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在波兰小镇维尔诺,一个俄国犹太裔女人在面对邻居的嘲笑时说:“我的儿子未来会成为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甚至会成为将军,找伦敦最好的裁缝做衣服!”邻居像听到痴人说梦一样大笑,身旁,一个卷发犹太小男孩沉默不语。那位邻居不曾想到,往后余生,男孩都在为实现母亲的愿望而努力。

这是电影《童年的许诺》中的一个片段,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获反法西斯军功章与法国解放勋章的飞行员、外交官、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法国龚古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奖的作家罗曼•加里。

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自传小说,描述罗曼·加里与母亲之间至情至性的动人回忆以及母亲为自己儿子的预言逐个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验证了强烈的期待是对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也是非常出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不得不感叹天地间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努力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电影安德烈的童年(电影童年的许诺看罗曼)(1)

罗曼·加里(Romain Gary,1914—1980)

罗曼•加里生于立陶宛纽尔维斯的一个犹太人社区,父母曾经在立陶宛经营生意,战争期间父亲被强制入伍,小加里随母亲发配到俄罗斯中部的苦寒之地,随着战争结束,母子回到被划分至波兰的纽尔维斯。1926年14岁的加里跟随母亲回到故乡法国尼斯,完成中学学业后到巴黎学习法律,并对文学产生兴趣。

1938年,24岁的罗曼·加里应募入伍,在法国一所航空学校任飞行与射击教官。

1940年6月罗曼·加里赴伦敦加入戴高乐在伦敦组织的自由法国部队,任洛林空军中队的上尉,多次在英国和非洲上空作战,曾被授予十字军功章与法国解放勋章。1944年参加诺曼底战役,获法国解放军功章。二战结束时,罗曼·加里已是空军少校。

1945年罗曼·加里进入法国外交部,先后任驻索马里、伯尔尼的使馆秘书和参赞,在外交部欧洲司工作。后任法国驻美国洛杉矶任总领事,刚进入外交界的罗曼·加里就出版了处女作、长篇小说《欧洲的教育》(1945年),获当年法国文艺批评奖,并先后被译成27种文字。加里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

1956年《根深蒂固的天性》

1975年《如此人生》荣获龚古尔奖

1960年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真正带给他来国际声誉。

1967年辞去外交官职位,专心继续文学生涯。

1968年和1977年罗曼·加里先后自编自导了电影《鸟儿将在秘鲁死去》、《屠杀》。两片的女主角均由他妻子、美国电影演员吉恩·西伯格担纲。

电影安德烈的童年(电影童年的许诺看罗曼)(2)

电影《童年的许诺》

《童年的许诺》里的母亲在苦难岁月里的乐观精神,以及她对孩子无私的爱和鼓励,更是令人潸然泪下。加里曾说:“人类试图赋予命运某种形式和含义,神灵们对此心怀忌恨,对我猛烈追击,弄得我体无完肤,到处是血淋淋的伤口,但是神灵们对我的爱一无所知,他们忘了剪断这根脐带。我幸存下来了。母亲的意志、勇气和生命力源源输入我的体内,继续哺育着我。”在他笔下,爱成为黑暗中的火花,于绝望之境传承希望。这股力量如涓涓溪流,跨越山海与时间。他的作品充满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并贯穿着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奋斗精神,着力揭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种种灾难,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

令人惊奇的是:1980年12月2日,罗曼·加里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电影安德烈的童年(电影童年的许诺看罗曼)(3)

自我实现的结果,满足母亲的期待

人们惊叹崇拜罗曼•加里的同时,看到他背后的努力与母亲的鼓励与期待,甚至是亲情绑架与极端的控制欲,更感觉到罗曼•加里似乎是在为母亲而活着。孩子喜欢绘画,母亲认为画家看不到未来,就极力阻止;儿子对文学产生兴趣,她就每次打电话逼问文章发表在哪里;战争爆发了,母亲要罗曼去刺杀希特勒,她觉得罗曼从小就是个神枪手,肯定能成功……“她要求的事,我都做到了,所有的事,但毫无意义。她什么也不知道就离开了。她死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电影《童年的许诺》平铺直叙地记录下作家此生的艰辛努力与辉煌,贯穿母亲无时无刻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感叹母爱真的伟大!但是,母爱泛滥到控制欲与强迫症的程度,儿子再成功也会窒息,有副作用。这也许就是如此杰出人物罹患抑郁症后缺乏一个像母亲那样的引导者而不能自拔、导致罗曼•加里饮弹自尽的原因?

电影没有说明,我想答案只能在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