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荡寇志》写得不好,跟《水浒传》无法相提并论。这评价倒也中肯,因为作者不同,角度不同,对梁山好汉的爱憎不同,《荡寇志》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但是《荡寇志》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这本书对高衙内和李逵下场的描写,就令人极度舒适。尤其是那个黑旋风李逵,被人挑断手脚筋脉,掐着脖子像抓猪一样活捉,等待他的当然是身首异处血肉片片飞。
高衙内的死法,当然是令人极度舒适的:这厮先是被女飞卫陈丽卿用弓弦抽得遍体鳞伤,又割掉了耳朵鼻子。
宋朝的整容技术还是可以的,高衙内后来居然又装上了足以乱真的假鼻子和假耳朵,连豹子头林冲一时间也没看出来。
装了假鼻子假耳朵的高衙内(有名字,叫高世德)当曹州知府没多久,就被林冲带着梁山好汉打进城来生擒活捉了。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自然要好好修理高衙内一番,于是就发生了搞笑的一幕:小喽啰拿着刀子要割高衙内的耳朵,没想到这耳朵不用刀割,一扯就掉了。
《荡寇志》这段描写还是比较精彩的:“林冲笑道:‘怎么假的,敢是那(哪)个先割过了?’众头领哄堂大笑。看那衙内,早已魂归乌有。林冲一声长笑,把头向外一看,喝道:‘拉出去!’手下人同声答应,拖出尸首,扫净血迹。”
林冲大仇得报,宋江吴用先后献酒祝贺,这场酒吃得酣畅淋漓。
高衙内被割掉耳朵鼻子是罪有应得,李逵之罪,要远比高衙内深重,但是在《水浒传》里却死得比较舒服,这也让很多有良知的读者感到不舒服:李逵喝了宋江的毒酒,没遭啥罪就死掉了,沧州府四岁的小衙内、扈家庄老幼妇孺都难以瞑目。
照顾到绝大多数读者的感受,《荡寇志》给李逵安排了一个跟高衙内差不多的下场,这下场无疑是令人极度舒适的:被打残后当做野猪捆了起来,押回京城后,以“三十二贼之首”的身份被凌迟处死。李逵之所以在“三十二贼”中第一个开刀凌迟,是因为宋江吴用属于“元凶渠魁”,是要“特别照顾”的,可能比李逵死得还惨。
读者诸君请放宽心,《荡寇志》虽然比较不靠谱,但是也没有抹黑我们尊敬和喜欢的大侠鲁智深和行者武松,这二位好汉并没有被官军擒杀。
细看《荡寇志》我们就会发现,鲁智深离世之前,已经超脱凡尘,打上梁山忠义堂差点干掉宋江,只不过是他的一丝残念,他最后大吼一声“洒家大事已了”,其实也蕴含着禅机。
至于行者武松,依然是悍勇无敌,他最后感觉那世界太黑、自己太累,就坐在一块石头上“挺棍怒目,威风凛凛”地归位了。
俞万春不敢抹黑鲁智深和武松,可能是怕被老百姓戳破脊梁骨,但是对黑旋风李逵,他可就没那么客气了。
在望蒙山突围战中,宋江抢先开溜,李逵被官兵缠住:“宋江见明知李逵失陷,不敢还救,便一直向望蒙山去了。”
大哥宋江跑掉了,小弟李逵悲催了:陈希真手下唐猛、召忻、高粱三员悍将一拥齐上,把李逵困在了垓心。
这三员宋将中,唐猛的兵器最为怪异,小说中称作“铜刘”,这件奇门兵器到底长啥样,鲁迅先生应该是知道的,因为他有一本《绣像荡寇志》,但是十八般兵器中没有“铜刘”,所以笔者真不知道那是啥物件儿。有人说“铜刘”就是独脚铜人,但是看起来不像,因为雷猛的战友张应雷,用的“偃月铜刘”,似乎是有刀刃的。
《荡寇志》中唐猛的铜刘,绝对不是独脚铜人,这一点从铜刘的招式中就能看得出来:“唐猛一面铜刘早已卷到肋下,李逢急忙跳离数丈。唐猛见李逵闪开,便舞动那面铜刘,旋风也似卷进去。李逵大怒,轮起手中双斧,直上直下,挥霍撩乱的砍过来。唐猛毫不怯惧,耍开那面刘,浑身上下化作一轮满月,将李逵双斧敌住。”
笔者一直怀疑“铜刘”应该是“铜刈”,“刈”比“刘”少一点一横,意思是镰刀或收割。
放下雷猛用的是“铜刘”还是“铜刈”不说,咱们还是来看看李逵令人舒适的下场。
拼命的李逵还真不好对付,宋军三员大将围攻,打了一百来个回合,才挑断李逵手脚筋脉,“唐猛撇了铜刘,忙将两手叉住李逵后颈,掀倒在地。军士们蜂拥而前,把李逵同野猪也似捆绑牢紧,抬了去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逵都被当做英雄好汉,但是看过水浒原著的都知道,李逵就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杀人狂魔,其累累血债,比高衙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金圣叹眼里,李逵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好汉,而且性格“天真烂漫”,是梁山“上上人物”,但是宋江用五十两银子就收买了他一生,遇到打不过的对手,李逵也会磕头求饶叫爷爷,可见此人既没有骨气也没有义气,跟鲁智深武松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当然,笔者也承认,李逵也有憨直豪爽的一面,如果他最先遇到的不是宋江而是鲁智深,那么他也是有可能成为一条真正的好汉的,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逵是被宋江带坏了。
李逵在《荡寇志》中的悲惨结局,未尝不是一件多数读者都喜闻乐见的好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李逵那样恃强凌弱的混混也并不少见,只可惜这些李逵都不会被挑断手脚筋脉捆成野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