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23年春节档定档的电影已经有七部,分别是《流浪地球2》《满江红》《深海》《无名》《交换人生》《中国乒乓》和《熊出没》,其它几部电影宣传都较为频繁,并且有一部电影观众挺期待,但只要稍稍了解国产电影的又都知道它挺特殊。
那就是程耳导演的《无名》,要说这部电影演员阵容也相当强大,梁朝伟、王一博、周迅、黄磊、森博之、大鹏、王传君、江疏影、张婧仪等等。可以说是国产类型片的顶配,谍战也值得期待。
但这部电影宣传又是最稳得住的,除了有些明星的热搜,预告还是早期那两个片段性预告,连个正式预告都没有。这种物料和宣传导致观众除了知道导演,主演和是谍战片,很难让人猜测是个什么故事。
而且,绝大多数看过导演前作的观众,都知道《无名》一定会是风格化极致的类型片。喜欢的可能很喜欢,但大概率不会受到大众的喜欢,最终在票房上表现也会有限。鉴于《无名》宣传太少,这里还是分析下导演的前作吧。
6年了,影迷称神作,观众看不懂?《无名》导演前作什么水平
要知道,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是2016年12月上映的,距离2023年春节档差不多6年的时间,6年才一部片子产量很低了。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程耳的第三部作品,2006年的《第三个人》是小成本的处女作,口碑一般,2012年的《边境风云》倒是知名一些,但也是类似非行的《全民目击》那类结构精巧有反转的犯罪片。
你现在去看《边境风云》除了叙事结构玩得不错,电影美学和表达也没有太多追求。
《罗曼蒂克消亡史》一出现就完全不同,先不提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杜淳、钟欣潼、倪大红、袁泉、闫妮等全明星顶级阵容。这个严肃的美术美学,张力十足的镜头表现,再到打碎了的电影结构叙事,以及在剧情和表达上明显的艺术追求。
电影的剧情和角色就不赘述了,说起来不算复杂,但是导演把叙事结构打碎了玩得还挺花的。这个三言两语就说不清楚,但我相信大多数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这个主观感受都是这样的。
那就是抱着极高的期待去看了这部电影,但是看完后却有一丝的失望。总得来说,这部电影有一个优点两个缺点。
优点就是导演拍摄手法很优美,电影的美术美学强到了极致,很多镜头更是拍得很有意境,让人非常的享受。你哪怕不喜欢也知道导演的审美,以及镜头调度放世界上都是最顶级那批。
相比之下大多数商业大片就是没有灵魂的流水线商品,单看美学和镜头就值回票价。不过,这两个缺点无法忽视。
一是大多数人会觉得剧情很差,整个电影花了这么多篇幅讲杜月笙的从日本侵略前、侵略、侵略后,是想刻画杜月笙的一生吗?难道杜月笙的上海黑帮大佬生活就是导演心中的罗曼蒂克?
如果是的话也麻烦好好刻画这个人物,不要调子起的太高,好像要做那个年代的上海历史讲述者一样。其中插入小六被囚禁成性奴又是想表达什么?单纯表达日本人的恶?这和本片的主题罗曼蒂克消亡史有什么关系?难道小六在被囚禁前的混乱生活也是导演心中的罗曼蒂克?
这些在导演打乱的叙事结构下,很多观众都是看得云里雾里的,看不懂。
二是选角其它演员都是上海人,上海话还是重要设置,结果偏偏选择了葛优来演黑帮大佬,葛优在本片里对于杜月笙这个角色塑造的只有儒,没有狠,很难相信这个说话慢吞吞,没有表情的人会是一个黑帮大佬。
片中所有主角都在说上海话,就这个男主角在说普通话,看起来还违和的,杜月笙可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这导致对于这部电影有太高期待的人,最后绝对会非常失望。你明白导演技术非常精湛,特别是美术,镜头和演员带来的氛围意境。但是你感觉这部电影就是空有其表,形式大于内容,是一个炫技作品。
这时你去看网上的评论,特别是影迷又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对于美学和镜头的吹嘘不用提了。但他们跟着会说哪里是什么隐喻,哪里有什么内涵。最后就是这部电影被严重低估,这可是中国版《上海往事》《纽约黑帮》《教父》什么的。
从“神作”到“烂片”,从低估到故弄玄虚,《无名》导演前作是什么
如果你不是影迷还有学电影的,别抱太大希望认为自己能去看下去。这电影肯定不是烂片,是不是神作也值得商榷。但导演不是拍给普通人看的,这个世界上的电影有很多,大多数都是服务观众的商业片。但某些文艺片和类型片属于作者电影,导演想怎么拍怎么拍,并不太照顾普通观众的感受。
当然,有些文艺片,类型片普通观众也喜欢看,但《罗曼蒂克消亡史》属于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那种。大概就是美国有《美国往事》,这部电影就像《上海往事》,完全往黑帮史诗电影方向去拍,导演明显有这个野心,电影的美学,镜头和氛围都拉满,全明星阵容和剧情在追求上又像那么一回事。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是被低估的中国黑帮史诗片呢?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故弄玄虚的烂片呢?
