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1)

它本是宋徽宗梦里的一个片段,在对器物之美有着极致追求的宋人手里完成了实现。从一个茶盏,到一个瓶子,凭借着独特的质感和釉色,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它曾盛极一时,后暗自淡去,如今又以满身光辉的姿态复出,带着历史和文化,吸引着今人。它的价格时常让人却步,不得不选择静静观赏,不敢拥有,同样也是怕破坏了那份藏在它体内的静谧之美。它便是来自有着很高艺术美学时代——宋代盛起的汝瓷。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2)

宋朝皇帝梦中的色彩

汝瓷最早出现于唐朝,源于河南汝州的窑场——汝窑,其中此地烧制的青瓷,工艺精细,备受皇室喜爱而成为御用瓷器,后来把这里生产的青瓷统称为汝瓷。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3)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汝瓷本普普通通,完全没有现今的名气和贵气,它之所以成为当年的“流量”大将,背后的原因则跟宋朝时的一位极具文艺气息的皇帝有关,即宋徽宗。八百年前的这位宋朝皇帝,与众不同,他对朝政似乎没有太大兴趣,而是对书法绘画等与艺术有关的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也的确有天赋,他的作品或他喜欢的东西放到现今来看一样都极具美感,从没有被时代遗弃。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4)

汝瓷的爆红则是因为他的一场梦,据说某天,他当时正在批阅奏章,突然感到困倦,于是便趴在桌上休息,就在此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梦到雨后天空的颜色呈现出青蓝色,非常美丽,直到他醒来时也未能忘却,或许是出于一种“艺术家”思维,他提笔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后来他让汝窑的工匠烧制出这种颜色的瓷器。没想到,在工匠的反复试验下,终于在加入玛瑙矿入釉后烧制出了这般青色,蓝中带着绿,绿中透着蓝,莹润透亮。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5)

当宋徽宗看到此天青色的瓷器时,完全被吸引住了,这几乎就是他所梦到的颜色。在他厚爱有加的影响下,汝瓷从此名声鹊起,直升当时五大名瓷的首位。宋瓷的技艺也越发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进入巅峰时刻,“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把当年烧瓷的繁荣景象描写了出来。同时,汝瓷因自身如此别致、淡雅的颜色、形体、纹路而被人作了“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的比喻,且流传至今,成了对汝瓷佳品的评判标准。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6)

不过,北宋灭亡后,汝窑随之销声匿迹,如此精美的器物和技艺差一点就彻底消失。所幸的是,相传当时有一位老窑工不想让金人拥有,偷偷从窑厂中取出了七件原本要进贡朝廷的精品,找了个地方把它们埋入地下,也就是这一行动才让我们能够再次发现此美物,也才得以让其失而复得。时至今日,人们也一直在继续发掘它,并研究它,只为能够再烧制出如宋朝时一样的汝瓷。毕竟这份精湛的技艺不是那么容易效仿的。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7)

难以复刻的卓绝工艺

据有关资料显示,汝瓷中以天青色为贵,粉青色为尚,天蓝色弥足珍贵而区分,在那个被宋徽宗影响着的时代,审美趋向高雅、简约、纯净,这些青色的打造考的是配釉,而配釉的背后考的就是工匠的经验和技艺,因为就算拥有了相同的配方也不一定能烧制出佳品,可见,这是一份难度极大且别具一格的技艺。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8)

天青色的釉色配方很敏感,据说想要获得完美的颜色,这需要工匠根据当下的氛围进行调适,这个部分讲求的是人为的经验,即便当代技术再发达也是很难把握得当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汝瓷精品并不便宜的原因之一。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9)

天青釉的色彩是由高温窑变结晶而形成的,因此烧窑是汝瓷的另一项重要技艺。据业内人士透露,烧窑难度大是因为变量因素太多,在温度升高中,配制好的釉会不断发生窑变,不同的温度值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因此,这需要工匠守在一旁,做到差不多每10分钟就得观察一下,根据火照及时调整,保证颜色出彩。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10)

此外,汝瓷的美还在于其内里的自然碎裂的“开片”纹路,这是开窑工艺所致,当窑炉内火焰熄灭后,打开窑门的瞬间,烧制中的瓷坯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即碎裂的开片音。同时,此刻也会因为温度的下降,产生二次窑变,即那些带着幽静雅致感的青色,不论是天青、粉青、豆青、蓝青等,均是在这一刻形成,而这个背后的原理至今还未被“侦破”。因此,汝瓷的技艺可谓自然、卓绝、不可妄为。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11)

走过了八百年历史的汝瓷,在保留着那个时代所创造的美学、匠意的背后,以自身独特的色彩、形美、气韵,向今人传达着其背后辉煌的史事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唯美,甚至还有一份哲理——为人之道,这些东西则是无价的。


推荐阅读:

蔚县青砂器,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龙泉青瓷,陶瓷界的真正弄潮儿原来是它?

名声传扬海外,这抹来自泉州德化的“中国白”你听说过吗?

国内好点的汝瓷(凭什么可以那么贵)(12)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阅读本期风物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