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有个话题:那些你看过三遍以上的电视剧或电影。在答案里,我写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

(豆瓣截图)

系列8部电影里,这一部是评分最高、评分人数最多的,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上9分的。不少影评都是2010年后留下的,而且是清一色的四星、五星好评,如“在它之前,我不相信有魔法世界”、“一整个世界被打开了的感觉”、“整个系列里最好看的一部”。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2)

(豆瓣截图)

原因有很多。不过这一次,我更愿意说说它的特效——作为一部2001年上映的电影,时隔二十年再看,依旧会为影片中的特效惊叹不已,不觉得过时。

毋庸置疑,剧组对特效上了十二分的心。

效果逼真就不再赘述了,更重要的是,它们完美贴合了剧情,让观众即使没看过原著,仍然能充分理解故事。

01 简单而余韵悠长型

特效未必都是豪华壮观的,但只要用得恰当,简单照样能打造出好效果。

好比电影开始一分多钟时的一幕:墙上的影子从猫变成女巫。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3)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这不到十秒的镜头,许多网友都能做出来,作用却更甚于前一幕邓布利多的亮相:

人突然出现、不接触熄灯,在魔术中也很常见;可猫就不一样了。西方文化里,猫是与巫婆联系在一起的,欧美观众看到猫,马上会想到这个方向;猫变人,既神奇(不是魔术能达到的),又带出了女巫,这两个意象同时出现,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这是巫师的故事。

中国文化里也有俗话“猫有九条命”——它同样是不平凡的动物。换言之,这个小镜头让观众开篇就进入了魔法世界。

再比如哈利买魔杖的时候:试第一根魔杖,手一挥,柜子上原本码得整整齐齐的盒子纷纷掉落;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4)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第二根,瓶子破裂,玻璃、水花四溅;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5)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第三根,他刚接过来,周围就起了一阵微风,同时亮起橙红色的光。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6)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橙红是暖色,带有积极暗示,加上第三根魔杖未引发前两次的鸡飞狗跳、店里原本有点昏暗,因此不需台词,这前后一冷一暖、一动一静便足以让观众理解:是魔杖选择巫师,只有拿到属于自己的魔杖,才能发挥出好效果。

这是通过特效解释设定。类似的还有赫敏出场时施的小魔法:用魔杖指着哈利的眼镜,嘴里念着“修复一新”,轻烟飘过,黯淡的镜片瞬间亮了些。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7)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一来有前一幕罗恩念完咒语、却什么没发生作对比,二来配合她的台词“我也试过几个简单的咒语,但都很有用”,观众立刻知道:这是个非常有天赋的孩子,而且正如她自己所说,“试过”,她在学习上十分主动。

有此铺垫,后面看到赫敏在魔药课上手举得老高、魔咒课上一次就成功、抱着一本大部头说“读着消遣”,观众便不会吃惊了:人家就是个天资高还勤奋刻苦的大学霸呀!

02 华丽炫目型

当然,对于奇幻电影,大家更期待看到的,还是绚烂型特效。这类特效在影片中同样不少。

例如哈利走进霍格沃茨大堂时:先是上百根悬在半空的蜡烛,接着镜头往上,对准天花板——漆黑的夜空、大朵大朵的云,映着大堂里的拱柱,连其上的雕刻都看得一清二楚;一根根拱柱不停地向前推进,同时镜头向下转,过渡到蜡烛、分院帽,并给了后者数秒特写。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8)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既符合场景(礼堂),又令人忍不住赞叹魔法的奇妙:连烛光晚宴都这么与众不同,在浩瀚夜空下用餐,多有情调!而且,这真的是在室内,不是露天?再看到镜头聚焦在分院帽上,大家也就心中有数:能出现在这么奇妙的场合下、还有特写,这顶帽子肯定不一般。

包括接下来的幽灵登场:有从餐盘里钻出来的,有穿墙而过的,有从地下冒出来的。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9)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金碧辉煌的礼堂里,半透明、珍珠白的幽灵们在烛火映照下飞来飞去,梦幻而浓淡相宜,构成一幅视觉盛宴。

再如电影中最绚丽的一幕:魁地奇比赛。

但凡看过幕后照和花絮就知道,演员们其实是坐在地面的固定道具上,根本没人飞起来,全靠后期。

然而影片里,一个个巫师飞速穿梭在球场上空,全景、近景里,只能看到他们一闪而过的头发、红色或绿色的衣角、以及飞天扫帚的残影,分不清谁是谁。核桃大小、带翅膀的金色飞贼从主角眼前掠过,再不见踪影;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0)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褐色游走球一下撞这里、下一秒又冲向对面,有队员差点被撞到,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1)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也有人直接被打翻、从半空直落到地面;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2)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暗红色鬼飞球不断在运动员中间换来换去。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3)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不用说,这是一场激烈、高难度且颇具危险性的比赛,难怪哈利最终抓住金色飞贼时嘴角几乎咧到耳边,还被同学们视为英雄。

03 庞大震撼型

华美之外,魔法世界里怎么能少了怪兽呢?

