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古诗也有“口语诗”吗?当然有,而且数量众多无意中发现,我偏爱的流传千百年的古典诗歌大多是口语或半口语的,它们有一些怎样的共同特征?在此,我对这些“口语诗”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运用情况做一个粗浅的统计,以此解析“口语诗”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口语诗”与“意象诗”的典型区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诗歌作品微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诗歌作品微展(曲靖文艺评论大赛)

诗歌作品微展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古诗也有“口语诗”吗?当然有,而且数量众多。无意中发现,我偏爱的流传千百年的古典诗歌大多是口语或半口语的,它们有一些怎样的共同特征?在此,我对这些“口语诗”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运用情况做一个粗浅的统计,以此解析“口语诗”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口语诗”与“意象诗”的典型区别。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形容词:阻、长、远、缓、弃捐。

动词:行行、别离、依、巢、浮、蔽、反、道、加。

比喻:浮云蔽白日。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形容词:远、偏、佳。

动词:飞、还、辩、言。

比喻:无。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容词:悠悠、独、怆然。

动词:来、念、涕下。

比喻:无。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形容词:悠悠、历历、萋萋、暮、愁。

动词:乘、去、烟波。

比喻:无。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形容词:光。

动词:举头、望、低头、思。

比喻:疑是地上霜。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形容词:独、明、零乱。

动词:酌、举、邀、对、饮、随、伴、行乐、徘徊、醒、醉、交欢、分散、游、邈。

比喻:无。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形容词:急、高、清、哀、悲、艰难、苦恨、繁、潦倒、浊。

动词:啸、飞回、萧萧、下、滚滚、来、作客、登台、停。

比喻:无。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形容词:深、浑、短。

动词:破、溅、惊、烽火、胜。

比喻:无。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容词:明月、青天、琼楼玉宇、寒、清影、圆、悲欢、长久。

动词:把酒、乘风、归去、起舞、弄、转、低、照、婵娟。

比喻:何事长向别时圆。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形容词:异、孤、浊、悠悠。

动词:来、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闭、满地、寐。

比喻:无。

我统计不太精准,但大体可以看出,以上传世经典里,形容词与动词数量相差不多,二者运用较多。比喻较少,贴切地运用明喻、暗喻和隐喻而不依赖。无论形容词、动词还是比喻,用词用语朴素自然,生僻字词少。此外,《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清明》(唐·杜牧)、《枫桥夜泊》(唐·张继)、《绝句》(唐·杜甫)、《登高》(唐·杜甫)、《江雪》(唐·柳宗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这些千古名篇也大体体现了口语或半口语诗歌的典型特征。这类诗作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里,占一半以上比例。相对而言,柳永、李贺和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则以意象诗居多,比喻运用多些。当然,古代诗歌意象诗与口语诗之分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并无明显界限,一首诗里“书面语”和“口语”往往交融掺杂,比喻运用时而多时而少,而很多诗人也不能简单贴上口语诗人或意向诗人的标签。

古今中外,意象诗与口语诗之间的区别大体类似。在唐欣所作的《试论口语诗的意义和影响》中就说道:“口语诗采取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语言来作为诗歌的材料。”在《尚仲敏:口语诗是一种老实和厚道的诗》一文中也提到:“口语诗采用日常口语写作,反修辞,拒绝过度使用隐喻和意象。”“口语诗说穿了就是一种老实和厚道的诗。从叶芝的《当你老了》到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口语诗的典范。”

我最初受北岛、舒婷等诗人的影响,写意象诗。后来读到于坚、韩东等人的口语诗,开始尝试意象诗与口语诗相结合。与当初攻击朦胧诗时“不知道说什么的什么”一样,口语诗也遭到批判和攻讦。我也曾心生困惑,怀疑口语诗未必是正道,后来慢慢一琢磨,李白、杜甫、陶渊明、苏东坡、陈子昂的很多经典诗不是口语或者半口语的吗?再读了点外国人的诗,一些相对晦涩的诗人,比如米沃什,他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几首诗,不也是比较口语吗?我想,不是不能口语,是不能口水。北岛算是意象诗人了,读他的诗歌随笔集《时间的玫瑰》,感觉他虽然恨不得把老外一些玄奥的经典一个字一个词掰开给读者看,但他对于意象诗人里尔克口语化的《秋日》,却给了异乎寻常的评价。

《秋日》

里尔克

主呵,是时候了。

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

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一书中的《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一文里写到,正是这首诗让他犹豫再三,还是把里尔克放进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行列。北岛认为,一个诗人往往就靠那么几首好诗,数量并不重要。里尔克一生写了二千五百首诗,在他看来多是平庸之作,甚至连他后期的两首长诗《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普斯十四行》也被西方世界捧得太高了。“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但同时又非常克制,像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如此千古口语,是没有“难度”的写作吗?

