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曲嘹亮、苍凉而又悠远的笛声,在我们的心头萦回了一千二百余年。

只要《凉州词》的诵读声响起,我们立即就会想起古丝绸之路上那恍如昨日的青春畅想。

《凉州词》——真正的千古绝唱。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代表着这前无古人成就的首推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诗的首句即神思飞扬、气象万千。汹涌澎湃、源远流长的黄河由近及远、滚滚滔滔地流过大漠荒原,奔向白云飘渺的地方。

这是何等广漠壮阔的境界,诗人脱口就是千古奇句。

紧接着本诗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出现:"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白云,青山万仞,是这座塞外孤城的美学背景。

远川、高山,益见孤城一片的险要、孤单。

不经意间诗人已经悄悄切入戍边征夫的离愁别绪了。

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刻,羌笛一曲由天外传来,响彻大漠孤城,响彻戈壁荒原……

那笛声分明是戍边征夫最熟悉的《折杨柳》:悲壮、哀怨、悠远、苍凉。

一曲《折杨柳》触动着戍守者的离愁别恨,所以诗人不说"闻折柳",而说"怨杨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时盛行折柳赠别。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晚青。诗人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可能,直比折柳赠别更难堪。

而诗人却以"何须怨"给以宽解,委婉、深沉、耐人寻味,充满浓浓的诗意。

诗意浓郁中,一句绝唱油然而生:"春风不度玉门关"。

何必总是吹奏那曲哀怨的《折杨柳》,何处又可见那杨柳青青呢?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

王之涣的《凉州词》由悲壮、苍凉,透出超越时空的豁达、豪迈。

那是个人的胸襟,也是时代民族的胸襟。

一曲笛声寄托着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复制的自信与美学精神。

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2)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人简介: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今山西新绛县人,曾漫游黄河南北。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名动一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


文章源于《中华古诗词100集》。

学习和了解更多古典诗词相关内容,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诗词心语”(ID:rabbit-talk),精彩诗词内容不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