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发动,伴随的往往都是政治。
古往今来,许多场惊世骇俗的大战,其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政治动机。
我们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也就是说,战争发动虽然与政治相关,但发动战争的原因则不能将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光明正大地公布出来,而是要假以借口,要让己方站在合情合理的立场上,也就是要名正言顺。
如此一来,开战的一方自然要寻求某种借口,来挑衅,来撕破脸,让对方不得不战,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古往今来,开战的借口那是五花八门,毫不重样儿。
自近代来看,最让我们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当然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当中,日本人的那个开战理由:我的一个小兵走丢了,我要进城去找。
多数人可能觉得这就是日本人假托的一个幌子,用于包藏其侵略中国狼子野心之目的。
但事实上,日本人这次倒还真没说谎。1937年的七月七日,还真有一个士兵在日本军队举办的军事演习中走丢了。而这个人自己也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失误,竟导致了一场战争全面爆发。
1936年,一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新兵,懵懵懂懂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成为了日本华北驻屯军某部第八中队的一名普通士兵。此时的他根本不会想到,一年后的那个夏天,他的名字会因为一次尴尬的走丢事件,而被记录在历史的册页中。
如果没有参军,按照原来的生活节奏,1937年的这个夏天,菊次郎应该在自己日本大阪的家里过着无聊但又安稳的生活。夏日的酷暑会让他汗流浃背叫苦不迭,但树阴间的蝉鸣与夜晚吹来的凉风,则又会将他心中的文艺气息唤醒,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两篇佳作。
但因为参军入伍,菊次郎的这个夏天过得并不安稳。
1937年七月七日的傍晚,志村在演习中突然感觉自己的腹部有些不适,随即下半身一紧,一时间,他眉头紧锁,心中暗暗叫苦。这是吃坏肚子了。
由于来到这里没多久,志村对于此地并不熟悉。情急之下,他随意找了一处地方,开始“发泄”自己的不适。但这一举动却让他暂时脱离了队伍。等到他解决好生理问题,准备归队时,却发现自己找不到队伍了。此时的他万万料想不到,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一场惨烈的交战正因他的这一行为而爆发。
在菊次郎正着急寻找队伍的同时,他“失踪”的这一消息,混合着一种微妙的味道,快速地传到了日本军队高层的耳朵里。
这是一个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的事情。大小的掌握尺度全在于怎样拿这件事来做文章。对于早就蓄谋已久的日军来说,这可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好机会。于是,日军高层立刻以此事为借口,向中方提出交涉,并且要求要进入宛平城内进行搜查,找到那位“可怜”的士兵。
这个提议放在那个早已剑拔弩张的时刻,无疑是一次赤裸裸的挑衅与阴谋。所以毫无疑问地被中方拒绝了。
日本人狗急跳墙。军官清水节郎在遭到中方拒绝之后,立刻下令向宛平城开炮,同时命令部队向卢沟桥发动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但是,让众人都没想到的是,菊次郎在战争爆发20分钟后,竟着急忙慌的自己跑回到了部队。并立刻将“失踪”原委清清楚楚地上报给了上级。他不清楚的是,自己消失的这20分钟,一场长达八年的大规模战争因为他的不在场而拉开了大幕。
当时,那些远在东京的日本军政要员们,对于前方忽然展开的战事,其实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日本的内阁和军部分成了两大阵营,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认为,目前对日本威胁最大的,是北面的苏联。目前日本的兵力并不充足,一旦开战,很可能陷入持久战泥沼,将日本拖进难以挣脱的战争泥潭。
