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北京自贸区”)建设正凸显与众不同的一面。今年5月1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实施,明确北京自贸区包括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大片区;8月5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自由便利专项提升方案》印发,提出要突出“准入即准营”。
打破行政区划全域发展、将自贸区发展上升到立法规定、从货物贸易跨越到服务贸易……大胆试、大胆闯,仅一年多的时间,北京自贸区已闯出一条特色的发展新路径。在“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入成熟期等重大机遇面前,“十四五”后半程,北京自贸区能否迎来高光时刻?
打破行政区域限制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至此,我国共审批设立了21个自贸区,范围涵盖我国东西南北中,形成了由点到面、辐射全国的自贸区网络和全国整体开放的格局。
根据《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北京自贸区的定位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北京自贸区实施范围119.68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科技创新片区31.85平方公里、国际商务服务片区48.34平方公里(含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5.466平方公里)和高端产业片区39.49平方公里。
在功能划分上,科技创新片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跨境金融等产业,打造临空经济创新引领示范区;高端产业片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产业,建设科技成果转换承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国际高端功能机构集聚区。
对此,中国企业研究所秘书长唐大杰认为,北京自贸区站到了制度创新的前列。他表示,国际自由贸易竞争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竞争,良好的营商环境、有竞争力的税负和清廉高效的行政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局限在特定地域内,不仅会增加入区企业的成本,人才吸引、创新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企业活动也会受到限制。北京自贸区打破行政区划的举措,恰好避免了这些弊端。
打破行政区划后,各区开展了组团试点发展模式。通州组团重点打造了“国际金融港”和“国际设计小镇”品牌,昌平组团努力将生命科学园打造成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大兴组团通过临空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三区”耦合发展,打造全球创新资源接驳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努力建设投资自由便利、贸易自由便利、运输往来便利、资金跨境流动便利、人才从业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以大兴临空经济区为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北京与河北两省市自贸区政策的优势区域,大兴临空经济区发挥临空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三区”叠加优势,被赋予了“打造以航空物流、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三大功能为主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临空经济区”的定位。事实上,大兴临空经济区也不负众望。据大兴机场临空区(大兴)管委会主任助理刘丁丁介绍,今年上半年,大兴机场客货吞吐量飞机共起降5.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69.1万人(进港231.8万人,出港237.3万人),货邮吞吐量6.7万吨(国内航线6.7万吨,国际航线63.4吨)。
在各自贸区具体的贸易内容上,北京自贸区也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与其他自贸区货物贸易所不同的服务贸易道路。“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已将许多工业企业外迁,留下了更符合首都区位特点的服务业。相较于其他自贸区对货物贸易的侧重,北京自贸区则更侧重于服务贸易,强调人才、技术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解释道。
政策红利赋能投资发展
在北京自贸区批复成立后,配套政策也在逐步跟上。
2022年8月5日,北京市印发《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自由便利专项提升方案》,提出要突出“准入即准营”,北京自贸实验区企业开办便利性进一步升级。
政策红利的加速释放,对北京扩大贸易规模、吸引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朝阳区便是缩影。聚焦“商务、金融、科技”三大重点领域,依托“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中关村朝阳园”三个重点园区,2021年,朝阳区新设企业近3.83万户,占全市16.1%,居全市首位;新设外资企业721家,同比增长45.7%,占全市37.5%;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占全市32.8%;吸引合同外资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0.6%。2022年1-4月,朝阳区新设企业10410户,占全市12.63%;新设外资企业169家,占全市33.3%;实际利用外资18.8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占全市26.7%。
北京自贸区红利的释放,也为北京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在微观层面,自贸区的开放属性,将使北京的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与便利化,而这也是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在宏观层面,则可促进北京“一核两翼三圈三轴”协同发展。
“北京自贸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消除政策性障碍,提供更多的先行先试空间和创新的舞台,促进北京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城市功能完善等各个方面,对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洪涛分析称。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姚歆则指出了北京自贸区对北京“五子”联动发展的意义:“五子”,每一子都立足国家战略,每一子都集聚首都优势,同时也与《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相互对应。以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第一子“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例,《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第四章“科技创新”正好与之对应。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效果已然显现。例如,包括怀柔科学城在内的“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北京全市GDP的1/3。
