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人物分析教案(人物阅读与赏析)(1)

阅读与赏析

——《学步》教学录评

钟玉文 /执教  罗良建 /点评


一、赏析评语,自我完善

  1. 板书课题“学步”,学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的心得。谁愿意把同伴给你的评语让我们大家欣赏一下?

2.读同伴评语,谈自己的体会

生:爸爸给儿子的寄语,很富有哲理。语句优美,符合题材。

师:是同学对你的评价还是?

生:同学对我的评价。

师:他评价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的评价很符合实际。

师:很好,请坐。他是一个很谦虚的孩子,接受同学对他的评价。还有没有?

生:同学给我的评语是:书面整洁流畅,语句通顺,只不过太直白,没有哲理,希望能把语句写得再完整一点。

师:你觉得他哪一点评得特别好?

生:是在谈自己的感受,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师:很好,有收获。

生:别人评价我太直白,应该有悬念,书写不整洁。

我们学过很多方式,可以通过侧面烘托来说明,举一两件事例,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结尾太大众化……总的来说,文章写得很肤浅,好像学过这篇文章,没有给你留下太深的印象,再仔细琢磨一下吧。

师:我觉得你真该好好感谢一下给你写评语的同学。

师:你要不要谢谢他一下?

生:嗯,应该谢谢。

师:你怎么谢谢他呢?

生:该把自己的作文再好好修改一下。

(点评:在本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读、评同伴的读后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每个孩子写作的点是不同的,他们对文章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这种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写作,其思维的多种层次与多种视角,通过交流,可拓展大家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们虚心接纳别人意见以不断完善自己。)

二、欣赏佳作,点评提升

师:请被小组推荐出来的孩子起立。

师:如果想推荐自己,也站起来。这些同学被大家推选出来,说明他们的习作算是我们班的佳作了,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既然都想,那有要求了。在听的过程中要仔细认真,等会儿听完了以后,我奖励他来点一组同学对他的这个习作进行评价,而且每个同学说的要不一样。想先听谁的?

(学生们选出了两位同学)

师:那我们先欢迎这位同学给我们诵读。

师:注意文章既要写得好,也要读的好,才能够让大家受到感染,对吗?

(生上台朗读《爬起来》。)

师:刚才说了要奖励你,你想请哪一组的同学来点评?

(学生选出一组,开火车点评。)

师:注意“和你不一样”,每个人只说一点。

(点评:一组学生,人人点评、参与面广,“和你不一样”的表达要求,对学生是考验,也是训练。)

生:他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描写,他把他学骑自行车要勇敢坚持的实际结合起来了。

师:他在课文里面体会到的一点是什么?

生:结合生活实际。

师:继续。

生:我觉得他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很深刻。

师:深刻在哪里呢?你只要说到他文章里的某一句或者某一个词都可以。

生:我觉得他的最后一句跟他前面所说的都很贴切。他总结得非常好。

师:最后一句是什么?还想听一听吗?把最后一句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爬起来,勇敢面对困难。脚踏实地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师:那么他最后总结的这一句,是不是从课文里面体会到的?

生:是。

师:你能不能说说是从课文里面哪儿体会到的这一句?

生:课文最后一段。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

(点评:通过追问,旨在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抒发感受。)

(学生读课文,回扣文本。)

师:你是从这一段话里的哪一句体会到的?

生:儿子,你的旅途才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

师:从这一句体会到的,请你再读一次,请同学们记住他送给你们的这句话。

生:爬起来,勇敢面对困难,脚踏实地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师:一起告诉我!

生齐读:爬起来,勇敢面对困难,脚踏实地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师:你看,真是送给了大家一句名言。

(点评:风趣。这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的过程,习得语言,就在教学过程中。)

师:接着下面一位……

生:《学步》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寄语,从一位父亲的角度,记录了儿子学步的过程,也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走好人生道路的殷切希望。

师:你真会听。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夹叙夹议。既有自己的理解,也有书中的语句。语句也非常优美。

师:你看看,他说到了一点,与前面同学都不一样。

(点评:充分肯定与众不同的表达。不同的表达,来自倾听,来自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课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其核心是思维的训练。)

生:我觉得他的题目跟他中间写的一些内容特别贴切。就觉得这篇作文写得非常好,它的中心非常明确。

师:你把题目再告诉大家。

生:《爬起来》。

师:你看多生动啊——“爬起来”。

(欣赏第二篇佳作,学法同前:小组开火车点评。学生的点评语言精彩,每人表达都“和你不一样”,略去此环节。)

(赏析第三篇习作,自由点评。)

(生读习作《学步与探寻》,原文省略。)

师:这轮由你随意请同学给你提建议,来请吧!

