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

成都战役复兴场高河坎战斗遗址

1949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军28师83团从丹棱北上,经石桥进入蒲江县境,解放蒲江县城。12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成都战役的命令。24日,胡宗南部国民党军由新津向西进入蒲江,妄图打开西逃之路。解放军第10、11、12、16、18军在大邑、邛崃、蒲江至新津东南弧线上全线展开,对被包围的国民党军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时至27日,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在蒲江的寿安、中兴、高桥、松华、西来、复兴场一线东西地区,彻底歼灭国民党军在大陆上最后的一支主力,粉碎敌军的西逃计划。

今天,七十年前那场令人惊心动魄战争的硝烟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之中。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平来之不易,今人定当倍感珍惜。为了那段不被忘却的纪念,为了铭记那些为蒲江解放而浴血战斗的指战员们,为了缅怀他们曾经辉煌壮丽的丰功伟绩,收集整理档案文献与亲历者回忆,全景还原成都战役在蒲江的历史场面。谨以此,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

此期,我们推出的是成都战役之复兴场战斗。

1949年12月13日,为切断胡宗南国民党军南撤云南之路,刘、邓首长下令:第十六军、第十军速向乐山、眉山一线前进,务于15日或16日进抵该线,占领乐山后续占眉山、蒲江、洪雅、夹江地区。17日,刘、邓指示前线部队:“渡岷江后,以十二军即攻占邛崃、大邑。十一军攻占新津,控制彭山及岷江以东之要地。十军、十六军攻占眉山、蒲江、洪雅、夹江地区”,“并在上述地区集结待命,寻歼成都外围之胡匪”。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兵团之第16军,军长尹先炳、政委王辉球,辖第46、47、48师,第46师师长齐钉根、政委范阳春,第47师师长郑统一、政委郭强,第48师师长王晓、政委姜思毅。按照刘邓首长指示,该军指挥所向本军各部发出关于下一步作战命令,其一为“四十八师由洪雅出发经张白岩场、刘店子进至邛崃战备集结。”

18日,《刘伯承、邓小平等关于全歼胡宗南部之部署致杜义德曾绍山肖永银尹生炳杨勇等电》指出:“该匪现均猬集成都周围,似图顽抗”,特调整部署,指示“杨潘应令十六军主力集结名山、丹棱、蒲江地区。”该日,第16军第48师之先头部队第143团由洪雅向名山之百丈、黑竹关挺进,翌日拂晓该师主力出发向名山、蒲江、邛崃地区挺进,下午占领蒲江大兴场、大塘铺地区。

21日,刘邓首长命令:“胡宗南集团退路已断,必作最后挣扎,困兽犹斗,为使各军密切协同,决定杨勇、杜义德统一指挥第三、第五兵团共五个军,务歼胡宗南集团于成都地区。”同时,指示各兵团:“我军追击阶段已告结束,对当前之敌绝非一两个冲锋所能歼灭,严防轻敌乱碰”,“各军应就现地调整态势,掌握部队,恢复体力,调集火力,鼓励士气,瓦解敌军”,“今后的作战方式,仍用先打弱点和集中力量割开敌人,一点一点吃的战法”,“千万不可进行无准备、无把握的战斗”。杨勇司令员、杜义德副司令员及时调整部署,其一令第十六军配合十二军由蒲江地区进至复兴场、寿安场之线侧击国民党军。随即,第16军研究决定:令46师立即前出到蒲江东北之中兴场、高桥地区;军指和47师主力进抵丹棱;48师占领百丈、黑竹关、大兴场一线各要点,全军务形成三角配置,牢固控制敌可能向西、向南突围的退路。

24日,第16军军前指在军长尹先炳等人率领下进驻蒲江县城,紧临火线指挥战斗。

尹先炳判断,李文兵团企图绕过12军控制的邛崃一带的阵地,从邛崃东南至寿安场之间突围逃窜,16军完全处于敌突围方向的正面。刘邓首长迅速电令第16军,要尽最大努力堵住口子,并要求杨勇、杜义德加强该方向的兵力配置。16军立即调整部署,收拢该线所有部队,迅速以蒲江西崃场为中心作向心集中运动,做好堵截围歼敌人的决战准备,同时考虑到敌人兵力较多,战线又长达30余公里,仅靠第16军三个师单纯地阻击是很难全面堵住的,还必须视情发动积极地进攻才能以先发制人的攻势,制止住敌人急切逃命的势头。遂令,第46师除留少数部队控制各要点外,主力当即向敦厚场、西崃场地区发动进攻;第47师主力迅速北进,准备从右翼向寿安场、松华场、固驿镇地区进击;已经到达川康公路黑竹关的第48师立刻挥师向北,从邛崃西南13公里处的青石铺下公路,向以北的大兴场、复兴场地区进击;军预备队第139团迅速进至夹江、洪雅一线防守,拦截由中心战场漏网溢出的残敌。

