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唳华亭》中,太子太傅卢世瑜与皇太子萧定权这对师生的深情厚谊,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之一。
卢世瑜外表严厉,内心热忱,全心全意地爱护着自己的学生,义无反顾地站在学生这边。不管学生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离不弃。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卢世瑜甚至扮演了“父亲”的身份,让萧定权感受到些许父爱。
萧定权是一个感情充沛的年轻人,他从小就失去母亲,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僵,因而非常珍惜与卢世瑜之间的师生之谊,甚至有意将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在老师面前——比如说,“撒娇”要吃师母做的点心。为了保护和挽救老师,萧定权不惜向父亲求情,哪怕这样做会一定让他们父子间的矛盾再次加深。
卢世瑜与萧定权的故事,在古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优良传统,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有序运转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才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老师在民间祭祀中的地位,是与天、地、君、亲并列的。
孔子可能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最大的老师。
孔子一生充满坎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机会当官。刘向《说苑·立即篇》中就讲了一段孔子的故事: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为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齐景公觉得孔子是一名知识分子,打算封他做官,把他供养起来。如果我们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啊。然而,孔子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是:君子是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我什么都没干,齐景公就把我供养起来,他是不知道我的为人吧?
孔子没有当官,只好在周游列国后,专心致志地回去教书。孔子教书有特色。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这些学生是聪明还是鲁钝,是富家子弟还是穷人子弟。他不会与有钱、有权的家长拉关系。他从来不以“黄金棍子出好人”的理由体罚学生,不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冷嘲热讽。
孔子开办的学校属于“民办”,国家财政不拨款。为了生存,孔子会向学生收取学费——10条腊肉干。此外,孔子绝不会在上课之外搞有偿家教,或是收取“红包”。如果有学生连10条腊肉干都没有,怎么办?孔子一样会教他。颜回家里穷得叮当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连学费都交不起。但这并不影响孔子将他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悉心教导。
在古代,像孔子这样的优秀老师数不胜数。孟子、荀子、老子、墨子、 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等,都是学识渊博、以身作则的老师,培养了众多学生,堪称“桃李满天下”。
当然,这么好的老师,应该给予优待。
从薪酬上来说,古代的老师属于高收入阶层。在古代,老师与官员一样,有稳定的收入。
汉朝时期,一名太学博士每月的俸禄为400石,相当于县丞的俸禄水平,属于“副县级”。后来,太学博士的俸禄涨到600石,相当于郡丞的俸禄水平,属于“副市级”。宋朝重文轻武,知识分子的待遇特别高,国家给官学专门批了一片田地,叫“学田”。学田的收入,一部分用于办学和补助困难学生,其余都成了老师的额外收入。
从地位上来说,古代老师的地位非常高。
汉明帝刘庄的老师叫桓荣。刘庄当上皇帝后,依然对桓荣持老师的礼节,尊敬有加。桓荣生病了,刘庄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时,刘庄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表示对老师的尊敬。桓荣去世时,刘庄亲自为他变服,临丧送葬。
清朝入关后,也沿袭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清朝很重视皇子的学习教育,对皇子的老师格外尊重。
乾隆时期,上书房总师傅叫王杰,负责皇子教育。王杰教学一丝不苟,严厉要求皇子。一天,王杰责罚一名读书不用功的皇子下跪,恰好被经过上书房的乾隆皇帝看到。乾隆皇帝对王杰说:“你教了之后是皇帝,他不让你教也是要当皇子的,这难道不是君臣之道吗?”
王杰不卑不亢地回答:“教了后,是尧舜一样的君主,而不教便会变成桀纣一样的昏君,这是为师之道!”
乾隆皇帝听了这句话无言以对,叫这名皇子重新跪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