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唐河(古代中原地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1)

在南阳盆地东部,有一条略呈东北西南流向的河流——唐河。千万年来,河水滔滔,川流不息,自北而下,逶迤南流,绕过高岗,越过平原,纵贯唐州大地。它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润出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一方勤劳朴实的民众。

唐河,清时因河流纵贯古唐州地而得名。又名泌河,古称沘水,长江流域汉水水系支流唐白河支流。上游赵河与潘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麓河南省方城县。汇合后称唐河,经河南社旗、唐河、新野,湖北省襄阳市,于两河口与白河交汇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张家湾注入汉水。全长230公里,流域面积8685平方公里。唐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6条。左岸有毗河、泌阳河、三家河、清水河、蓼阳河、礓石河,右岸有桐河、绵延河、涧河等。

唐河干流,上游在河南省方城县境内,支流(河源)有两条:东支潘河,发源于伏牛山系的河南省方城县七峰山南麓,河长47公里,流域面积614平方公里;西支赵河(也称东赵河),发源于方城县李郁垛山东麓,河长76公里,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赵河与潘河分别自赊店(今社旗县城)西东两边南下,在社旗县城南龙泉寺汇合后称唐河,经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等县入湖北省境。境内干流长191公里,流域面积7734平方公里。

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44亿立方米,最大值出现在1975年,径流量为39.1亿立方米。河流流量多年实测平均值为48.78立方米/秒,最大值多出现在7~8月,最大流量达134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10日郭滩站)。唐河河道集流较快,洪水来势凶猛,洪峰暴涨暴落,往往形成特大洪水,一般流量大于2500立方米/秒的洪水3~8年发生一次,大于6000立方米/秒的洪水10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水多出现在7~8月。河流侵蚀模数居全区之首,年平均709.74吨/平方公里,最大值1975年可达1830吨/平方公里。河水含沙量仅次于丹江,多年平均值为3.21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最大含沙量为8.94公斤/立方米(1965年)。

古时的唐河(古代中原地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2)

泗州塔

唐河地区的先民们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辛勤劳作,繁衍生机,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位于城北7公里、唐河西边1.5公里处的城郊乡后洼村寨茨岗新石器文化遗址、城南今上屯镇唐河西边的汉代堰陂遗址和龙潭西北蓼阳河上的汉垱水利工程,以及唐州古城内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的泗州塔等等,都是唐河古代物质、文化文明的象征和体现。

汤汤河水联结豫鄂通道

战国、秦、汉时期,唐河称为沘水、比水,唐、宋、元、明称泌水,全长230多公里,县镜域河段长103公里。其发源于方城县北部七峰山南麓的黑龙潭,潭水经潘河南流经方城至赊店镇(今社旗),与西北而来的赵河交汇;其后因流经古唐洲地,清代中叶被称为唐河,沿用至今。

在源潭南与毗河、泌阳河交汇,继而南流,于城西北有桐河汇入,水势渐大,河道渐宽,在县城南继续西南流,并先后有三家河、清水河、绵延河(绵阳河)、蓼阳河等支流汇入;于苍台镇于湾村南礓石河汇入口出河南省界进入湖北省襄阳市,在双沟镇龚咀村西与白河汇流,称之为唐白河,又西南流22.5公里后在襄州区张湾镇汇汉江,至汉口而入长江。

古时的唐河(古代中原地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3)

唐河、白河、唐白河示意图

在我国古代相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陆地交通的落后,利用河道水运就成为了古代运输的主要方式。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利用河道船只运送货资的情况;秦后各朝代朝廷都设有漕运官吏,专一负责漕运的调配管理等事项。地方各州县向朝廷缴纳的税粮、贡品、丝帛等物资大都通过河运运往京师,修建于隋代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长达270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就是典型代表。

古时的唐河(古代中原地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4)

唐河

而在其他地区开发利用自然河道也是古代水运的首要选择。汉唐时期,长安、洛阳均为全国政治中心,江南地区粮物运往京师的最佳线路就是汉江,船只到达襄阳后,进入豫西南有三条水路:其一,继续沿汉江西北行,再沿丹江逆水而上,到达淅川县西北部的荆紫关,然后用马匹或人力驮运,过武关翻越秦岭到达长安;此路线虽捷径,但要翻越秦岭山区,不便人力、车辆行驶。其二,出汉江沿唐白河、白河北上,到达南阳北石桥镇,陆地沿三鸦古道,翻越云阳九里山经鲁山、汝州到达洛阳。此路因为白河沙多水浅,不便船只通行,且北段陆地高山阻隔,亦不为通畅。其三,出唐白河沿唐河东北行,经唐州北上可达源潭、赊店,然后登陆路,过方城经叶县、宝丰而达洛阳,则是一项最佳的选择。

唐河特点众多适宜行船

在古代沘水(唐河)水量是很大的,据《史诗·楚世家》载: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四国联军与楚国交战(史称“垂沙之战”),因为河水较深,联军不敢轻易渡河攻战,双方在今唐河县城西南上屯、郭滩交界一带隔沘水(唐河)对垒半年之久。后在当地一樵夫指点下,联军才得以渡河袭击,楚军大败,可见当时唐河水势之大。

古时的唐河(古代中原地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5)

唐河

其中原因,一是由于古代人烟稀少,环境植被没遭破坏,自然降雨就多;二是潘河上游的黑龙潭里有五个大泉向外涌水,给河流补充了足够的流量。且由于唐河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具有上宽下窄、河岸陡、切割深,河水含沙量少的特点,非常适应于行船,不足之处是河道湾多,据一位1950年代在此开船的老船工讲:唐河从鄂豫边界水台寺进入唐河镜至源潭西北出县镜这一段,大的“几”字弯形就有15个之多,本来两地直线相隔四五里的路程,而河道往往要绕十几里。因此,有“白河的滩,唐河的湾”之说。尽管如此,在古代陆路运输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唐河水运仍然是中原地区联结湖广和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运输通道。据民国17年(1928年)河南省《粮食运输》载:“唐河(县)运输自源潭镇起,南经县城西关及郭滩、苍台,达襄樊通汉口...输出物以五谷、黄豆、香油等为大宗。”

古时的唐河(古代中原地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6)

唐河

唐河,一条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河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河流流向,在今之前的千百年间,曾经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舟楫物流通道,兴盛繁荣了沿河的多个集镇,也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美好传说和故事。


来源:水与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