25日,刘、邓首长致杨勇、杜义德及各军首长并报军委,贺龙、李井泉的电报,判断“胡匪所部有于日内即行突围逃窜或解体之可能”,要求“各部队应即多方迅速切实查明当前敌人之动态,如其突围时,则应适时适地于野战中捕歼之,如其仍固守顽抗时,则应以各种方法争取瓦解,并速作有效之组织的进攻准备,以便适时受降和诱导起义与多方捕歼可能溃窜之散匪。”杨勇、杜义德令第16军由蒲江进至复兴场、寿安场之线,并向刘邓致电报告,“我以十六军四六师、四七师置中兴场、西来场地区,四八师置复兴场、卧龙场线。”

时为16军48师师部的电台报务员的荆浩《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八师万里征战纪实》一文,回忆:25日晨“16军首长命令48师,除留少数部队控制名山百丈、黑竹关交通要道,主力全面展开,向青石桥、复兴场、邛崃地区进攻,并主动协调46师向西来场攻击”,48师首长决定:“由142团坚守第二道防线,在百丈、黑竹关继续加修工事,控制川康公路各要点;王晓师长和姜思毅政委率主力向青石桥、复兴场地区推进;144团在左路向卧龙场、青石桥方向进击。”

25至26日,第16军48师于高河坎、青石铺(一作清水铺、青石桥)、卧龙场、复兴场各要点,与胡宗南部第1、3军各一部展开围歼战,是为成都战役之复兴场战斗。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2)

复兴场战斗示意图

(第16军绘制)

(按:该图绘制南河坎应为高河坎,方位却不正确)

尹先炳军长《十六军渡江进军及贵州剿匪斗争的回顾》(《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回顾贵州解放2》,1982)一文回忆,25日“四十八师在高河坎截歼敌一军一部”,26日“四十八师于清水铺、复兴场歼敌一、三军残部两千七百余人。”

时任人民解放军5兵团副参谋长的潘焱《忆成都战役》(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成都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编《回忆四川解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一文回忆,25日,为协同兄弟部队歼灭突围之敌,五兵团杨勇司令员即令“四十八师向清水铺、卧龙场地区出击”,至黄昏“军指以四十八师于清水铺地区扫荡散敌”,26日“四十八师于清水铺、复兴场地区歼敌一、三军残部2700多人。”

时任第16军作战处处长的高涨《四千里的大迂回作战》(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成都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编《回忆四川解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一文回忆,25日“左翼四十八师快速北进,先后在青石铺和邛崃南面之高河坎各歼敌一部后,发现北面为十二军部队控制,即由南北向复兴场、西崃场方向前进”,26日“四十八师在复兴场包围歼灭敌一、三军残部,俘敌2000余人。”

荆浩《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八师万里征战纪实》一文,记载:25日近午“144团进至卧龙场、青石桥地区遇第一军167师师部已部正在抢占川康公路,我即发起攻击,敌一击即溃,纷纷向南面山区逃窜,我紧追到一个山头上,将未及撤走的敌师部一部和一个通信营全歼,俘敌1000余人。”该日143团进行高河坎战斗,“计毙、伤敌100余人,生俘副团长杨维义以下官兵600余人。此战共歼敌167师师部一部,500团团部和两个营全部,共800余人。”26日,“48师在复兴场、青石铺地区共歼敌第一、第三军3000多人。”

高涨、祝庭勋、王鹏恩、罗昌焜、罗正中《五千里大迂回 围歼胡宗南集团》(姜思毅主编《刘邓大军史话》,解放军出版社,2002)一文,记载:25日“第48师第143团在青石铺、南河坎(按应为高河坎)附近歼敌一部。”26日“拂晓第16军向突围之敌发起总攻,当日,左翼第48师在王晓师长、姜思毅政委指挥下,主力由南河坎(按应为高河坎)向南,另一部由大兴场,直插复兴场,歼灭敌第1、3军残部3000余人,接受8个保安团起义。”