我认为处于中间吧,导演有野心在美学和镜头氛围上拉满了。但是打乱了叙事结构,同时角色塑造和剧情表达上面又含糊不清。导致电影优秀的镜头语言和故事剧情结合,观众没能反馈,也没能让学院在专业领域有多大的认可。
《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国内外a类电影节是没什么斩获的,你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走逼格路线,但又没有拿下专业奖项获得认证,那不就是逼格没有起来。如果不是《无名》上映,不管是影迷还是网友很少谈论《罗曼蒂克消亡史》。
说到底,这电影是走逼格路线逼格又没起来,最终反而影迷和大众两不靠,还是有点尴尬的。
6年了,《无名》导演前作的评价,也该尘埃落定了
这部电影为何没封神,我认为本身还是有较大问题,《美国往事》的神韵,《低俗小说》的手法,结果反而搞得两边都不是人。镜头语言肯定不用讲,它主要有两个问题吧。
1、首先这个打碎叙事结构是个神来之笔,但偏偏这点玩糟了。
这电影属于多线叙事,结构上面时间顺序又被打乱。全世界玩这种叙事结构的经典电影并不少,但大多数是悬疑片和黑色喜剧,原因也很简单。像《两杆大烟枪》,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包括前几年的《心迷宫》是多线叙事黑色喜剧,表面严肃但线索汇合在一起是喜剧,这个喜剧能牢牢抓住观众。
多线叙事的悬疑片是一个道理,电影始终有个悬念吸引观众。如果剪辑做得好,在不停反转的时候一直能给观众有情绪上的强烈冲击。你如果在剧情和表达上有追求,那就是非常凌厉的类型片。
不过,黑帮史诗片和多数经典犯罪片一样,这样玩叙事结构的电影不多。
这样玩最著名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除非你真在电影结构,还有叙事编排上有顶级的天赋,你看几十年过去了,后来那么多多线叙事的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但《低俗小说》始终只有一部。
我认为这部片子多线叙事,打乱时间结构玩砸了。有人吐槽它剪辑烂,其实剪辑还好,最终结构上勉强圆上来了。但它多线叙事的结合没有《低俗小说》那种神来之笔,我还记得片中还有角色莫名其妙没戏份了的。
电影是视与听的艺术,也是剧本和角色给观众带来情绪冲击的艺术。
这电影如果不打乱时间结构,正儿八经的像《美国往事》《教父》《纽约黑帮》,甚至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或者杜琪峰的《黑社会》那样拍,哪怕就现在这故事剧情,评价也会提升一截。
2、电影的角色塑造和剧情表达挺拧巴,这似乎是他们这代中国导演的通病。
好比这部电影的表达到底是怀念民国的罗曼蒂克,还是对于民国罗曼蒂克消亡的讽刺。粉丝的争议都很多,说白了导演就是没有讲清楚。
中国主流观众的眼中,民国上海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配上时代的哀鸿遍野,本质是让人感到讽刺的。尤其是片名《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实在是欣赏那个他处于人上人是年代,不然怎么会说一句罗曼蒂克?他又是如此的痛恨这个年代,因为没有他心中的罗曼蒂克,因为他的浪漫消亡?
这个言论其实有点戴帽子,现在的网络上很常见,问题在于电影到底给观众传递什么?
导演就是故意没讲清楚,他们这代中国导演又挺类似的,管虎的《八佰》,娄烨的《兰心大剧院》,陆川的《南京南京》等等。
这几部电影是不是电影语言都拉满,全明星阵容。但主角和剧情落脚点和国内观众主流观点相悖,甚至明显能看到受到外国思想文化影响的地方。导演似乎是为了商业(好像知道国内观众不喜欢),于是又妥协了,搞得角色和剧情稀里糊涂的。
最终导致观众老是在“立场”上面反复的争吵,导演心理拧巴,电影拍得拧巴,观众看得也拧巴。你要说同类经典外国电影拧巴吗?当然不是了,人家纠结个什么劲。
同样可能成为史诗?希望《无名》导演收敛点,不要犯前作的毛病
他们这代导演我喜欢曹保平,刁亦男,徐浩峰和宁浩,不太喜欢程耳和一些第六代导演,就因为他们的拧巴。但还是支持这类导演拍电影吧,我记得当年《第十放映室》年度点评系列对这部电影的点评是:我们应当对这种有勇气背对观众,且万分认真的电影而鼓掌(大概这个意思)
现在全世界这种导演和风格化类型片都越来越少了,全都是流量流水线商业片。
国内早期很多用心拍片的电影人被这个时代所怠慢,当年《可可西里》就五百万票房,《太阳照常升起》一千多万,以至于后来姜文为了市场拍的《让子弹飞》,当年也一堆人说这电影拍得故作高深……
连《霸王别姬》都有人抱怨太无聊,更何况是《罗曼蒂克消亡史》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分水岭。有些电影能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两者兼顾,但更多的电影,要么商业要么艺术。商业得过分,要么庸俗不堪,要么审美疲劳;艺术得过分,要么曲高和寡,要么不知所云。
既能让人看得懂又能让人看得爽,这种电影实在是万里挑一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和第六代导演很多电影一样的纠结,但拍上海黑帮这份纠结还能理解,《无名》传闻是拍我党工作者的谍战,希望导演老老实实讲好故事,电影镜头已经拉满了,演员除了个别也不会拉胯。
如果拍正面谍战还那么拧巴,现在这环境肯定会挨骂的,不信就看看管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