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 行必果法国谚语(言必信行必果)(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余足云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凡人于交友之间,口惠而实不至,则其出而事君也,必至于静言庸违。故舜之御臣也,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而孔子之于门人,亦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世人: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从政为官,言行一致均为应当恪守的本分,决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关于言行一致,中国古代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论述。《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论衡》中有言:“言行相应,则谓之贤。”关于言行不一的危害,史书中也记载了不少典故。王世充因“口惠而实不至”导致一败涂地的教训,就十分深刻。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在攻下洛阳后,被封为太尉。为展示自己有招纳贤才、广开言路的胸怀,王世充在太尉府外立了三块牌子:一求文学才识,堪济时务者;二求武勇智略,能摧锋陷敌者;三求身有冤滞,拥抑不申者。看到这样的三块“广告牌”,每天上书言事的多达数百人。王世充“悉以引见,躬自省览,殷勤慰谕”,于是“人人自喜,以为言听计从”。但事实上,王世充口惠而实不至,“下至士卒厮养,世充皆以甘言悦之,而实无恩施。”轻诺寡信的王世充,渐渐失去了文官武将及百姓的信任,也为自己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古往今来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都很重视“言必信,行必果”。明朝张津在浙江海宁谯楼上题过这样一副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他主政期间,克己奉公,不徇私情,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清朝乾隆年间的铁面御史钱沣也撰写过一副对联:“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钱沣在担任湖南学政时,曾前往各县视察,按当时的“棚规”,学子要凑钱向学政致意,但钱沣一概不受;他当京官时,不饰车马,只买了一匹瞎了一只眼睛的骡子当坐骑。

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始终坚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取信于民。毛泽东同志曾说:“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多次强调,“我们说了不是白说,说了就必须做到”“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如焦裕禄、谷文昌、廖俊波等忠诚于党和人民,重信践诺,敢于担当,都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的榜样。

但也要看到,现实中有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言行不一、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有的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这个“保证做到”那个“马上解决”,结果却失信于民;有的在各种承诺书中“签字画押”,然而实践中却不见行动;有的以冠冕堂皇的大话、假话忽悠组织,当两面人、做两面派……“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做久了,自欺欺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寓言故事里,总喊“狼来了”的放羊娃最终因失去信任而丢掉性命,那些总是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一再失信的党员干部,是不是该警醒了呢?(余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