据第2野战军第16军编印《黔东至成都西南地区迂回围歼战(1949年9月5日至12月27日)》“协同野战军主力歼敌重兵集团”一节记载:25日,决定于次日拂晓全军向敌发起攻击,命令:“第48师歼灭进至西崃场以西和西北地区之敌”,26日“第48师在复兴场歼敌第1、第3军残部二千七百六十四人。”

成都战役中,复兴场地区为胡宗南突围部队到达之最远点,双方犹以争夺高河坎的战斗最为激烈,数十年之后当时参战的第48师指战员们仍然记忆犹新。

高河坎战斗,人民解放军担任主攻任务的是第16军第48师第143团,当面之敌为号称“主力中的主力”的胡宗南部第1军第167师第500团。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3)

高河坎战斗要图

(荆浩绘制)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4)

高河坎战斗

时任第16军第48师第143团团长的左良《进军大西南的最后一仗》(姜思毅《刘邓大军史话》,解放军出版社,2002)一文,结合林涛《高河坎战斗》《复兴场受降记》(1950年11月泸州军分区政治部编印《进军与建设》),记载:12月26日(按当为25日)“我团奉命率1、3营(2营另有任务)经百丈、黑竹关、大塘铺、青石铺向复兴场地区进击,协同友邻部队歼敌。上午11时左右,当部队进至复兴场西北约两公里处时,担任前卫的一营发现有部队正沿着临溪河北岸向西行进,这正是一股从我友军南北夹击的袋形阵地中,乘隙突围夺路西逃之敌。该敌见我军迎头迫近,无路可逃,即回窜至河边的高河坎村内,企图顽抗。”为歼灭该敌,封堵敌人的逃路,143团尖兵3连“随即紧跟敌人猛追,并向敌退踞的高河坎西南角发起了冲击。由于敌人先我占领了村沿有利地形,以轻重机枪组成火网,向我冲击前进的突击排猛烈扫射,村前又是一片已收割过的稻田,地形开阔;我则是在行进中发起冲击,未及时组织好火力进行掩护,致使突击排的两个班大部伤亡,3连连长叶大志,也在指挥冲击时中弹牺牲。”担任主攻的1营营长张继勇见3连冲击受阻,“即指挥1连从3连左翼进入战斗,向高河坎村西进攻,令2连绕向村北包围敌人。1连接受任务后,即组织火力压制敌人,以迅猛动作占领临近高河坎村西和西北角的几个家屋。”随后,“团部和3营迂回进至高河坎村北及东北之围干头、普山边地区,1营2连则由村北进到高河坎东南之普江边。至此,高河坎之敌已被我严密包围起来。”左良团长观察高河坎地形,分析:“高河坎四周有一道低矮的围墙,南面靠河的一边已被河水冲塌,围墙外是收割过的稻田,地形平坦,在村西、西北和北面,都有临近村庄。北面的围干头,距高河坎只100多米,西边的村子更近一些,便于我隐蔽集结兵力,组织战斗,就近发起冲击。”经侦查,高河坎的敌人是胡宗南的嫡系第1军第167师第500团的2、3营,自吹是第1军主力中的主力。根据当面敌情、地形和我已将敌包围,敌我形成对峙的情况,左良团长决定“暂停进攻,抓紧时间进行战斗准备,部署兵力、组织火力,于下午6时发起攻击”。他部署:“1营从村西、西北进攻;3营从村北和东北进攻;1营2连在村东担任助攻牵制敌人;团迫击炮阵地配置在团指挥所西北侧坡上。”下午3时许,师政委姜思毅来到位于村北之围干头的团指挥所,协助该团进行战斗的组织准备,并鼓励部队发扬决战决胜的高昂斗志,奋勇歼敌。在部队变更部署接敌进攻中,团司令部通信参谋顾义向1营转达命令时,不幸腹部中弹牺牲。下午6时,总攻开始“当发起冲击的信号弹在团指挥所升起后。团、营的火力队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一齐猛烈向敌人开火,与此同时。1营突击连(1连)在村西北角,3营突击连(9连)在村的北面,分别在1营营长、3营副营长高士金的直接指挥下,迅速越过稻田、冲向敌人扼守的村沿。当抵近敌前沿阵地时,投弹组一齐将手榴弹投掷过去,突击组端着冲锋枪一面不停地扫射,一面飞速越过低矮的围墙冲了进去。敌人在我突然打击下,还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除被打死、打伤外,就纷纷举手作了俘虏。1连在突破敌人前沿阵地进村后,连长陈清仁即指挥部队向突破口两侧及纵深发展。战斗中,突击英雄8班班长褚家保,连夺敌人两挺机枪,负伤后仍继续战斗,战士苏继芳两次负伤不下火线。1营营长长继勇趁着1连突破的胜利,立即令3连沿着河向高河坎南侧突击。3连在副连长王英士带领下,战士们怀着为牺牲的连长和战友们报仇的满腔仇恨和必胜决心,个个奋勇争先,由高河坎村南一举冲进了村。当1连在村内战斗中突进敌指挥所时,3营9连在营团火力掩护下,以勇猛的动作,迅速越过一片开阔的稻田地,在1人牺牲,3人负伤后,也从高河坎北面突进了村。”三个连从西、北、南攻入高河坎,随后“各连即分头在村内扫荡残敌。此时敌人已失去了指挥,斗志全无,成群向我投降,临时藏在草堆里或藏在室内床下的敌人,也相继被我搜索俘获。”1营在审问一被俘军官时,得知敌人曾规定以点火为集合失散人员的信号后,“他们立即在村内点起了火,接着便有在四处分散隐藏之敌,陆续向火堆处集中,向我缴械投降。”整个战斗,“历时约1个半小时即胜利结束。此战共毙、伤敌37人,俘敌副团长杨维义以下官兵600多人,我伤亡58人,其中3连连长叶大志、顾义等21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5)

