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成果教学建设,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发展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发展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世今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发展史

办学成果

教学建设

研究生教育

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合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开设三校教授统一配合,不 分学校。三校教授都由联大加聘。研究生由三校分别招收,学籍不属于联大。

北大研究院于1939年5月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研究所所长由北大各学院院长兼任,各学部主任也由北大各相关学系系主任担任。8月以后, 各学部逐步恢复与建立,到抗战后期,共设3个研究所,12个学部。清华研究院也于1939年恢复,到抗战后期共有4个研究所,16个学部,5个特种研究所。

1940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原三校研究所的基础上分别成立清华、北大、南开研究院,三研究院则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名义下公布研究生招生简章,联合招收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三研究院基本保持其独立性,课程的设置,学位论文的选题等,坚持自主原则。

留学生选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伊始,遵照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指令,选派留美留法学生。对于选派留学生事宜,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统一与教育部协调,在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名义下分别成立与留学相关之考试委员会,选派留学生。对于已出国之自费留学生,因其所学为国家战时所需,则采取奖学金的形式予以资助。

学术研究

应用科学研究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多个院系开设了航空、无线电、通讯、军事工程等与军事有关的许多课程,并编译军事教材、参考书等,以供教学、训练部队,以及普及军事知识之用。土木系和机械系增加的军事类的课程有:庄前鼎的《兵器学》,施嘉炀的《堡垒工程》、《要塞建筑》,王明云的《军用桥梁》、《军用结构》,李谟识的《军事运输》等。内迁昆明后,清华大学研究院于1939年恢复,专门设立了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5个特种研究所(其中农业所下设3个组),密切结合战时实情从事有关军事、经济建设等多种专题研究。1940年迁往昆明白龙潭后克服困难建起当时国内唯一的试验风洞,为航委会第二飞机制造厂试验轰炸机模型。在编译和推广航空教材方面,该所成绩卓著,先后有《气动力学概论》、《飞机异型及螺旋桨原理》、《飞机试飞学》、《空军战略的检讨》、《降落伞部队》等20余种著述完成,或作为航校教材、或作为培训空军部队和普及防空知识之用。化学、化工研究内迁后大西南各科研院所与军工单位纷纷将研究重心转向硝酸、纤维、木材、汽油、酒精、煤油,橡胶等项目的研究。

人文社科研究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们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哲学为例,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成果如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冯友兰《贞元六书》、金岳霖《论道》,及沈有鼎关于“意指分析”的两篇论文。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成书于当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的所在地南岳掷钵峰下,钱穆的《国史大纲》则完成于昆明宜良。

闻一多完成了《神话与诗》、《周易义证纂》、《楚辞校补》、《唐诗杂论》、《诗选与校笺》等。朱自清写了《经典常谈》、《新诗杂谈》、《诗言志辨》。许维遹写了《管子集释》、《韩诗外传集释》、《国语校诂》、《尚书义证》。浦江清写了《花蕊夫人宫词考》。刘文典写了《三余札记》。罗庸出版了《鸭池十讲》。

基础科学研究

华罗庚1941年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获得当年教育部第一届国家学术奖励金,该奖励的评语称,华罗庚的研究成果与世界著名数学家相比,“较诸氏为优”,“而于堆垒数论尤有甚大贡献”。华罗庚在联大期间先后完成20余篇论文,1937年至1941年,他的数学论文每年均在苏联《报告》杂志上发表。联大期间,陈省身对数学界知之甚少的示性类进行研究,发现了作为一般向量丛结构的基本不变量,被称为“陈省身示性类”。许宝騄在统计学中多元分析数学理论方面作出了若干处于世界前沿的工作,钟开来有关概率论与数学的研究属创新。

西南联大航空研究所试验风洞

联大物理系是战时中国首屈一指的物理研究基地,成果主要有:周培源有关相对论和湍流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速度脉动方程在湍流理论中的研究问题;饶毓泰、吴大猷、郑华炽有关原子、分子结构及光谱的研究,他们及其指导的学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吴大猷1940年出版的《多原子分子结构及其振动光谱》一书是该领域的重要著作;王竹溪发表了有关热力学、统计力学方面的论文多篇,并指导林家翘、杨振宁等进行有关超点阵统计力学和数学研究。马仕俊有关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张文裕、赵忠尧等关于核物理的研究,任之恭、孟昭英等有关电子学的研究。吴有训、余瑞璜有关X射线及其应用的研究等等。有多项成果在世界上均属前列。1943年到1945年,经过李约瑟主持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介绍到国外发表的学术论文共138篇,其中85%被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采用,它不少是联大的科学家发表的,物理系余瑞璜就发表4篇。1939年,余瑞璜回国后创建了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开始从事晶体分析的X射线强度新综合法的应用,并将X射线分析法在中国第一次应用于生产,分析了云南、贵州的铝矿。他在昆明期间的工作成果作为惟一的中国人的贡献载入国际X射线衍射发展的史册。化学方面,黄子卿1938年公布的他研究“冰—水—水蒸汽”三相点的测定成果。被国际上公认为出色的成果;张青莲有关同位素和重水的研究,为化学界瞩目。

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主要由北大地质系组成,是中国高校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地质系。1940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成立地质学会,并增设研究部,招收研究生。抗战期间联大地质学家的许多研究,均属地学界开创性或前沿性的成果。1940年,孙云铸著《中国北部寒武纪化石》,由地质调查所印行,这是中国学者写的第一部古生物著作。联大期间,孙云铸在昆明北郊发现了三叶虫化石新品种和寒武纪地层,研究了中国寒武纪地层界限问题。以后,他又发表了《云南志留纪及泥盆地层》等重要著述。王鸿祯、郭文魁等人有关西部地学的研究也有相当价值。其中,郭文魁1941年首次在滇东地区发现奥陶纪地质及第四纪冰川现象。他对四川油气田的研究指出了找矿方向,并为后来勘探开始的实践所证实。