故而,此时发起战争,风险太大,绝非上策。他的建议是,立刻平息前方的冲突,同时加快对中国东北的建设,以筹备兵力、资金,来支持更大的战争消耗。不得不说,这个人虽说是敌人,但他的战略洞见能力还是很强的。
只是,当时日本军队内部充斥着“扩大战争”的思想。这些人都是强烈的好战分子,此前的几场胜利,已经让这些人志得意满,目中无人。日本的陆军大臣杉山元、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等众多日本军队的重要将领,都支持趁此机会扩大战争。
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多数的日本军人对比那时候的中国根本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国家,短时间内就能完全征服。至于北方的苏联威胁,他们认为,那时候的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内部已经是一盘散沙,不值得担心。而当时的美国,罗斯福再次当选总统,国家内部对他而言到处都是孤立主义,美国也没办法来关注亚洲的事情。故而,这些军人们集体认为,已经打起来的卢沟桥事件,是他们对华开战“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
他们向天皇承诺,三个月左右,中国的战事就可以解决。
面对狂热的“扩战派”,石原莞尔的话根本没人能听进去。也幸亏无人搭理他,才让这个“日本第一战略家”更加“危险”的战略计划没有实施成功。
既然决定了要开启战争,那么身为侵略一方的日本,也就没有必要再伪装自己。
他们在得知菊次郎已经归队之后,欲盖弥彰,称菊次郎的行为为正常的“生理需要”,并且没有给其任何的军事处罚,而是让他退出现役,并且遣送回了日本国内。同时,在前方继续发动他们的侵略战争。
当时有媒体曾采访日本的前线指挥官大队长一木清直,并询问了关于菊次郎走丢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位指挥官则称,自己其实已经知道志村已经归队了,但战争已经爆发,如果因为此时再与中国军队交涉,并且停止战争,那么会让中国军队认为日本军队不堪一击,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所以,他们决定先占领部分区域,然后再去进行交涉。
当然,这些只是日本人的一面之词而已。真实情况是,当时的日本已经下定了侵略的决心,并且展开了行动。不久之后的淞沪会战便足以证明。因为当时的日本军方认为,不占领北京、天津、上海,就不足以称之为“扩大战争”。
前方的战事一触即发,日本不宣而战的疯狂举动,惹来了中国军队的愤怒与强烈反击。惨烈的战争就此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很多人可能学过一篇课文,里面介绍了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和上面的弹孔。
从那密集的弹孔,可以推测出当时卢沟桥战斗的惨烈。
据一位参与过此次战斗的老兵吴江平回忆,当时驻守在卢沟桥附近的二十九军官兵,在得知日本人无故挑衅并且开了第一枪之后,全都极其愤怒。当时在南苑驻扎的只进行了三个月训练的训练团,得知消息之后全都要上前线去作战。
日军用飞机大炮对军营展开疯狂的轰炸,中国军队处于极大的劣势。
这位年迈的老兵泪眼婆娑地回忆:那是他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惨烈战斗,耳边的枪炮声几乎停不下来。刚开始他有些不知所措,但身边的战友接连被炸死,副班长临死之前还大喊着:打日本,杀鬼子!这些场景让他激愤无比,忘了什么是害怕,一心只想和日本人拼到底!他记得那场战斗中牺牲了两个将军,佟麟阁和赵登禹。佟将军是骑着一匹枣红马断后,结果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赵将军在交战中被日本人在公路上伏击,壮烈牺牲。
相比于正在经历血与火惨烈交战的卢沟桥,另一边的“开战导火索”志村菊次郎,则幸运地回到了日本,远离了战火,安心的过起自己的生活。
只不过, 这个已经被军国主义裹挟洗脑的男人,并没有甘心于安稳地度过自己的夏天。
在1944年的10月,也就是日本战败前不久,再次应征入伍,踏上了去往缅甸战场效忠天皇的二次征战之路。但这一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一次与中国远征军的交战中,菊次郎被孙立人将军带领的部队击毙,结束了自己作为侵略者的罪恶一生。
而这位日本士兵前后的两次遭遇,也算是见证了日本从不可一世的猖狂,转向失利无能的溃败的全过程。这场因为这个小人物而开启的惨烈战争,最终也在他死之后不久,缓缓落下了大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