左良,时任16军48师143团团长,2014年7月22日逝世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6)

王晓,时任16军48师师长,2013年3月11日逝世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7)

原16军48师长王晓“成都战役纪念碑”题词

高河坎战斗当天的后半夜,左良回忆说:“团炮兵连发现在复兴场北面山丘后的村子和树林里,有大批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在四周驻扎有我军,感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准备向我投降。团得知此情况后,即让炮连连长刘怀贵和3营长教导员李国兴带部队去接受投降。经清查审问,该敌系胡宗南第1军的残部,其中除1个团部的炮兵连、运输连和卫生连外,还有军部、师部的人员,共1200多人,并缴获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各两门,重机枪两挺,电台两部,以及大批骡马、辎重。”

左良团长向王晓师长报告战果时,王师长一面向143团表示祝贺,一面提出要严格遵守战场纪律、缴获的钱物要归公和俘虏政策。

当时担任总攻任务的1营营长张继勇,回忆:“12月25日,48师对敌人发动总攻,143团作为先锋团,1营和3营一起执行攻下高河坎的总攻任务。”张继勇让一名通讯兵去叫副营长勘察敌情,副营长刚走出指挥部不远,又返回来说:“有部队,他们是自己人。”张继勇有不祥之感,因为副营长侦察方向不可能有自家部队,肯定是敌军。他说“不对,赶紧撤”,当他们撤离不到百米,3营已经与敌人交火了,原来敌人事先在高河坎一带修筑好工事。他说“战斗打得紧张,解放军英勇杀敌,敌人连装子弹的时间都没有。”至今,张继勇仍清晰地记得3连连长叶大志在指挥冲锋时中弹的情形,他说:“叶大志那年才26岁,浓眉大眼,国字脸,1.7米左右的个子,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8)

张继勇,时任16军48师143团1营营长

荆浩,时为16军48师师部的电台报务员,带电台随143团执行任务,他回忆:“下午6时,左良团长下令发起总攻,三发红色信号弹凌空升起,由团炮兵连,一营、三营重机枪连和各连60炮排组成的火力队,一齐猛烈向敌开火。迫击炮弹、60炮弹在敌阵地开花,轻重机枪火力网一串串火舌一齐射向敌人。各营连干部亲率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从三面冲向村内,与敌展开近战搏斗。一排排手榴弹投进工事,一把把雪亮的刺刀刺向敌人胸膛,把敌人冲得七零八落,阵脚大乱。”战斗结束时,“该敌副团长杨维义化装成老百姓逃出我包围,又被我142团通信连电话排班长毕金保往师部架线时遇到,将其活捉。”他说:“这次战斗打得很艰苦,团通讯参谋顾义奉命向一营传达团长命令,冒着敌人密集火力,通过封锁线时,腹部中弹,肠子都打出来了,他捂着肚子堵住肠子掉出来,坚持完成传令任务,由于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9)