例如片中的三头犬,瞪着暗黄的眼睛、半开的嘴里满是尖利发黄的长牙,一个脑袋几乎有门那么大。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4)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还有巨怪。其实电影里的巨怪跟原著里“十二英尺高、皮肤像花岗岩一般灰乎乎的、顶着可可豆一般的小脑袋、短腿粗壮得像树桩”的描述,并不完全一致,但它抓住了精髓——巨大、丑陋、强壮,被它打上一棒子可不得了。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5)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学生们听到巨怪就惊慌、赫敏看到它吓得几乎不敢动,太正常了!若电影是3D或4D的,我也会想逃开,因为巨怪的形象直接传达出“蠢笨凶狠、极具攻击性、看到赶快跑”的信息。

与此同时,面对这样的怪兽,哈利和罗恩仍然跑去救赫敏、还拼命把巨怪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实在是英勇!而共同经历了生死,怪不得三人能成为朋友且友谊坚不可摧。

这里可以参考一个反例:第五部电影中的摄魂怪。

摄魂怪最早在第三部出现。书里描写它“身披斗篷,脸完全隐藏在头巾下面,从斗篷伸出的手是瘦削、结痂的,像是什么东西死了、又在水里泡烂了”,确切地说,它藏在斗篷下的全身都是腐烂的。这种怪物以人的快乐、希望为食,只给人留下一生中最坏的记忆。

可以说,它本身带着神秘气息,但这种神秘带着寒意与痛苦,斗篷则加重了绝望的味道(腐烂本身也暗示丑恶绝望):连恐惧源头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逃得开呢?

而《凤凰社》影片里的摄魂怪,与其说是穿着斗篷,不如说是木乃伊——胳膊、手都裸露在外,而且不是腐烂的;看得出它身体与头部的轮廓,甚至能看清它嘴里的牙。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6)

(电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截图)

可怕倒是有了,却无法感受到那种神秘的恐惧与绝望,反倒削弱了其恐怖效果;特别是原著作为系列中最阴郁、压抑的一部,开头出现的摄魂怪本应强化这种氛围,然而电影里,只有普通的、遇到危险的紧张。

04 最好的特效不会喧宾夺主

《魔法石》中的特效——不管是小而美还是大而精、上文列举的还是没有说的,除了真实感强、贴合情节,还有一项优点——恰到好处:

所有的特效都是为剧情服务,或是尽快把观众拉进故事、或是做解说埋伏笔,足够亮眼,却不会让人只顾着特效而忽略了剧情;大家记住的,是勇敢的哈利、聪明的赫敏、忠诚的罗恩以及最后阻止伏地魔的艰险。

不妨对比《哈利·波特》的衍生作品:《神奇动物在哪里》。

这部2016年上映的电影,在特效上,自然远比15年前来得精致逼真——淘气灵活的嗅嗅、敢对主人甩脸色的护树罗锅、绚烂夺目的雷鸟、可大可小的鸟蛇……初看时,我不禁眼里冒星星,恨不得捉一只回家,观后意犹未尽。

不过,等到几天后再回味,我蓦然发现,《神奇动物在哪里》并没有那么好:剧情单薄,节奏也不好。豆瓣上,许多网友同我的观感一致,好比“看后没有一个可以留下感情的人物”、“有趣的生物很吸引人”、“节奏很奇怪,点太多太乱”等;

原来哈利波特电影特效是这么拍的(豆瓣9.1时隔二十年)(17)

(豆瓣截图)

虽说片名是“神奇动物”,没想到最有记忆点的,竟真的是动物,剧情和角色反而有些模糊。

但话又说回来,在剧情平淡的情况下加强特效,也是一种弥补电影不足、增强影片可看性的方式,只是这有些本末倒置。一部电影,最重要的终归是剧情,最值得人回味的应该是情节或表演,特效只是佐料。

私以为,最好的特效应该是既逼真、步步引人入胜,又不会掩盖故事、人物的光彩。

在故事、表演俱佳的同时,上述这几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都做到了,故而它的9.1分,实至名归。

#哈利波特#

(Hi~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青苹侃书影”,两边都欢迎关注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