(点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把发言权和选择权给予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品质。)

生:在文中可以多用一些比喻。

师:这是一种表达方式。还有没有?

生:以后,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惧怕困难,要让困难惧怕我。

生:我觉得这篇作文写得非常好,前面有个同学没有做到的,结合课文里的语句,他做到了。里面有一句:“儿子,你的旅途才刚刚开始……”他能结合课文里的语句,还能结合课外的一些故事。

生:他结合课文的语句感受很深刻,还能结合课外的小故事。

师: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不要害怕困难,遇到困难要抓住困难。

生:他对课文的总结非常好,他不是像我们这样摘抄课文的整个大段。他是从课文里面节选重要的词语来体会的。

生:我觉得他的文章里面有一些语句非常精辟,非常像名言。比如这一句:“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要在乎能否到达终点,关键是沿途的风景,和你看风景的心情”。

师:真是一句名言。同学们积累下来,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再读一读。(生齐读)

师总结:课内课外都巧妙地结合,所以我们读书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多读课外书,并且要把课外的知识活学活用。

(点评:四两拨千斤!教师的点拨,从欣赏、建议,到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积累佳句……一切语言材料都源自学生。)

生:这句话就像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句话就像他写的,人生不可能只有平坦的路,不可能一直成功。要去挑战,要勇敢地往前走,即使遇到了水洼泥泞,也要迎难而上。

师:课文里有一个词,只要不摔倒,你总是?

生齐声:乐此不疲。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学生读书)

(点评:重点重敲!抓住关键,逆势而顿,及时捕捉文本信息,进入文本领悟深化,课堂自此更有张力。)

师:对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但我们都要像他说的那样——

生齐声:乐观的人会迎难而上,胆小的人会放弃。

师:这是课文里的那个儿子,面对困难、坎坷,他总是乐此不疲。对这个词你还有没有其他体会?

生:我觉得乐此不疲的意思就是乐于干某件事情,不疲倦。我觉得这就是学步时的那份热情,你拥有了这份热情,你就可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师:除了有热情,还要有勇气,这就是乐此不疲!还有吗?

生: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我觉得即使是摔倒,我们也要爬起来,走好以后的路。

生:我觉得他的这篇文章紧紧围绕了他的最后一段:“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然后他把学步和寻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写学步,一部分写寻路。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师板书:生命的过程)

(点评:精彩!“乐此不疲”,在师生这里,“乐”就是热情,“不疲”就是勇气,“此”是什么呢?是学步和寻路,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过程,我们充满热情,我们充满勇气,乐此不疲,正是《学步》这篇文章的生命力所在,而这个生命力,悄悄地生长在课堂里,生长在师生的对话里,生长在朗朗的读书声里。)

师:还想不想再听一位男同学的?

(生朗读《面对困难别低头》,原文省略。)

师:好有男子气。你看我们刚才那位虽然也是男孩,但是风格完全不同。我想考一考大家,我让一组人“开火车”来点评,然后其他同学补充。

(点评:好一个“开火车”!一组同学就是一列“火车”,每一节“车厢”都不能少。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应是课堂的主人,都应有话语权。教育的公平就在于老师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此环节,老师关注到了没有参与的学生,并及时给予机会。)

生:我觉得他善于用比喻句。他把困难比喻成一堵围墙,他要想办法,把这围墙给打倒。他也结合文中的语句……

师:有点贪心,你说了很多点了,但是这个同学有一个特点。他很会欣赏别人的表达,谢谢请坐!