荆浩,时为16军48师师部的电台报务员

时为16军48师143团政治处干事的李学良《勇猛顽强扫残敌——记成都战役高河坎歼灭战》(《蒲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一文,回忆:“高河坎有20来户人家,村内有几幢高房子,到处是竹林。四周有一道低矮的围墙,南面靠河地段已被河水冲塌,围墙外有一条小干河沟宽约15米,深2.3米,河沟外是稻田,地形平坦。村西、西北和北面都有临近村庄。”143团前卫连尖兵3连,“紧跟猛追至距敌400公尺处,为歼灭该敌堵封敌人的逃路,在营、团均未赶到的情况下,随即沿着通向村子的两条小路向敌发起冲击”,“突击排的两个班大部伤亡”。在进攻受挫后,“连长叶大志又亲率全连发起第二次冲击,冲至村口围墙下敌人举起白旗佯装投降,部队继续进攻时,连长叶大志壮烈牺牲。团通讯参谋顾义见状义愤填膺,又亲自指挥,冲锋陷阵,不幸腹部中弹,肠子外溢后仍继续冲击20公尺倒下阵亡。”1营营长张继勇赶到见连续冲击受阻,“即指挥1连从3连左翼向高河坎村西进攻,令2连绕到村北包围敌人。1连组织火力,迅猛占领临近高河坎西北的几家房屋,同3连一起形成包围之势。”随后,团长左良、政委罗枫奇赶到,察看地形,了解情况,调整部署。下午6时,总攻开始,“团、营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一起猛烈向敌人开火,1营1连、3营9连在1营营长张继勇、3营副营长高士金指挥下,分别从村北、西北迅速越过稻田,冲向敌人扼守的村沿,投弹组一齐将手榴弹投掷过去,突击组端着冲锋枪一面不停地扫射,一面迅速越过围墙冲进村子。敌人在我突然打击下,开始仍继续顽抗,敌军官狂叫:给我顶住,每人再发十块大洋。”激战中,“1连连长陈兴仁带头冲锋和敌人夺枪拼刺刀”,“3营副教导员庞爱民棉衣被炸破、棉帽被炸掉”,“3连副连长王士英带领战士们个个奋勇争先”,“机炮连在连长赵洪福、指导员徐福生指挥下,六O炮齐发,在敌阵地处处开花”。此战,“共歼敌1个师部、1个团部、2个营;计毙伤敌37人,俘敌师参谋长和副团长杨维义以下官兵600余人,收容部份家属,缴获无后座力炮4门、汉压重机枪6挺、轻机枪12挺和12部电台、一批金条、银元、马匹等。”

陈宇《蓉城春晓 解放成都纪实》(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7)记载,25日“国民党军第三营被退守到高河坎上,在陈菜园设置机枪阵地,重点设防。国民党军占据的这个地方,从地形上看是很险要的,这里四周岩石作墙,构成天然的屏障,岩墙的外面都是水田,而靠河的一面已被河水冲塌出一个缺口。最初,解放军攻击部队正是看上这个缺口,英勇顽强地向河坎上的国民党守敌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都未能奏效。”随后,143团“各连迅速赶到复兴场附近,立刻投入到战斗中,这就使虽然在火器方面占优势的国民党军第三营在兵力数量上又处于劣势,走在后面的其他国民党军正想赶上来增援,但已来不及了,解放军各部迅速展开作战队形后,把占领的阵地转瞬间巩固下来,构成严密的封锁线。”攻击令发出后,“架设在高河坎对面的重火器瞬间爆发出怒吼声。一连突击组的苏继方、高舍才等五个人手端冲锋枪跃出战壕,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疾速越过河水,迂回到岩墙西北角,由守敌背后从水田一侧发起攻击。一连在突击组扯开个口子后,紧跟上来,攻入敌人据守的高河坎,然后向纵深发展。张营长当即命令三连沿河边正面冲过河去。凭险据守的敌人拼命顽抗,河水中溅起朵朵水花。弹雨中,三连指导员首先带着一班和三班的战斗小组端着轻机枪上河坎,一阵阵激烈的枪声连成一片。”经清点,此战斗“共俘虏敌副团长杨维汉以下339人,毙伤敌37人,缴获当时最新式的重武器无后坐力炮两门,枪支420余枝。”

