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翼青教授粉丝众多,我是其中之一与他的学生“胡椒粉”有点儿不同的是,我多年前通过阅读《中国教育报》“认识”了胡老师并慢慢成了朋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读书让我们学习更好?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书让我们学习更好(让我们比从前更好)

读书让我们学习更好

胡翼青教授粉丝众多,我是其中之一。与他的学生“胡椒粉”有点儿不同的是,我多年前通过阅读《中国教育报》“认识”了胡老师并慢慢成了朋友。

先说说我手机里珍存的一张照片吧,因为这张照片从一个角度记录了胡老师的影响力,也见证了我俩的友情。照片的内容是2018年8月南京一家报纸关于高校新生开学的新闻页面。这个新闻报道了一个饶有意趣的细节,盐城中学两名同桌女生,考取南京大学同一专业,问起她俩对南大的最初印象,两人异口同声说出了胡翼青教授的名字,她俩高中时听过胡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从此心怀南大,终于梦圆。

看到这个报道,我与胡老师都很开心,我们的喜悦源自对教育的共同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那天,我们聊了很久。

两名女生所说的讲座是前几年的事情了。我校有个文化传统,为响应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春季都会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活动中经常会邀请专家前来讲学。2016年春暖花开时节,在筹备“读书节”活动中,我们邀请南大胡翼青教授来校讲学。请胡老师讲学的理由简单却充分,他曾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这个全民阅读推广品牌始于2004年,很有影响力。倾听“读书人”的读书故事,某一天我就在《中国教育报》上“邂逅”了胡翼青教授。他在大学讲坛倾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他在学子心田热心播撒读书的种子,他倡导“用读书启蒙学术思想”,他所主持的“南大胡翼青读书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南京大学人文学科学生培养的前沿学术阵地之一,甚至影响到周边高校的学生。

胡老师以“读书”引领起初有些懵懂的大学生开启学术梦想,这是工作中的一个创举,尤其是他多年寂寞中的执着坚守令人感佩,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心有戚戚焉,他注重对学生的唤醒与鼓舞。他的读书会的特征更在于表达,读后感的交流中充满了质疑、交锋与争论,这就让“读书”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得以升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思想者。

胡老师自己热爱读书,有独到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有自己的品牌“读书会”,他还是国家级媒体推动公众阅读的明星人物。在“阅读节”之际,邀请胡老师来校跟学生们面对面聊聊读书,不正是他们的幸运吗?

《与世界伟人谈心:论读书的四种境界》,胡老师一开讲,果然不同凡响。他说,要立志为兴趣而读书,更要为独立的思想而读书。读书,就是成长,就是心智的不断提升。通过阅读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在与人类的伟大思想进行心灵对话中,建构自己的心灵。读书可以把过去的心灵、现代的社会实践与自己关联在一起,帮助自己成为思想者。

胡老师的演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天的微信朋友圈里,我写道:“这半天将会成为我经常回味的时光。”的确,至今我还时常想起当时的氛围。可容纳千人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连后排都站满了闻讯而来的师生,大家以阵阵掌声回应教授的精彩演说。胡老师长于雄辩,纵横捭阖。他的声音并不很大,但睿智幽默的话语富有穿透力,加之讲话时身体微微前倾,感觉他有一种凝聚力把偌大个会场融合成三五知己扺掌雄谈。学生们听得眼神发亮,年轻的面庞写满了兴奋与钦佩,恨不能立马读破万卷书。

原本中午放学就结束的讲座,因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其提问互动环节一直延续至午后。这次讲座也让我与胡老师结下了友谊,以前我在报纸上“追星”,现在我在微信中讨教。2018年秋天,我又邀请胡老师来校讲座。讲座前后一杯清茶,坐而论道,相谈甚欢。我说我一直记得教授的话:读书,让我们比从前的自己更好!我拿此言指导我的学生,也用以自我勉励。我时时提醒自己,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启迪思考,教育有时就是播下一粒种子。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14日第9版

作者:陈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