苍山之光一秒钟前在群峰之上退去

同时撤退的 还有拖在大地身上的影子

像是叛乱的马群 尾巴一闪 低着头被赶进了马厩

落日铸造的巨钟 被送进了山峰托起的高炉

日光伪造的金币铺 一间间倒闭

先是西敏头发上的 然后是

烙在我额头上的 然后是

布施在一群牛身上的 混杂在

一堆干草中的 之后是

一些挂在桉树坚果上的

后来 山脚的一些柴垛和后面的乡村出现了

再后是山包上的电线杆子 再后是森林

半山腰的中和寺 溪水 最后是苍山

第九峰的积雪 第十二峰的积雪

世的界 一一亮相 复原

……

——于坚《苍山之光一秒钟前在群峰之上退去》

中国当代口语诗在吸收古今中外诗歌精华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探索创新,已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光伪造的金币铺 一间间倒闭”,“世的界 一一亮相 复原”,《苍山之光一秒钟前在群峰之上退去》还世界本来面目。一方面,把诗歌还原给生活,还原给人性,口语诗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口语诗在用智性的眼光审视世界、明确而自觉的语言建设指向等方面已达到相当的美学高度,大大拓展了诗歌的疆域。评论家谢有顺在《到了该公正对待当代文学的时候了》一文中写到“……特别是诗歌,这些年的成就远远超过小说,它对现代人生存经验的解析,精细、繁复、深刻,在语言探索上也有不凡表现,尤其值得珍视”。

口语诗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源自《诗经》的诚实和纯粹,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天籁之音,是事实的诗意,比如雷平阳《基诺山上的祷辞》,天然就是诗。这种古老村寨的原始祷辞,放到现代社会的阅读语境下时,诗感尤其强烈:

神啊,感谢您今天

让我们捕获了一只小的麂子

请您明天让我们捕获

一只大的麂子

神啊,感谢您今天

让我们捕获了一只麂子

请您明天让我们捕获

两只麂子

徐江是一位杰出的口语诗人,是有传世之作的诗人。我是否言过其实,让时间证明去吧。《通往胸科医院食堂的过道》,我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住在胸科医院的,往往是肺炎、慢阻肺、肺癌等重症甚至绝症病人,“砖混老楼/常年掩映在它自身的阴影下”,这里的气氛压抑、沉重、悲凉。然而,“像凡·高《囚犯放风》的画/和讲述纳粹时代/南欧游击队的老电影/地下工作者/在过道窜来窜去/有的倒下/有的踪远”。世间总有一些人和事,给我们带来永恒的慰藉、信念和希望。如同“把自己和时间变成影子/渗进墙”,这是口语诗表现的绝妙意象。需要强调的是,口语诗并不排斥意向、比喻和隐喻。“那一丝迷人的光”既是生活里自然界的光亮,也是慰藉心灵之光。

中外经典口语诗不胜枚举。从当代中国口语诗的主要特征来看,它们既追根溯源继承传统,又筚路蓝缕开拓创新。在表现万花筒一般五彩缤纷的社会现实和变幻莫测的人性这两个领域,气象万千的口语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无意在意象诗和口语诗之间厚此薄彼选边站队。任何时代,优秀之作都是少数,意象诗呓语成故弄玄虚的天书,口语诗粗制滥造泛滥成口水诗,这是常态和多数。正如《尚仲敏:口语诗是一种老实和厚道的诗》一文所说:“好诗在被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过后,总是倾向于引起沉默,引起瞬间的停顿、再现、体谅和同意,甚至感激。”而美好的口语诗和意象诗一样,往往是一个饱经沧桑的灵魂令人动容的人生感悟,是诗人馈赠尘世的礼物。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