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听到了一个悲伤的消息:因为孩子高考没考好,一位母亲觉得生活没有了盼头,几次想从河边跳下去……

其实早在2019年7月就有报道,安徽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未能进入理想的学校,爬到楼顶欲寻短见,孩子跪地哭劝也无动于衷。当时这位妈妈拒绝任何人靠近,最终经过民警近一小时的苦劝才放弃轻生念头。

这样的消息令人心酸,也让我们正视一个现实,每当七八月份考试季,大家的目光全都聚焦在哪个孩子考了多少分,录取了哪所学校,却忽视了积压在家长心头的焦虑感,也会“杀人”啊

110条“焦虑症状”请家长对号入座

很多网友看过视频后,内心五味杂陈,他们指责这位妈妈犯下了两个“大错”:

一是太自私,用过激的方式宣泄心中不满、不甘,却无视孩子的悲痛与自责;

二是太愚昧,“以死相逼”帮不了孩子、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位既可悲又可怜的母亲,虽然她的行为不理智、很极端,但在行为的背后,很可能是无法自控的焦虑情绪在作祟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大家都在热议的一个词,“精神内耗”。当家长不能预知孩子的未来时,内心恐惧不安,身体里仿佛有一个小人对自己说,没有关系,孩子这次考得不好,但只要精气神儿还在就有“翻盘”的机会;可是另一个小人说,愁死人了,孩子考不好,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这一辈子就毁了。

如此可见,深陷矛盾之中的家长们,又何尝不是在经受精神上的“内耗”?我曾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转贴,贴子里列举出了家长们日常的一些“焦虑症状”,我找出来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表现,对号入座

家长10大“焦虑症状”

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边,生怕他(她)浪费时间。

一到晚饭后就坐立不安,老想进屋看孩子做作业是否认真,但又怕打扰他。

常常忍不住一遍遍问孩子考了多少分。

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一听到孩子没考好就忍不住发脾气。

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严厉,说话偏激;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亲切,连自己都觉得不自然。

听说孩子要测验考试,自己便坐立不安,觉得压力比孩子还大,却要装得若无其事。

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他。

担心孩子太疲劳,又担心他营养不够,内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试那天会生病。

无论干什么,心都挂在孩子那边,坐卧不宁,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莫名其妙地抑郁、痛苦、难过,悲伤得不想做任何事,有快撑不住的感觉。

对于以上这些症状,家长如果出现4条以上,说明已经有所焦虑,应当引起重视了。

如何分析得了焦虑症(你的焦虑已超出孩子的承受水平)(1)

2焦虑会转移让孩子承受双倍压力

许多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焦虑在自己心里,纵使已经百爪挠心,也不轻意表现出来,不会让自己糟糕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但是,家长真能 “控”得住、“忍”得了吗?

我近期在微博、微信收到多位家长的留言,其中是一位朋友的私信:

朋友说孩子高考出成绩了,比预想中要差很多,感觉这么多年的精力、金钱都白费了;孩子坚持报考了离家很远的一所外地学校,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未来的一切预想都将成为泡影。朋友自己很焦虑,吃不好睡不好,身体快要承受不住了。

这位妈妈平时对孩子讲话都心平气和的,从不轻意发脾气,但是,她的焦虑表现在对孩子人生的“控制”,也是为了让自己安心,早早地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孩子的未来布局了“一盘棋”,孩子只要照着规划的“棋谱”走就不会出错。然而,关键时刻孩子叛逆了、“掉链子”了,并没有按照妈妈的预设出棋,打乱了妈妈的棋局。妈妈的焦虑感重重袭来,当失望与不安交织在一起无法排解时,她的精神快要崩溃了

也许有的父母说,我不是“控制型”家长,也会把情绪“藏”得很好,说话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可自认为谨言慎行的父母,其内心的焦虑也会不由自主地就“冒”了出来,比较常见的表现是唠叨

如何分析得了焦虑症(你的焦虑已超出孩子的承受水平)(2)

▲ 以上是我前几天收到的一条文末留言。留言中的这个孩子至少背负了三重压力:抗拒作业,因为题目太难超出能力范围;考大学的目标对孩子目前而言太高“够”不到,让她看不到生命的价值;而家长的唠叨又让孩子自我否定,心情烦躁。

的确,唠叨是孩子最无法接受的交流方式之一,一个孩子悄悄告诉我,我都上高中了,当然知道高考有多难、多重要。谁不想考好,可是如果考不好那肯定有原因呀。妈妈一见我就不停地唠叨,说我不抓紧时间,我实在受不了她。

