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第四中学(贵州岑巩校园刮起)(1)

9月5日,羊桥小学的学生用“手表相机”拍摄花开正艳的荷花。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新华网贵阳9月6日电(卢志佳)“我们班种的玉米现在长得比我还高了,我特别想看到它们成熟的样子。”今年9岁的杨枭是贵州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每天午间休息和放学之后都要去看看班级的“承包地”,像个称职的老农,时刻关心着家中玉米的长势。

羊桥土家族乡是岑巩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涵养着土家族人悠久的农耕传统。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包括祖辈们使用过的农具及农耕方式,已渐渐淡出了这些‘农村娃’的记忆。”羊桥小学副校长刘勇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们重拾农耕记忆,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羊桥小学从去年开始便把“农田”搬进了校园,每个班级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在这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种植、栽培,“耕读”为伴。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第四中学(贵州岑巩校园刮起)(2)

9月5日,两名学生观察他们的劳动果实。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在羊桥小学教学楼下的广场上,记者看到,孩子们围着开得正艳的几缸荷花,兴趣盎然地观察、拍照。广场上60多个大大小小花盆里,水稻、辣椒、茄子、魔芋等作物也长势良好,辣椒红绿相间,稻穗“低头弯腰”,俨然是一个正待丰收的农产品基地。

刘勇介绍,学校以班为单位,划定了农作物的种植区域,以农作物多样化为原则,每个班级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孩子们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为农作物培土、育苗、施肥、除虫,小学六年下来,能见证30余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

“爸爸妈妈在家也种这些农作物,但我们在学校自己种过以后,才知道它们是怎么长大成熟的,才知道种好它们原来这么不容易。”四年级的舒小芳和同学杨枭一样,悉心照料着班里的“责任田”,他们给玉米拔草、浇水,一起为玉米多长一片叶子而快乐,一起为玉米长了虫子而心疼。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第四中学(贵州岑巩校园刮起)(3)

9月5日,孩子们欣赏已经开花的荷花和结穗的稻子。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孩子们与农作物“相处”过程中,有一幕让老师龙继雯至今难忘,“那时辣椒苗刚刚种下去,中午太阳一晒,辣椒苗有点儿焉儿,一个低年级的小女孩竟然撑起自己的裙子,为辣椒苗遮太阳。”

每到收获季节,孩子们种植成功的辣椒、茄子都会被送到学校食堂,加工成当地的美食,供孩子们和老师们分享。从一颗种子、一株幼苗到丰硕的果实,整个种植过程和农耕体验会被记录在每个学期的“农耕日志”里。

“好的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美的体验。收获是一种美的体验,当然,辛勤付出也是。”刘勇说。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第四中学(贵州岑巩校园刮起)(4)

羊桥小学的孩子们为她们种植的玉米苗浇水(资料图片)。

把农耕文化搬进校园,与小学的德育教育、劳动实践相结合,也于无声中向孩子们传递了“勤劳节约、热爱自然”的价值观。

在学生们填写的“农耕日志”里,一个孩子写下这样的种植感悟:“看见它从小小的幼苗长成大大的枝丫,我好高兴,我像妈妈一样照顾它,关心它,让它学会独立成长。”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第四中学(贵州岑巩校园刮起)(5)

学生们种植的荷花和水稻长势喜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