此外,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则提出,北京“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贸易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业态,数字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加广泛,数字技术也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探索和提升。谈到跨境贸易,绕不开空中运输,大兴临空经济区在其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如何走好“十四五”下半程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自贸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四五”前半程,北京自贸区蓬勃起步,后半程,北京自贸区也不得不直面国内外复杂局势的挑战,并在 “一带一路”、RCEP所带来的机遇中寻找突破点。
多位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从国际看,伴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全球疫情常态化和经济下行,北京自贸区的全球化发展或将面临挑战。从国内看,白明和王鹏均提示,在与其他自贸区同步发展时,北京自贸区要注意避免陷入“同质化”发展的僵局。以科技创新片区为例,全国各地都在强调发展科技和创新,北京如何在这之中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值得深究。对此,白明认为,北京可以利用自身科研院校多、科研投入高的区位优势,着重发展基础研发。
挑战背后则是更大的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RCEP等相关规划将逐步进入成熟期。洪涛认为,北京自贸区可借此开展更广泛的贸易和投资,及时跟进保证贸易投资便利自由的相关政策,引领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此外,全国各地自贸区都在加快发展,并按中央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北京也应抓紧机遇期发展自身独特的服务贸易,避免陷入同质化。
2022年8月3日,北京经信局印发了国内首个数字人产业政策《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8月31日将在京召开的2022年服贸会增添元宇宙板块内容等,都是北京不断探索自身优势的积极尝试。
从北京自身的区位优势看,北京自贸区建设背后有首都自身特色产业做支撑。“一方面,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其数字技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相对较发达,可为北京自贸区三大片区提供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北京具有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可以有利链接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技术。”王鹏说。
【对话】大兴机场临空区(大兴)管委会主任助理刘丁丁:跨区域协同支撑京冀高效联通
Q:大兴临空经济区定位是什么?
A: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充分发挥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双重作用,辐射带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以航空服务为基础,以知识密集型高端临空产业聚集为目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临空经济区。与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示范区实现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Q:北京自贸试验区方案实施后,大兴临空经济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A:一年多来,大兴临空经济区清单化推进政策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合力促进项目落地与建设,聚焦生命健康、数字经济、跨境贸易等重点领域,产业开放创新优势进一步提升。
在清单化推进政策创新层面,“双自贸片区”创新任务254项实施率整体超97%。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层面,结合自贸试验区赋权落地,已承接市区两级178项赋权,土地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临空区的事临空区办”。
Q:大兴临空经济区对北京高质量发展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哪些支撑作用?
A: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地处京津冀核心区域,承担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的重大使命,拥有国际超大型综合枢纽,是全国唯一一个集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双自贸区、综保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数字贸易试验区等政策优势于一体的经济功能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好“五子”,子子与大兴临空经济区相关。
Q: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A:“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是国门形象初步彰显,基本形成国际要素初步集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制度环境优越、营商环境国际一流、生态环境优美、京冀共建共管的现代化绿色临空经济区。
国际交往门户功能初步显现。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对外交通网络建设持续完善,与河北省、天津市等周边地区快速交通网基本建成。港产城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临空经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人以内,基本实现职住平衡。制度创新探索实现重要突破。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试点政策、“放管服”重大改革举措率先在临空经济区先行示范,以数字经济新业态、数字贸易等为特征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大制度改革试点政策率先落地,成为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开放平台。
Q: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A:临空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省市自贸片区政策的区域,我们在跨区域协同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推动实现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新体制落地。比如,我们的综保区,也是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综保区,我们与河北方面首创了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的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和发展成果共商共建共享,推动综保区于去年年底正式封关验收运营,将实现综保区与口岸功能区一体化发展,京冀区域直接高效联通,提高京冀区域内货物运输效率,构建我国最高通关效率示范高地。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陆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