时任143团2营机炮连连长的袁由盛,曾经参加过高河坎战斗实地现场总结会,他回忆团首长总结高河坎战斗前期失利原因:“一是轻敌,没有估计到敌人会这样顽固,装备这样好;二是不应死攻,前两次受挫后,不应再在原路线继续组织三、四次进攻;三是突破口没有选择好,地形对我不利,敌人将村内房子墙壁都挖通构筑工事,封锁住正面通道;四是没有组织好第二梯队。”

1949年,高河坎村民应于福年仅13岁,他回忆:“那天从高河坎下堰捕鱼,刚上河坎,就打起来了。只听枪炮噼噼啪啪的,打得很激烈,就像爆鞭炮一样。一到下午,要解放的时候,解放军的枪打得最激烈,还调来很多炮,大炮、钢炮调了很多。但是,没有打民房,都打在两边的田野上。原来是开阔的田,尽是谷子田,树都没有。最后打得解放军硬冲,冲到三个院子里头,牺牲了几个解放军,短兵相接,全部用刀,国民党军队没有办法,逼得投降。”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0)

应于福,高河坎村民,生于1936年

时仅10岁的住在高河坎对河的当地村民陈先登,讲述,“胡宗南的一支部队从西来开到复兴高河坎,营房设在陈栋全家,这家房屋宽而复杂,周围是一大园子,几十亩竹林树木,杂草丛生。解放军刚从黄山坡露面,就发现坝中间有十几个敌军,敌军也发现有动静,开了几枪就转入园子隐藏,架起机枪死守,对我军伏击。一个首长带兵从蒲安华家冲过来,冲过长奶夫人的坟,被敌人击中英勇就义。解放军急退谋策,兵分两路,下一路直入陈方明家大园子,上一路选择粮厅子大园,靠河坎下往高河坎靠近,直至营房前河坎下。敌负隅顽抗,解放军怕伤百姓,不敢炮轰,便一声令下,三面齐攻,冲进营房。敌军还有一批子弹藏在徐水碾,重兵把守不交出来,至黄昏时,解放军发一燃烧弹,人弹齐毁。第二天早晨,何坎上园子内外到处是尸体。解放军牺牲的烈士,由当地百姓献售棺材埋于黄坟园,就是复兴的烈士墓园。”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1)

复兴场陈坝高河坎村民陈先登,时仅10岁

高河坎战斗第二天刚亮他父亲就到现场观看

据当地老人口碑,“胡宗南第一军某团副团长从古大林突围逃奔于高河坎王水碾地,前进难行”,“解放军沿金鹅山、狮子山一带占据制高点,布置炮兵阵地,隔河炮击敌高河坎阵地”,“战斗中我一营长(按指顾义参谋)负伤,欲抬到邛崃医院,路至一对地,伤重而亡,埋于路边,今墓还在”,“流弹伤赵有良妻子、毙陈洪山妻子吴氏”,“战斗结束,当即打扫战场,招募民伕掩埋尸体,抬运伤员连夜送到甘溪野战医院救护,阵亡的解放军指战员当时墓地前插有木牌标志。”

高河坎战斗结束的第二天,48师向北推进3公里,将战线推至致和场、板桥铺一带,于青石铺、复兴场地区抓获俘虏3000余人。

荆浩回忆,“遇到隐藏在山沟的一批敌人因几天未吃饭,敌人一个班长出来找我要饭吃,我让其吃饱喝足,要他回去劝降,结果一下子引来300多敌人缴械投降,我炊事班给俘虏煮饭都煮不赢。我144团宣传股长房业友、保卫股长肖庆兰和干事李青冉、冯税带一个通信员共五人,在团部开完会后连夜下到各营协助工作。路遇敌人一个连躲在山沟里,房肖等人巧妙设计,隐藏装成大部队,向敌人喊话:‘蒋军兄弟们,你们被包围了,快出来投降吧,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你们的总司令蒋介石和胡宗南都坐飞机跑了,丢下你为他卖命。”这一喊,对面山口上一个敌军官打着一面白旗过来说,我是副连长,我们愿意投降。此人叫林常德,河南人,军校生,解放后表现很好,曾留在泸县分区当参谋,是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人。我四名政工干部和一个通信员一枪未发,俘敌57人,缴获轻机枪三挺、60跑两门和30多支步枪、冲锋枪。团部炊事员去老乡猪圈解手,听到猪圈有响声,便冒喊一声:‘快出来,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果真有人答话:‘别开枪,我们投降。’五个敌兵乖乖地缴了械。”