而且,父母不知道,焦虑是会转移的啊!家长的控制和唠叨就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其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时间长了孩子不堪重压,恐惧害怕,很容易心生叛逆或者自暴自弃,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家长如果成为制造恐惧、传播焦虑的父母,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的亲子关系。

如何分析得了焦虑症(你的焦虑已超出孩子的承受水平)(3)

3竞争不止家长的焦虑就不会消失

有的家长说,我也不想焦虑,但已经习惯性地为孩子操心,焦虑也停不下来了。也像过关打怪一样,解决了前一个“怪兽”,立即着手考虑解决下一个“怪兽”。

何况中高考、填报专业这样重大的时刻,家长又岂能放手呢。所以只要有竞争、要做选择、要论输赢,家长的焦虑就很难消除

江苏的一位考生,收到了来自某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且这位考生报考的专业是从本科到博士连读,实现一步培养的方式。

但是,母亲却并不高兴。因为按照母亲的话来说,女儿所选择的专业以后可能要坐“冷板凳”,选择其他的专业发展会更好,毕竟女儿这样优秀。母亲最理想的专业是金融,认为这是“进退都可以”的专业,可女儿却偏偏选择了生物专业。母亲认为生物专业是典型的就业难专业,更为主要的是,就业机构也更愿意招收男生。

不过,虽然母亲不高兴,却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直言道:她不后悔就行。

我想虽然这位母亲接纳了孩子的选择,但她对孩子未来择业的隐忧短期内是不会消失的。

那么,面临“选择”的时候,为什么有很多父母会出现这样的固定思维模式呢?我发现,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的心和脑会渐渐远离孩子。孩子小时候是凭着兴趣去学习,青少年时凭着一腔热血和梦想去学习,他们最热衷做的是未知的、新鲜的和有挑战的事;可是很多父母,却凭着自己固有的经验来否定孩子的选择,认为这太冒险、那不靠谱、这又容易犯错等等。因此,父母用所谓的理性和经验压制了孩子的感性和尝试,父母的固守阻碍了孩子勇敢探索

多年前,有一位网友的孩子考试时发挥失误,成绩只够得上当地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家长劝说孩子复读,第二年冲击大城市的好学校、热门专业,认为孩子有这个实力。但是,孩子最后没有接受家长复读的建议,而是选择了这所普通学校,因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填报喜欢的专业。

学校没有名校光环,很多学生来了也只是求个文凭,但网友的这个孩子开学初就制订好了四年计划,不上课时就泡在实验室,有问题就主动找老师弄明白。老师们也看到了孩子身上的韧劲,一路指导他,帮助他。四年后孩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这个孩子拿到了好几所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录用通知,但孩子最终接受了自己就读的本科学校的邀请,回到本科学校做了一名辅导员,他决心帮助更多迷茫的孩子看到方向,实现梦想。

家长们看,这个孩子不因一时受挫就自我放弃,不因身边同学“混日子”就随波逐流,反而因为找到了他自己心目当中想做的事情而坚持下来,并将热爱做精做强,毕业后不仅工作不愁,还用行动逆转了人生,为未来布局了“一盘好棋”。反过来,如果孩子本身不喜欢、不想学,即使考上了名校也是“无效”的

有一个孩子在家庭和老师的协助下考上了一所国外的学校,但是他第一年没读完就被退学了。为什么?第一,专业是父母选的,孩子对所学的专业根本没兴趣,以各种理由旷课;第二,孩子自己不肯学,即使有外援可以帮助他入学,但是谁都无法保证他能够把书读完的。

所以说到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有时的确很难抉择,但通过以上的例子,相信家长心中自有答案了。何况,没有哪一门专业一直“冷”,也没有哪一门专业能够一直“热”,未来的社会变化、就业环境谁也没法做准确的预测。

如果父母以固定思维模式来对待孩子的选择,那么他们带给孩子的很可能是被包办、被控制、热爱无法施展的痛苦,家长留给自己的也是绵绵不绝的焦虑了

控制情绪、摆脱焦虑需要爸爸妈妈们做内在调理,为自己的心灵减压,从源头上缓解焦虑感来“治本”。我有几个小建议:

●不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做不切实际的横向攀比,不增加无谓的压力;

●接纳孩子成长的多种可能,以放松的心态拥抱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培养他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在试错与校正中让身心变强大。

,