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条约令第一次世界大战走向终结,也在欧洲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种子。该条约将战争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德国和奥匈帝国,并对战败国要求了大量的经济赔偿最终导致其领土分裂。但是这对于很多德国人民来说,该条约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并对他们的新政府魏玛共和国产生了深深地不信任。支付战争赔款的需要,加上政府的不稳定,导致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经济。而且经济大萧条的开始也令这种情况变得更糟。
除了经济影响之外,德国还被要求将莱茵河地区非军事化,并对其军队规模施加严格限制,包括废除空军。在领土上,德国被剥夺了殖民地并没收了侵占的土地,而波兰正是在这些土地上建立的。为了确保德国不会扩张,该条约还禁止德国吞并奥地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党的兴起
1922 年,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和法西斯党派在意大利上台。由于法西斯主义对自由市场经济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导致他们走上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对工业和人民的严格控制这条路。高度军国主义的法西斯主义还受到好战民族主义的意识驱使,这种民族主义意识鼓励将冲突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
大约在 1925 年至 1927 年间,通过拆除现有的政治结构,墨索里尼得以让自己成为意大利的独裁者,并将该国转变为一个警察国家。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正如墨索里尼本人在其著作中所阐述的那样,意大利显然是一个极权主义、一党制的法西斯国家。
在德国北部,法西斯主义受到德国工人党(也称为纳粹)的拥护。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迅速掌权的纳粹党,以及其魅力领袖阿道夫·希特勒对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原则十分遵循,同时也提倡德国人民的种族纯洁性和额外的德国生活空间。纳粹利用魏玛政府在位时的经济困境,得到“褐衫军”民兵的支持,成为了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1933 年 1 月 30 日,希特勒被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为帝国总理,从而获得了掌权的机会。
纳粹掌权希特勒就任总理一个月后,德国国会大厦被烧毁。希特勒将火灾归咎于德国共产党,并以此为借口取缔那些反对纳粹政策的政党。1933 年 3 月 23 日,纳粹通过授权法案基本上控制了政府。该法案赋予内阁(和希特勒)无需国会批准即可通过立法的权力。
希特勒接下来继续采取行动来巩固他的权力,并对党内进行大清洗以消灭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在遏制了内部敌人之后,希特勒开始迫害那些被视为国家种族敌人的人。1935年9月,他通过了剥夺犹太人公民身份并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之间的婚姻或性关系的纽伦堡法。迎来了掌权之后的第一次大屠杀,一百多名犹太人被杀,三万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
德国重新军事化1935 年 3 月 16 日,希特勒明显违反凡尔赛条约,下令德国重新军事化,包括重新启用德国空军。随着德国军队通过征兵壮大,其他欧洲大国相继表达了抗议,因为他们更关心执行条约的经济方面。
1935 年,英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此举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默许了希特勒违反条约的行为,该协定允许德国建造一支规模为皇家海军三分之一的舰队,并结束了英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军行动。
在开始扩军两年后,希特勒进一步违反条约,下令德军重新占领莱茵兰。希特勒行事非常谨慎,占领之前他曾对其他人下令,如果法国人进行干预,德国军队就马上撤退。而英国和法国并不想卷入这场大战,因此避免干预并通过国际联盟寻求解决方案,但收效甚微。战后,几名德国军官表示,如果反对重新占领莱茵兰,这将意味着希特勒政权的终结。
德奥合并受到英国和法国对占领莱茵兰反应的鼓舞之后,希特勒开始推进一项计划,将所有讲德语的民族团结在一个“大德国”政权之下。希特勒再次违反凡尔赛条约行事,就吞并奥地利提出了建议。
虽然这些通常遭到维也纳政府的拒绝,但希特勒得以在 1938 年 3 月 11 日,也就是计划就此问题进行公民投票的前一天,策划了奥地利纳粹党的政变。第二天,德国军队越过边界执行德奥合并(吞并)。一个月后,纳粹就此问题举行了公民投票,获得了 99.73% 的选票。然而国际反应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烈,英国和法国依旧只是发出抗议,但仍表明他们不愿采取军事行动。
慕尼黑会议
在掌握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转向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日耳曼苏台德地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成立以来,捷克斯洛伐克一直对德国的进攻持谨慎态度。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们在苏台德地区的山区建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防御工事系统,并与法国和苏联结成军事同盟。
1938 年,希特勒开始支持在苏台德地区的进行军事活动和极端主义暴力活动。在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在该地区实施戒严令后,德国立即要求将这片土地移交给他们。
作为回应,英国和法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动员军队。随着欧洲走向战争,墨索里尼建议召开会议讨论捷克斯洛伐克的未来。会议于 1938 年 9 月在慕尼黑召开,在谈判中,英国和法国分别以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总统爱德华·达拉第为首,奉行绥靖政策,屈从于希特勒的要求以避免战争。1938 年 9 月 30 日签署的《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区移交给德国,以换取德国承诺不提出额外的领土要求。
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的捷克人被迫接受该协议,并被警告说,如果他们不遵守,他们将对由此产生的任何战争负责。通过签署该协议,法国人违背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回到英国后,张伯伦声称已经实现了“我们时代的和平”。次年 3 月,德国军队违反协议并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部分。此后不久,德国与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约瑟夫·斯大林对他所看到的西方列强勾结,并将捷克斯洛伐克让给希特勒感到愤怒,他担心类似的事情会发生在苏联身上。虽然有些未雨绸缪,但斯大林还是与英国和法国就潜在的联盟进行了谈判。
1939 年夏天,随着谈判陷入僵局,苏联开始与纳粹德国讨论缔结 互不侵犯条约的问题。最终文件《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于 8 月 23 日签署,要求向德国出售食品和石油以及互不侵犯。该协议还包括将东欧划分为势力范围的秘密条款,以及瓜分波兰的计划。
入侵波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和波兰之间就“自由城市”的问题一直存在着紧张关系。后者是一片狭长的土地,向北延伸至但泽,为波兰提供了出海通道,并将东普鲁士省与德国其他地区隔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为德国人民争取 生存空间 ,希特勒开始策划入侵波兰。
波兰军队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德国相比,军队实力较弱且装备较差。为了应对强大的德军,波兰与英国和法国结成了军事同盟。
1939 年 8 月 31 日,德军在波兰边境集结军队,假装对波兰发动进攻。第二天,德国军队以此为借口开战。9月3日,英法两国向德国发出结束战斗的最后通牒。但并未收到德国的答复,于是英法两国纷纷向德国宣战。
在波兰,德国军队实施了一场结合了装甲和机械化步兵的闪电战攻击,德国空军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期间获得了与法西斯民族主义者作战的经验。波兰人试图反击,但在布拉楚战役(9 月 9 日至 19 日)中被击败。当战斗结束时,苏联人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条款从东方入侵。在来自两个方向的攻击下,波兰的防御工事崩溃,只有孤立的城市和地区提供长期抵抗。到 了10 月 1 日,该国已完全被占领,一些波兰部队逃往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而行动迟缓的英国和法国几乎没有向他们的盟友波兰提供任何支持。
征服了波兰之后,德国人又实施了坦能堡行动,要求逮捕、拘留和处决 61,000 名波兰活动家、前军官、演员和知识分子。到 9 月底德国的特种部队 已经杀死了 20,000 多名波兰人。在东部,苏联人在前进的过程中也犯下了无数暴行,包括杀害战俘。次年,苏联人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卡廷森林处决了 15,000-22,000 名波兰战俘和公民。
由此得出结论,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战后分配利益不均导致,而推动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则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导致,二战爆发的次要原因也与英法等国面对德国一再违反协议的不作为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