左良团长回忆:“143团2营在完成掩护军后勤的钱驮子任务后,即从夹江方向赶到高河坎,随即又奉师的命令,由参谋长马从斌带领,到邛崃以西地区,在友邻部队配合下,接管四川省保安军第2、第3师4个保安团的投降和起义。”

至此,第48师参加的成都战役作战任务胜利结束,在3天战斗中,共歼敌5000多人,接受投诚、投降敌人6000多人。

高河坎战斗中,人民解放军牺牲的21名指战员被就地掩埋,当时仅有墓冢与木牌。荆浩《成都战役牺牲烈士寻踪》调查,据当地群众反映,在未建烈士陵园前,就有两位被河南来的烈士家属起走。据《蒲江县志》(蒲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2011)“成都战役中在蒲江县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名录”,仅收录有两个烈士名字,其一为“叶大志,1949年12月26日成都战役中在蒲江县复兴场高河坎战斗牺牲,解放军2野5兵团16军48师143团1营3连连长”,其一为“顾义,1949年12月26日,成都战役中在蒲江县复兴场高河坎战斗牺牲,解放军2野5兵团16军48师143团通讯参谋”。按:该名录中两位烈士的牺牲时间应为1949年12月25日。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2)

顾义烈士之墓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3)

叶大志烈士之墓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4)

成都战役老兵代表荆浩向烈士们敬献的花圈

(摄于2019年)

另,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烈士名录”记载,“张佩南,邢营人,1927年生,解放军16军48师142团班长,1949年12月牺牲在四川省蒲江县高河坎。”“张培兰,张庄人,1930年生,解放军16军48师143团3连班长,中共党员,1949年11月牺牲在四川省蒲江县高河坎。”河南濮阳市《濮阳县志》(华艺出版社,1989)“各乡烈士英名录”,记载:“赵兴彬,男,濮阳县王楼村委赵楼村人,1949年12月牺牲在四川蒲江县高河坎牺牲,战士。”

据此,高河坎战斗中牺牲的21名烈士,目前知道姓名者有5人:顾义、叶大志、张佩南、张培兰、赵兴彬。

1996年6月,曾任军事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原143团团长的左良,专程由北京到高河坎故战场,寻问当地群众,察看地形,缅怀战友,凭吊烈士,内心无限感慨。1997年4月,蒲江县人民政府在复兴乡为19位牺牲的指战员兴建烈士陵园,占地面积300平方米。2008年4月,张继勇、荆浩、汪宝康、王步文、侯刚等9位原16军48师在川的战友和家人组成清明扫墓团,到复兴场烈士陵园,向高河坎牺牲的21名烈士表示深深地怀念,致以崇高的敬礼,并代王晓师长、左良团长敬献花圈。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5)

复兴烈士陵园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6)

老营长张继勇带领家人在复兴烈士墓园向牺牲战友献上鲜花

(摄于2008年)

2009年4月,中共蒲江县委、县政府在西来镇举行成都战役烈士陵园开园仪式,牺牲在高河坎的19名烈士被转移于此集中安葬,成都战役的亲历者、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原48师文工队队长刘世龙与解放成都战役的老战士及各界群众400余人参加,共同缅怀为川西解放而牺牲的指战员们。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7)

刘世龙,国家一级演员,原16军48师文工队队长

2017年9月27日逝世

电影《英雄儿女》饰演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王成

成都战役时期的情况(纪念成都战役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18)

2009年清明,成都战役部分老兵参加成都战役烈士陵园开园仪式留影

人民解放军第16军48师进行的成都战役之复兴场战斗,与46师之中兴场战斗、高桥场战斗一起,于蒲江一线逐个击溃胡宗南部之主力,完全堵截住其西逃之道路,彻底粉碎李文兵团妄图经蒲江到雅安逃窜西昌的计划,为最终成功将其聚歼于蒲江之西来场、寿安场、松华场、敦厚场地区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