生:我觉得他的文章就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还富有真情实感。

师:这怎么像老师说的话呀?能不能说具体一点?说其中一点。

生:我觉得他那句“天堂在前,地狱在后;成功在前,失败在后”运用得比较好。但是也体会到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然后呢他就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非常有真情实感,让人感觉不是那种非常做作的作文。

师:我以为我把他难到了,结果她多会说……

(点评:好!教师评价学生的评价,是欣赏,是鼓励,更重要的是准确,不空泛。哪怕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

生:他的声音很洪亮,很有气感。

师:“气感”这个词换一下。

生:很有气质。他的作文中心很明确。他是先抄了一点书上的。

师:抄了一点,还是结合了一点?

生:结合了一点,书上写的,然后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我得给他提个建议,还得再结合一点文中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还要再结合一下自己的生活,这样给人的感觉会比较有真情实感。

师:如果空话套话太多,别人就会觉得不真实,是不是这个意思?

(点评:抓得准。教师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词准确、简洁的习惯。)

生:我觉得他刚刚说把困难当成一种磨炼,一种成长,这个非常好。但我还是想反驳一下他。不一定要一大段一大段的摘抄,找一两句话说得很详细,也可以。

师:抓住文章里的一句话,一个点,把它深刻体会并表达出来,对不对?这个孩子很有见解。

生:我可以补充一下他的意见。如果整段整段地摘抄课文里的话,感觉你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把这个文章拼凑起来,就没有真情实感。

师:说得真好!等会儿你们就可以对照自己的作文,想一想,看一看你是不是这样的。其实除了这几个同学,我们班还有好多同学的作文都能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都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感想。

(点评:如何写作,是学生教学生!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以学定教,顺势而为,也就是教师对每一个孩子的表达都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和鼓励、及时的总结和提升。)

三、刻画人物,升华情感

师:在你们的文章里我读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儿子,还有一个就是父亲。在你们的字里行间,我能感觉到儿子的形象,也能感受到父亲的情怀。现在你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形象,板书到黑板上。

(生陆陆续续说:勇敢、热情、锲而不舍。)

师:我们课文里有没有一个词可以表达他的这种精神?

生:乐此不疲、勇往直前、坚强、迎难而上。

师:等会儿我还要评价一下,看哪些同学的板书写得非常漂亮。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位父亲。

(生陆陆续续说:期望、关爱。)

师:当看到儿子踉踉跄跄蹒跚前行的时候,看到儿子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的时候,那位父亲?

生:我觉得还有担心、呵护。

师:刚刚你们在读后感里谈到的,看看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祝福。

师:再看课文的前面,刚看到儿子甩开了一切,独立前行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是?

生:惊喜,欣慰。

(点评:此环节,学生运用文中词语勾勒儿子、父亲的形象品质,深化思想情感。)

师: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对照黑板上的词语感受一下,这个儿子和你们有没有相似之处?父亲跟你们的父母有没有相同之处?当父母看到你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他们是担心的;当看到你们独立前行的时候,他们是惊喜的,欣慰的。由此想到的是,你们学步的过程就是一个寻路的过程,寻路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师板书:生命的过程)

师:这个过程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殷切的希望和爱,请拿出爸爸妈妈给你们写的信读一读。看爸爸妈妈在回忆我们学步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有没有哪个孩子想来读一读爸爸妈妈对你说的话啊?

(生读父母的信,原文省略。)

师:今天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了爸爸妈妈对你说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下来。

(生抒写感言,牢记嘱托。)

(点评:此环节,联系自己,当堂拆开父母的信,引发情感共鸣,感受深沉、无私而博大的父母之爱,殷殷深情!通过写感言,珍惜亲情,牢记嘱托,勇敢前行。)

师:感谢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爸爸妈妈,牢记他们的嘱托,在我们成长的路上,肯定有许多的坎坷和艰辛,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它。请你们打开课文,齐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儿子,你要勇敢地走,要脚踏实地地走。”

师:这句话也是我要送给你们的。孩子们,你们六年级了,即将毕业,也即将走上你们人生的又一段旅途。老师祝福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勇敢地、脚踏实地走。希望你们能好好珍藏这封信、这份爱,让它伴随你走过人生旅途……

(1.四川省成都市芳草小学;2.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