西南联大生物学系实验室

生物学系汤佩松和物理学系王竹溪合作,1941年在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发表了《离体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论述》的论文。首次用热力学概念精辟分析了水分进出细胞过程的规律,被国际上公认是植物生理学上的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汤佩松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昆明大普吉)建立的植物生理组,是当时中国植物生理研究的一个中心。他和殷宏章、娄成后、罗士苇等十多位同事或助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生长素、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植物油、微生物生理、抗生素、植物感应性等方面,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培养了不少有声望的植物生理学家。1938年到抗战胜利前夕,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在《科学》上发表的论文60篇之多。

学社社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社团繁多,根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会社管理规则》分类法,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学生自治会、级会,具体而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联大学生自治会,以及各院系学生自治会。

学术研究

戏剧研究会、梭社、炔社等。

课外作业

体育会、音乐会、演说辩论会、出版组织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类学生社团最多,具体而言,有冬青社、三青团青年剧社、联大壁报协会、联大壁报联合会、新诗社、剧艺社、阳光美术社、高声唱歌咏队、铁马体育会、悠悠体育会、南湖诗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聚社、国民剧社、神曲社、民主学习社等。

日常生活

除夕社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先后建立各类性质的学生团体,其中大部分学生团体则主办各类刊物,发表时评杂文、文学作品、漫画图片等以丰富联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群社:群社机关报《群声》、文艺刊物《腊月》、画刊《热风》、壁报《书评》;冬青社:壁报《冬青》、街头报《冬青》、《冬青文抄》、《冬青副刊》(《贵阳革命日报》);联大文艺社:壁报《文艺》、《文艺新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聚社:《文聚》;联大壁报联合会:《春雷》;联大壁报协会:《现实》;新诗社:《七月诗叶》。

院系班创办

外文系1946级班的壁报《生活》;联大工学院壁报:《神曲》、《熔炉》、《西南风》、《燎原》。

个人创办

熊德基、鞠孝铭:壁报《春秋》;林元、方龄贵、吴宏聪、何燕晖等:《边风》。

其他

《湿风》、《耕耘》、《辨奸》、《火炬》、《诛伐》、《十二月》。

知名校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李政道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王力、向达、吴晗、金岳霖、陈寅恪、汤用彤、冯友兰、冯至、魏建功、罗常培、丁声树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马大猷、王竹溪、王湘浩、叶企孙、华罗庚、江泽涵、许宝騄、吴有训、余瑞璜、周培源、赵忠尧、胡宁、段学复、饶毓泰、钱伟长、黄昆、葛庭燧、张文裕、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李正武、李荫远、肖健、沈元、陈彪、金建中、洪朝生、徐叙瑢、黄祖洽、戴传曾、万哲先、李德平、廖山涛、严志达、华罗庚、应崇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纪育沣、杨石先、张大煜、张青莲、唐敖庆、黄子卿、黄鸣龙、曾昭抡、申泮文、朱亚杰、肖伦、何炳林、汪家鼎、汪德熙、陈茹玉、钱人元、高振衡、曹本熹、蒋明谦、余国琮、张滂、周同惠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

刘崇乐、汤佩松、李继侗、吴征镒、张景钺、陈桢、俞大绂、殷宏章、戴芳澜、王世真、王伏雄、邹承鲁、沈善炯、陆宝麟、陈华癸、钮经义、娄成后、裘维蕃、张树政、钦俊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孙云铸、杨钟健、赵九章、冯景兰、傅承义、马杏垣、王仁、王鸿祯、王恒升、徐仁、陈永玲、叶笃正、卢衍豪、刘东生、关士聪、池际尚、谷德振、宋叔和、张宗祜、张炳熹、郝诒纯、贾福海、顾知微、郭文魁、郭承基、涂光炽、陶诗言、黄绍显、董申保、谢义炳、穆恩之、杨起、陈庆宣、陈梦熊、於崇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学部)

朱物华、刘仙洲、吴学蔺、孟昭英、章名涛、梁思成、蔡方荫、吴仲华、王守觉、王补宣、毕德显、吕保维、刘恢先、李敏华、杨嘉墀、张恩虬、陈芳允、林为干、周惠久、郑哲敏、孟少农、钱钟韩、黄宏嘉、曹建猷、常迥、梁守槃、慈云桂、潘际銮、卢肇均、吴全德、唐稚松、屠守锷、王希季、戴汝为、严陆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

陈省身、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光亚、陈力为、郑哲敏、黄培云、叶铭汉、高鼎三、吴佑寿、韩德馨、李鹗鼎、龙驭球、陈士橹、沈渔顿、徐匡迪

中央研究院院士(数理组)

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赵忠尧、饶毓泰、曾昭抡、杨钟健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物组)

陈帧、殷宏章、张景钺、戴芳澜、汤佩松、俞大绂

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文组)

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

纪念建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区校园内(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本部旧址所在地),为纪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在滇八年的办学历史而建,隶属于云南师范大学,属国家行业性博物馆。

博物馆于1985年建馆,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2平方米,馆藏文物1218件(套)。博物馆内设2个展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及1个活动展厅,常设3个基本展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馆区内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遗存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梅园”、“民主草坪”、李公朴先生衣冠冢、闻一多先生衣冠冢以及镌刻有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的石雕火炬纪念柱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博物馆所辖景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景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原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东北侧,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均有复制碑,碑座呈圆拱状,中嵌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