日》、《说扬州》、《潭柘寺 戒坛寺》、《松堂游记》、《南京》这是7篇游记,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这些游览名胜古迹在民国时期的景象。这部分还有其他内容的:《春晖的一月》、《蒙自杂记》、《看花》、《外东消夏录》这4篇写朱自清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的;《飞》、《航船中的文明》、《海行杂记》这3篇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在旅途中的见闻;《〈忆〉跋》这篇则是朱自清先生为友人的作品写的序言。

读后感四篇40个字(42篇读后感的总结)(2)

语言(英文:Language,法文:Langue )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不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人类交流沟通的语言自然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文字和文学作为语言的重要载体,不可避免地集中体现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不仅可以在细节方面深入了解民国历史,还可以从中得到人生的智慧和启发。他的作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写作上的遣词造句,也显现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特点。我在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时,就发现了一些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同,比如“那”相当于“哪”,“末”相当于“么”、“伊”和 “她”出现在不同的文章中等。在当时或许是正确的使用,或者可能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大家都习惯用这样的字词,但是放到现在使用可能就会被当作错别字了。我现在对于汉语言和文学创作研究还很肤浅,不太明白这些字词的具体用法,只能做以上推测。

后面我会继续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并坚持写读后感提高写作水平。有时间我也会尝试创作学习、生活、财经等方面的文章,也可能针对一些时事热点,写一下感受和看法。我相信进行多领域的创作,一定会更快提高我的写作能力,也会让我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广阔。加油!

读后感四篇40个字(42篇读后感的总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